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遗诏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六日,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
自午后起,咸丰皇帝奕詝再次陷入昏厥之中。皇帝重病缠身,令宫内乱做一团,殿内满是来回穿梭的忙碌身影,每个人内心都是高度紧张,生怕在这关头犯下一星半点的差错。
终于,在一众医官的抢救下,奕詝在子夜时分苏醒过来,但谁都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帝已经命不久矣。
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在与众王大臣一番对视后,众人心领神会,立即拿来笔墨纸砚,请皇帝草拟遗诏。但此时奕詝已无力执笔,遂只能以口述的方式让臣下代为拟旨。
要说这遗诏,帝国接班人自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奕詝只有一个独子载淳,新皇帝的人选毋庸置疑,然而载淳年仅六岁,吃饭穿衣尚且不能自理,更别提治理国家了,而这正是奕詝最为忧心的。
儿子未来能否顺利执政,事涉祖宗江山的稳固,更关系到自己政治生命的延续。当下,主少国疑,必须有人辅政,但放眼朝堂,奕詝的选择其实十分有限。
原本,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奕詝却万万不敢重用奕?。两人自幼便是政治对手,为皇位明争暗斗不止,就算自己登基以后,奕詝同样时刻提防着奕?。
眼下,奕?及其党羽负责留京同英法联军议和,俨然已是一支不容小觑的政治力量,若让他辅政,多半会成为大清第二个多尔衮。正因如此,奕?被果断排除在了辅政的名单之外。
那设立顾命大臣呢?
奕詝对此同样疑虑重重。
康熙初年,年幼的皇帝便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最后还是出现了鳌拜这样的权臣。指望自己的幼子能像圣祖康熙那样智除权臣,奕詝想都不敢想。因此,顾命大臣这条路同样不妥。
让太后辅政总行了吧?很抱歉,清朝祖制后宫不得干政,太后辅政,并无先例。
病榻上的奕詝思前想后,最终在弥留之际立下遗诏:“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赐皇后‘御赏’印,赐皇太子‘同道堂’印,凡是皇帝朱批或下圣旨,均用此二印替代。”
父母为子女则为之计深远,资质平庸的咸丰皇帝穷尽心智,设计了一套清朝立国以来最为复杂的政治体系。前所未有的八位大臣,赞襄而非辅政,杜绝了权臣的出现;两宫太后参政但不执政,也勉强踩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灰色地带。这套体系下,八大臣与两宫太后相互监督,相互制衡,旨在确保载淳日后顺利亲政,更符合皇权的根本利益。
在逐字逐句看完拟好的遗诏后,奕詝方才放心地命左右下发。第二天,年仅三十一岁的咸丰皇帝在承德驾崩,而他的这套政治体系立即生效。
咸丰帝的安排看似并无不妥,但实际上却有着一个致命的bug,这套体系只有制衡,却没人拍板,无人拥有最终决策权。咸丰帝留给帝国的只有无尽的争执和扯皮。
正因如此,它注定难以长久……
△咸丰皇帝奕詝便装像
02 权臣
在肃顺看来,皇帝的遗诏简直不可理喻。
八名赞襄政务大臣他尚且还能勉强接受,但让深宫妇人参与朝政,肃顺是万万不敢苟同的,特别是小皇帝的生母那拉氏,肃顺对她早有戒备之心。
咸丰帝在世时,那拉氏便开始插手朝政,庸碌的咸丰时常让她帮着批阅奏折,甚至一些重大决策也会征求她的意见。对于那拉氏公然违背祖制的干政行为,肃顺自然深恶痛绝,因此,他意在遏制那拉氏的小动作同样层出不穷。
各地进献热河的贡品,但凡肃顺过手的,一律没有那拉氏的份。不仅如此,肃顺仗着皇帝对他的信任,多次当面提出不满;更有传言,肃顺曾建议咸丰帝效仿汉武帝诛杀汉昭帝生母钩弋夫人之先例,以杜绝后宫及外戚对皇权的潜在威胁。
