很多人拿美国播客跟中国播客对比,我认为美国播客文化更发达的客观背景是,美国通勤距离比较远,开车时间比我们长。在车上,收听音频基本上是刚需。以前听音乐、后来听广播,再到听播客,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美国播客文化从几十年前到现在,节目制作、选题,商业变现都是顺畅发展下来的,是收音机文化的无缝衔接。但中国的收音机文化在很长时间里是断带的。
除了体制性因素,还因为村村通工程,加快电视机走进中国千家万户的步伐,很多人没来得及买收音机就过渡到了电视机时代,这导致一大部分80后以及更年轻的群体并没有形成太多对电台的记忆。后来播客出现,很多变现逻辑也没有延续过来。
而且中国播客的商业变现是自己摸爬滚打出来的,没有太多参照物。目前最主要的变现方式还是广告和内容付费。
中国的商业化广告投放比较重视ROI,这背后需要的深层工具能力是数据归因。但是播客平台在数据追踪上的效率明显不如、、视频号。
而且播客里六七十分钟的节目时长很常见,但节目无法进行数据探测。因为很多人听播客时手机放在兜里,或者他正在开车,内容只是线性播放,没有产生交互。你的市场影响力、转化率是没有根基的。
如今广告主投放预算都在缩减,他们一定会寻找更高效的变现渠道,更高ROI的平台。播客的商业转化路径、数据反馈,数据归因目前确实不占优势。
再说内容付费。中国有很多人愿意为内容付费,但最大的障碍是中国播客没法让用户“自动续费”。
假如我愿意每个月为你付10块钱,美国通过第三方支付服务能够完成定期自动扣费。但中国的支付平台,不管是微信还是支付宝,都不存在“自动扣费机制”。这跟国家法律有关系。
在中国,但凡涉及支付相关问题,平台方都要承担很大的监管压力。大家不想承担这么多的责任和压力,所以不愿意大范围开放自动扣费接口。
还有一个我个人的小看法,我觉得播客平台和创作者之间存在一个问题:平台没有帮助创作者提高变现能力,一直在鼓励更多好内容,甚至自己做内容。创作者要自己思考怎么吃饭的问题,这也搞得有点本末倒置,拖慢变现效率。
中国播客变现艰难,并非是因为缺乏更好的变现思考,核心是效率问题没解决。这个压力更多在平台身上,只有解决数据问题、链路问题、复购问题,创作者能活下去,整个播客生态才会活得更加健康。
目前什么行业适合播客以及如何利用播客去链接背后的资源,在《2024中国播客商业化白皮书》中有更多经验分享。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85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