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高社交需求的社会中,内向者往往被视为社交的弱者。然而,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分析心理学告诉我们,内向与外向只是性格的两种不同倾向,而非优劣之分。
在我们的性格光谱中,内向与外向如同日与夜,各自拥有独特的光芒。
内向性格喜欢独处、思考,深思熟虑并且善于自省。内向性格的人可能对于参与他人的活动不感兴趣。
外向性格富有活力,生动并且喜爱参加活动。他们在意外在世界的感受、物体与行为。他们极可能在独处时感到无聊。
那么内向的人在社交中真的处于劣势吗?
当然不是。很多专家学者在内向者的优势上已达成共识,那就是内向的人与他人工作关系更融洽(特别是在一对一的关系中),友谊更长久,与人交往时自我驱动力强,注意力更加集中,善于自省,有责任感和创造力。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提出一种理论,他认为内向的人本身有很高的“觉醒”水平,容易感到刺激过度,然后就需要通过独处来恢复精力,储备能量;而外向的人天生的“觉醒”水平低,需要更多来自外界的刺激才能保持警醒,他们反而是从和他人的交往中获得能量。
那么,内向者应该如何突破自己并且利用自己的优势去社交呢?
康妮在《如何结交比你更优秀的人:把高端人脉变为优质人生资源》书中将带你重新认识内向性格的优势,并提供实用的社交策略,帮助你在社交场合中发挥你的潜力。
第一,把社交提到日程上来,给自己规定社交活动,每周有计划。
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所以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可能宁愿在家里宅着,也不愿意出去社交。所以我想邀请你把社交活动放进自己的待办清单(to-do list)。
当你把社交活动放入计划当中,比如每周一次和同事一起用餐,或者每两周一次和朋友喝茶,或者每月参加一个社交活动,就有了一个外在的推动力。按照计划去执行,直到能把搭建人脉融入你的生活。
第二,建立一对一的关系。
内向者不需要成为交际花,所以即使你去参加大的会议或者聚会,也应该着重建立和经营一对一的人际关系。和一个人深入地聊一聊,会后24小时内跟进,而不是像走场的蝴蝶,最后只能把你自己弄得筋疲力尽。每次约朋友,只约一个人,通过集中精力关注对面这个人,深入对方的心,从而成为更好的朋友。
比如有的内向者根本不喜欢去party,而喜欢去逛图书馆。那么周末在图书馆待上半天的话,很可能会在那里遇到同样爱书之人,也可以交到朋友。
第三,给自己创造演讲和发言的机会,让别人来找你,变被动为主动。
内向者很适合做专家,因为他们喜欢钻研。当你在某一领域有了一定的见解,就可以争取一些演讲、发言、讲课的机会,把专业知识传授给他人。在这个输出的过程中,因为你会站在主场的位置,站在聚光灯下,那么听众就会主动来和你接触,你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人脉了。
第四,动静结合,让自己及时充电,不要把精力耗干。
内向者从独处中获得能量,而在与人相处中消耗能量,一定要注意给自己及时充电。每周不要频繁地安排对外的社交活动,找到自己可以应对的频率,给自己足够的休息时间,即使就是在家里宅着,看书,听音乐,也对你的能量恢复有很大的好处。
可以向微软的比尔·盖茨学习,定期安排“思考周”,在独处中充电。
第五,勇于走出舒适区,一点一点建立自信。
凡事不求一蹴而就。习惯了独处的内向者,一下子让你跳出去主动社交,你可能会非常不习惯,因为你在舒适区里面待的时间太长了,很担心迈出舒适区就会恐慌。
我想告诉你的是,在舒适区外面,其实是非常宽敞的学习区,而不是恐慌区。在这里你可以一步一步地练习社交技巧,从0开始,从1做起,在摘获每一个小成果之后复盘总结,自信心就会增强。
比如说,你第一次去出席一个行业会议,那么你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会议上的明星,只要认识一个人,能和你有深度的连接和后续的跟进,就可以了。晚上回到家,拍拍自己的肩膀,说:“我做到了。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
内向者在社交中并非处于劣势,而是拥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认识并利用这些优势,制定合适的社交策略,内向者不仅能够在社交中游刃有余,还能够建立深刻的人际关系,实现个人和职业的发展。
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内向者也不例外。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58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