肃顺是郑亲王端华的六弟,正经八百的皇亲国戚,具备辅政的资格;再者,肃顺此前协助咸丰帝整顿朝纲,颇为得力,展现出旗人子弟中少有的才干,咸丰也认为肃顺是可堪大任的。但肃顺行事霸道,端华、载垣等人才疏学浅,凡事都以肃顺马首是瞻,不难想象,肃顺假以时日必将成为帝国的一大权臣。
考虑到这点,咸丰帝也断然不会接受肃顺的谏言,在他眼里,后宫无疑是制衡权臣的最佳选择。
遗诏如此,木已成舟,肃顺也只能被动接受,但显然,肃顺并不打算将这两位后宫少妇放在眼里,而遗诏的权责划分在实操中也不过是几句空话罢了。
当两宫太后召集八大臣商议政务时,肃顺等人拿出早已拟定的各项条陈,淡淡道:“御旨已由大臣拟定,两位太后只需用印即可,不得更改,今后各奏疏也不必呈送后宫阅览。”
咸丰帝尸骨未寒,肃顺等八大臣便率先发难,慈禧哪受过这般屈辱,奈何孤儿寡母,两宫太后此时无力与肃顺正面抗衡,唯有隐忍不发,等待时机。也就在这时,慈禧等来了她的最强政治盟友——恭亲王奕?。
对于奕?前来热河奔丧一事,肃顺等人是极为警惕的,他们知道,如今奕?羽翼渐丰,一旦奕?与两宫太后结盟,局势将变得更为棘手。因此,肃顺极力阻挠奕?与两宫太后会晤。
当肃顺等人以叔嫂避嫌为由将奕?拒之门外时,奕?勃然大怒,不禁发出质问,作为皇弟,自己来都来了,难道都不能到灵前拜谒兄长吗?
肃顺态度依然决绝,但端华、载垣等人终究是好面子的,大家都是皇亲,总归要顾着礼制体统,便说服肃顺让奕?入殿拜见两宫太后。而正是这次见面,促使恭亲王与两宫太后拿定主意,决议发动政变,夺取帝国最高权柄。
不久后,貌似柔弱的少妇,将让肃顺在内的八大臣领略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江湖险恶。
△爱新觉罗·肃顺
03 赌徒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十二日,承德避暑山庄。
整个大殿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异常紧张的气氛,御阶之上的两宫太后与御阶之下的八大臣处于对立状态,双方均缄默不语,但剑拔弩张之势迎面可感。
此番,两宫太后专门为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的奏疏召开廷议,董元醇虽只是个末流小官,但这一次,他的这本奏疏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这本《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折》中,董元醇第一个大胆提出: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以为通权达变之举;另选派一到两名亲王,令他们同心辅弼一切事务。
好嘛,前脚自己刚架空了两宫太后的参政权,后脚便有人指使董元醇为太后和鬼子六摇旗呐喊,公然破坏先帝赞襄大臣的制度,肃顺等人闻言震怒,盘算着一定要狠狠打压这股歪风邪气。
不一会儿,肃顺打破沉寂,第一个高声驳斥道:“我朝向来没有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制度,如何敢变更祖制。何况先帝命臣等赞襄政务,你们难道要违背先帝遗诏吗?”
端华、载垣是远支亲王,若如董元醇所言,无疑是要从自己手中将辅政之权交给近支亲王奕?,两人当然不会答应,随后咆哮道:“臣等赞襄皇上,不能听从太后之命。”并再次表态:“太后看折子也是多余之举。”
就连排名靠后的杜翰也毫无惧色,厉声附和道:“太后若听信人言,臣等不能奉命。”
八大臣此次态度之强硬,显然超出了两宫太后的预料。两个妇道人家要同八个中气十足的大臣打擂台,讲理讲不赢,吵也吵不过,只是气得双手发抖,场面一度失控。而六岁的同治皇帝受到火爆场面的惊吓,不禁大哭不止,还尿了裤子。
争吵中,强势的八大臣明显压了两宫太后一头,肃顺等人得势不饶人,继续步步紧逼,要求太后严惩董元醇。虽说惩办的是董元醇,但实际上却是打太后的脸,慈禧当然不乐意,因此拒不用印。
肃顺等人毫不客气地威胁道:“如果不严惩董元醇,就相当于更改先帝遗诏,那就请罢黜臣等,重用董元醇吧。”言简意赅,不答应就罢工,彼此争锋相对,冲突随之愈演愈烈。
这场廷议整整持续了两个多时辰,争吵声响彻大殿内外,听得一众内侍心惊肉跳,噤若寒蝉。
