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卢荡见习记者戴云
“2023年,我参与办结的5起非法采矿案,有3起因为事实认定不科学,最终翻案。”4月28日,中国矿业联合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曹旭升说。
如何科学把握矿业刑事案件客观证据的证明标准,用科技手段对客观证据的真实性作出判断?当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法学系邀请矿业、土地、法律界专家和学者,召开了“让科技助力矿业刑事案件客观证据认定专家研讨会”。
2020年,媒体披露西部某煤矿企业非法开采破坏山体。图片来源 经济参考报
数据显示,我国92%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源于矿产资源。虽然我国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低,贫矿较多,开发利用难度大,共生、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少。但与此同时,由于矿产资源价格上涨等原因,近年来非法采矿案高发频发。
最高人民检察院披露的数据显示,仅2019年至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就对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犯罪案件批准逮捕8210件15253人,起诉10561件25649人。
“矿业领域的刑事、民事案件及仲裁都需要对客观证据予以科学认定。客观证据认定(鉴定)中的专业技术问题,涉及领域与专业比较复杂,地质、测绘、化验测试等都是支撑证据的基本学科,需要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相关方面的优势。”与会专家指出,比如:在回答矿与非矿、是什么矿、有多少?再比如:露天采矿中生产剥离与采矿、井下采矿的坑道掘进与采矿、非法采矿与综合利用等,都需要科学确定。
曹旭升也认为,矿业刑事案件,常常涉及客观证据采信的问题。因客观证据涉及诸多专业性极强的报告、文件和鉴定等,这些证据的举证、质证、认证、采信,直接影响案件专业事实的查明。
2023年9月,环保督察组发现,卫星图片显示柴达尔矿、柴达尔先锋矿长期开采形成8个相互毗连的露天采坑。图片来源 生态环境部
据了解,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的青海木里非法开采矿事件、甘肃祁连山违法采矿事件的取证环节,都曾借助科技的力量。
“航空遥感、测绘、影像等技术,助力着司法取证。”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法学系主任卜素表示,如何将最新的科技方法、技术手段引入矿业刑事案件的客观证据认定之中,如何将相应技术规范与行业标准结合在一起,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针对科技助力矿业刑事案件客观证据的认定,与会专家认为,应结合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用科技手段还原行为前的现状、锁定行为后的现状,科学、客观查明矿业专业事实。
“科技助力矿业刑事案件客观证据的认定,应从制度设计上给定出路,解决其合法性问题。”会上,有专家建议,推动市县人大常委会遴选任命矿业专业人民陪审员落地履职。
“利用、依靠科学技术人员和手段认定矿业刑事案件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具体体现。”与会专家认为,矿业刑事案件一般都涉及技术问题,提高有关矿业专家从业素质,提交出能立得住的咨询意见,有重要意义。
记者注意到,2021年11月,“确保能源矿产安全”被写入《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之中。两年后的2023年12月,《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也意味着制定于1986年,在1996年、2009年进行修改过的《矿产资源法》,再次进入修订阶段。
根据自然资源部披露的信息,修订草案共八章七十六条,对现行矿产资源法作出了较为全面的修订,包括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矿业权制度、强化战略性矿产资源保护、完善相关矿业用地制度,突出加强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
与此同时,修订草案强化了监督管理,加大了对非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82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