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本期话题,美签署对外援助法案,准备对台军售;布林肯立完“规矩”访华,王毅接见开场就划红线!普京同时表示,也将于5月访华。
美国4月21日通过了960亿美元的对外援助法案,除过乌克兰及以色列的部分,还包括向所谓“印太伙伴”提供约80亿美元的援助,其中将会有不少被用于对台军事援助。
美这一动作无疑是要加大台湾地区武装力度,将台海风险推向更高,民进党当局立刻高调炒作,几个民进党任职部门纷纷妄言感谢。有分析指出,美国虚化“一个中国”原则,向“台独”分裂势力释放信号,是对大陆的又一次挑衅,时值布林肯访华之际,美加大对台军援,就是想支持台湾继续对抗大陆,而接下来美国对台的军援、训练等各种活动只会更加频繁。
图为美财长耶伦
一边是对台军援,一边又安排访华,美国这一套双线组合拳打得出奇熟练。前脚耶伦访华,对中方经济发展提出批评,后脚布林肯人还没登机,美国就先拿“中国援俄”的话题大做文章,话里话外将中俄正常的贸易关系抹黑曲解,“立规矩”要求中方不准帮助俄罗斯。美国这一连串的访华,明显不是带着友好交流的态度来的。
面对美国访华前不好好说话的态度,中方丝毫没有客气,4月26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与布林肯会谈,开场就直接提出三个“不要”定下基调,要求美方不要干涉中国的内政,不要打压中国的发展,不要在涉及中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踩踏中方的红线。
王毅强调,中方的要求一以贯之,始终主张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
图为布林肯访华
布林肯此次访华,中方的态度值得探究。首先,在经历十几天的炒作后,布林肯于4月24日至26日进行访华,然而抵达后,中方并没有安排红毯接待,中方迎接人只有上海市外事办主任孔福安,另外两人则是美国驻华使馆的官员。访华的消息也没有铺天盖地的报道,不难看出中方对美此前一系列动作表示不满。两方会晤原应该本着和平友好的态度共同商议,既然在来访之前就对中方颐指气使,那么就不必指望中方还会热情地高规格接待了。
其次,布林肯与王毅外长的会见,王毅外长开场就划下红线,强调美方不要屡次插手中国自己的事务,三个“不要”更是气势十足,表明中国欢迎真诚友好的交流,对于目的不纯,妄图通过其他手段左右会谈的行为,中方也不会客气。这一态度也明确告诫布林肯,中方保持着交流的诚意,美方如果还有对话的意愿,就好好说话,不要再在背地里搞小动作。
图为美国总统拜登
最后,美国政府通过的有关台湾地区方面的军援,无疑让美台军事勾结进一步加深,长期对台军售也助长了“台独”势力“倚美谋独”的气焰。美国一手抓着台湾地区撺掇民进党对大陆实施对抗,一手拉着菲律宾搅乱南海局势,还妄图制造“中国援俄”的话题影响中俄正常关系,美这一番访华并未旨在平等交流,也就无怪乎中方警告在前,对话在后了。
值得注意的是,布林肯在结束访华之后,又抛出之前的套路,开始抹黑中俄关系。还扬言称若中国不限制对俄军工生产支持,美国将准备好“采取行动”。由此看来,即便中美就双方全面交换意见基础上形成了五点共识,中美关系总体还是难言乐观。
而就在布林肯访华当天,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罗斯工业家和企业家联盟年度大会上表示,5月将会访问中国,同时“会带着礼物送给我们的朋友”。
图为俄外长拉夫罗夫
4月初,耶伦访华与俄外长拉夫罗夫访华时间重合,中方给予拉夫罗夫隆重的接待,显示出了中俄关系之密切,5月份正值普京连任就职总统的日期,普京的即将访华,既体现了俄方对中方的重视,也预示着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普京的上一次访华是2023年10月,普京出席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与中方领导人进行单独会晤,就两国的能源、经贸等合作方向达成了共识,继续加强了双方经济联系。而普京此次访华,带着“送给朋友的礼物”,更是要向外界传达中俄关系坚不可摧的信息。
图为俄罗斯总统普京
中俄各项合作持续发展,4月22日,中俄农产品经贸合作对接会在西安召开,双方现场达成合作意向15个,涉及意向资金7.21亿元,中俄多项合作的展开预示着后续更加紧密的联系和更深入的合作交流。普京此次的访问将进一步加强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同时也将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俄长期以来的紧密合作是基于共同发展的长久战略,对于美国这种“立规矩”、“炒话题”逼人站队的做法,中国的态度十分坚定:中国的外交不容他人干涉。中方始终坚持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妥善处理分歧。中美关系影响到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外交也不能仅靠一方的诚意,美方只有放下姿态,积极寻求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才能在全球发展中更进一步。
“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是国际关系中的黄金法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各国应始终秉持这一原则,通过对话而非对抗,合作而非冲突,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65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