最终,还是两宫太后作出退让,被迫签发了惩办董元醇的圣旨,董元醇惨遭革职充军。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董元醇敏锐地嗅到了高层权斗中散发出的一丝契机,在他人授意下,甘愿赌上身家性命冒险一搏,但棋差一着,终究沦为了权斗的牺牲品。
不过董元醇运气不错,没多久,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成功发动政变,一举击败八大臣,董元醇也因此得以官复原职。再后来,赌徒董元醇并未得到慈禧重用,不过混了个工科给事中,随后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不过是棋子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04 政变
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二十九日,北京德胜门。
两宫太后携小皇帝载淳先行抵达京城。
回到阔别已久的北京城,慈禧感触良多,但此刻,并没有太多时间留给她伤感,一场预先排演好的大戏正等着她这个主角登台亮相。
面对倾巢相迎的文武百官们,两宫太后不禁潸然泪下。一开始,官员们只当是两宫太后触景生情,全当是人之常情,怎料两位妇人越哭越起劲,对此,官员们自然是要一探究竟的。
不问还好,一问之下,两宫太后便将孤儿寡母在热河被八大臣欺凌的种种遭遇一股脑儿全抖了出来,其中当然不乏添油加醋,当真是闻着伤心,见者流泪。
这还了得!
在正统皇权面前,权臣的一切行径都容易被理解成为擅权悖逆,更何况肃顺等人也确实破坏了咸丰帝定下的游戏规则。加上恭王一党的即兴煽动,满朝文武当即愤愤不平,纷纷谴责八大臣图谋不轨。
舆论造势已成,之后便是具体政变的策划了。
在小范围秘密会议上,恭王集团骨干、户部尚书周祖培表态道:“何不重治其罪?”慈禧假作谨小慎微状,轻声追问:“他们都是赞襄政务大臣,可以直接治罪吗?”周祖培正色道:“可降旨先解了他们的职务,再予拿问。”
不等两宫太后回复,已有人将事先拟定的诏书呈上,只待两宫太后用印下发。就这样,两宫太后顺应民意,下诏逮捕八大臣。
两宫太后之所以敢悍然对八大臣采取行动,绝不是到京后的临时起意,而是一次蓄谋已久的阴谋政变。
掌握兵权是政变的基础,慈禧自然早有打算。
在慈禧故作温顺的麻痹下,肃顺等人逐渐放松了对两宫太后的警惕,而慈禧趁机用亲信醇亲王奕譞替代端华担任步军统领,顺利夺取了热河的部分兵权。
此外,恭亲王奕?也在京城抓紧部署,将执掌京畿武装的胜保、荣禄等人拉拢过来,胜保甚至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表示将誓死效忠太后和皇上。
顺利掌握兵权后,在回京的问题上,慈禧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
慈禧深知肃顺是八大臣的主心骨,一旦没了肃顺,其他七人不足为惧。因此,在回京的方案中,慈禧特意安排除肃顺以外的七大臣随两宫太后、皇帝先行回宫,而肃顺则被安排稍晚几日护送咸丰帝灵柩回京。
果然,如此安排下,两宫太后和奕?有了充分的时间在京策划政变,端华、载垣等七大臣毫无还手之力,在京束手就擒,而肃顺则在密云返京途中被捕。
七天后,肃顺被斩于菜市口,端华、载垣双双赐死,其余四大臣遭革职充军。至此,八大臣这股势力土崩瓦解,不复存在。
△慈禧太后
与此同时,慈禧高超的政治手腕开始展露无遗。
在查抄肃顺等罪臣家产时,慈禧下发谕旨,肃顺等人的涉事书信账目一律焚毁,不必上报,光凭这点,立刻收服满朝人心。此外,谕旨命令禁止继续查办弹劾八大臣之党羽,从而避免了一场官员相互攻讦的政坛风暴,政局得以迅速稳定。
不得不说,这一切,慈禧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后来,慈安突然暴毙,奕?惨遭罢黜,慈禧成为最后赢家,开始独自成为庞大帝国的掌舵人。
然而,这个深谙权斗之道的女人在治国理政方面竟毫无建树,最终只是将中国拖入到无尽的深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