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邂逅芳曦
编辑|t
引言
90年前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一曲悲歌,同时也是一段极其华彩的乐章,是世界军事史上少有的奇迹。
众所周知,中央红军最终到达的地方是陕北,在那里建立起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并领导全国人民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但其实,红军最初的目的地并不是陕北,还有很多的选择,但为何最后却选择了陕北,真相其实真的很扎心!
(长征过草地)
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开始
1933年9月,一名叫奥托·布劳恩的德国人来到了江西瑞金。如果大家对于这个名字感到陌生的话,那对他的另一个名字一定是如雷贯耳,那就是李德。
李德身份是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他拥有高昂的革命精神和丰富的军事理论基础,但可惜缺乏对中国实际情况的了解,这也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3年9月25日,蒋介石派周浑元部进军黎川地区,从而拉开了国民党军对我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的序幕。
(李德)
面对蒋介石调集的100万军队的进攻,李德采取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与敌人打起了阵地战,这种不合实际的打法,使得中央红军损失惨重。
由于当时的毛主席在党内已经失去了话语权,加上李德等人又瞎指挥,中央红军在以往四次反围剿中,赖以取胜的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运动战法,完全被摒弃了。随着广昌保卫战的失利,中央红军的日子愈发艰难。
1934年8月,高虎脑、高兴圩、驿前等地相继失守,红军主力伤亡已达上万人,中央苏区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第五次反围剿要图)
战事发展到这个地步,实际上已经宣告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其实早在4月份广昌战役失败的时候,中央就已经有了放弃中央苏区的想法,只不过为了稳定军心秘而不宣罢了。
1934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布了训令,86000人的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震惊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开始了。
二、意外收获绝密情报,获悉红军方案
对于中央红军的突围,国民党统帅部当然是有所预料的,此时蒋介石和他的幕僚们最关心的问题是,红军将之往何方?
(广昌战役影视作品)
早在10月3日的时候,正在南昌行营坐镇的蒋介石收到了一份重要情报,上面具体指出了中央红军应对当前不利局势的三个备选方案,消息来源于我军总参谋部叛变投降的一名高级指挥员杨岳彬,这也是引起蒋介石重视的直接原因。
情报显示,红军的第一选择就是毕其功于一役,集中所有的有生力量,在中央苏区首府所在地瑞金及石城一线布防,不惜一切代价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
从战略决策上看,这显然还是出自李德等人的一厢情愿,很快也就被证实是行不通的。
(蒋介石南昌行营)
第二个方案,就是红军主力经安远、信丰一代进入湘西去与贺龙所部会合,然后再向西与张国焘、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以期在四川及云、贵交汇处建立根据地。
这一方案据说得到了斯大林的支持,因为四川盆地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又是天府之国,自古就是天然搞割据的地方。而且向西北进入新疆、蒙古,还可以直接接受苏联的援助。
相比来讲,第三个方案实属下策,那就是中央红军化整为零,分散进入三闽及粤东地区建立根据地,为今后的长期斗争最准备。
(贺龙)
根据这份情报所提供的内容,国民党统帅部认为中央红军向西进入湖南,与贺龙所部会合的可能性最大,而且局势的发展很快就印证了这一点。
10月20日,中央红军悄然渡过了于都河,借道陈济棠部进入广东,而后从湘粤边境迂回进入了湖南。
得此消息后,蒋介石急令陈济棠、何健、顾祝同立刻组织围堵,务必将中央红军“围歼”于湘江以东,阻止其与贺龙部合兵一处,红军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湘江之战”打响了。
(于都河长征渡口)
三、长征一路艰辛坎坷,最终到达陕北
渡过湘江与红2、6军团回合,的确是中央红军最初转移的首选目的地,那里与中央苏区相距不远,贺龙所部在那里已有所经营。同时中央红军的大多数干部战士多来自湖南,也有利于在当地展开工作。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随着长征中不断变化的局势发展,在湘西建立根据地的设想变得越来越渺茫了。
(血战湘江)
从11月27日开始,至12月3日红军主力全部渡过湘江,历时一周的湘江战役结束,中央红军为此付出了从8.6万人锐减到3万的惨重代价。
由于蒋介石已调集了重兵围堵,与红2、6军团会合的目标已经无法达成,中央红军开始计划进入贵州。
贵州的王家烈一贯与蒋介石不合,且战斗力孱弱,素有“双枪军”之称,于是中央有了在贵州建立黔北根据地的设想。
(王家烈)
二渡赤水河后,中央红军再下遵义,重创了王家烈和中央军吴奇伟部,一下提升了中央在黔北地区留下来的信心。但随后对周浑元部作战的失败,尤其是中央军的全面进入贵州,又使得中央红军不得不放弃了这一想法。
1935年3月22日,红军主力四渡赤水河,赶在川军之前杀了个回马枪,从大渡河跳出了敌人包围圈,扬长而去了。
此时中央红军的任务,已经变成了与川陕的红四方面军会合。6月12日,中央红军杨成武部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前来接应的同志胜利会师了,史称“达维会师”。
(达维会师纪念碑)
在之后举行的“两河口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想法,但这一设想最终也没能实现。
自从中央红军进入川陕,张国焘就发现此时的中央红军已经今非昔比,而此时的红四方面军有8万人之众,这让张国焘的权力欲陡增。
他非但不同意红军北上的想法,还起了杀心,妄图以武力控制党中央毛主席以及中央红军,10月5日,张国焘宣布另立“第二中央”并决定南下西康建立根据地。
(毛主席)
对于张国焘的另立中央,党中央毛主席予以了坚决反对,并在这之前的9月10日,带领红1军团脱离了红四方面军北上,最终确立了进入陕北建立根据地的方针。
1935年10月19日,红1方面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合,第二年的10月份,红1、2、4方面军在会宁大会师,这也标志着震惊中外的长征胜利结束。
结语
从1933年9月中央红军撤离瑞金开始,到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会师陕北,这次历时三年之久的大转移,创下军事史上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红军大会师)
期间党中央多次调整战略,长征的目的地也从湘西变为黔北,又到川西、川陕甘,最终落脚在了陕北。
虽然陕北远离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那里的群众底子好,又地处抗日敌后的最前沿,但是这一路走来,面对敌人的疯狂阻击,也使得中央红军的多个设想化为了泡影,特别是张国焘的另立中央危害极大,差一点就断送了中国革命。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莫看这诗词中描写的风轻云淡,但其实整个长征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危机。
让我们致敬那些革命先辈吧,没有他们的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红军不怕远征难)
参考资料:
《革命》---杨奎松
《长征新观察—红军长征若干重大历史问题辨析》---孙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65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