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剧绝对是TVB最擅长的类型剧,甚至没有之一。
TVB的刑侦剧之所以经典,因为他不仅仅是刑侦剧,更是不断刷新观众三观,带你走进科学、看透人性、领略大千世界神奇的存在。
01 “红白蓝塑胶袋案”(出自:《鉴证实录》)
“红白蓝塑胶袋案”绝对是我的童年阴影之一。随处可见的塑胶袋,在某个寻常的日子拉开拉链,谁能想到里面出现的会是一具尸体。
以后的很多年,每当看到红白蓝塑胶袋,都心生怯意。十几岁的年纪,对死亡还没有充分的认知,也无法理解一个人能因为某种气味而萌生杀人之意。看着文质彬彬的绅士,一瞬间就能变成魔鬼。
这个案件,也是我受到的关于DNA科学的启蒙教育。还没正经学过生物科学的弱鸡,关于什么是DNA,他的作用是什么,他是唯一的,还是可以改变,都是谜题。
而这个案件的特别之处,除了案件本身,还得称赞编剧的巧思。因为这个案件贯穿始终,原来,真正的凶手不止一个,原来身边的人也可以是个罪犯。郭政鸿饰演的法医官,在第一个案子就出现,到最后一个案子伏法。他可以因为爱而杀人,也因为良知而放弃控告。人性本就是多面一体。
多年后,我在内地的刑侦剧中也看到了一个相似的案例。这部叫做《情有千千劫》的大陆剧,将每个案子都串联起来,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整部剧是一个案子,凶手就是你身边最亲密的人。
02 “我是那个你曾经深爱过的洪天飞”(出自:《鉴证实录》)
这是一个真正刷新我三观的案例。
说起来也是个俗套的故事,A和B是情侣,A深爱着B,但B却是个花花公子,玩儿完了就想分手。不同以往的是,故事的主角A和B都是男人。渣男B为了甩掉A,不惜谎称自己已经变回直男,迫使A放手。为了让A彻底死心,B甚至找了个女人形婚。
只是,B男做梦都没想到,一个人的爱能那么深,深到为了自己的爱人,改变性别。
洪天飞:你不是喜欢女人吗?那么,我就变成女人!
洪天飞是勇敢的,也是执着的。可是,他不曾料到,性别只不过是渣男甩人的借口,自己为爱付出一切,到最后,不过是个笑话。一个人的爱有多深,恨就有多真。可笑的是,当他用刀插入自己最心爱的男人的身体的时候,那个男人竟然还没认出他来。
“我认识你,你是于美倩。”
“对,我是于美倩,可是我还有一个名字,叫洪天飞,是那个你曾经深爱过的洪天飞啊!”
“变性人”、“同性恋”这两个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大陆还讳莫如深的词,被TVB用一个案例讲得明明白白,让人大开眼界。
03 “面具色魔”鲍国平(出自:《陀枪师姐》)
来做一道心理测试题:
一个女孩在家族葬礼上爱上一个男人,她回家后就把她姐姐杀了,请问这是为什么?
能正确给出答案的人,若不是看过《陀枪师姐》,那就得小心了。
“面具色魔案”,是“心理罪”的经典案例之一。“人格分裂症”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更文雅的称呼叫“思觉失调”,但我始终觉得,它原来的名字通俗易懂,更直接。
一个是平时老实巴交,甚至有些木讷、懦弱、低能的鲍国平,能在某些特殊下分裂出另一个完全相反的人格,冷血、残暴的温文成。当他对着镜子自己和自己说话的时候,简直让人不寒而栗。不要欺负身边任何一个“老实人”,你不知道他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潜力,可能即便到了监狱,他们还能懂得用摩斯密码沟通,遥控杀人。
TVB的高段,不仅仅是抽丝剥茧的案件,也在于他不惮去粉饰太平。警察就一定伟光正吗?好人一定有好报吗?并不是!直到最后,陈三元也没能等来救援,这次任务造就了她一生的阴影。更可怜的是,她的儿子也成了牺牲品,老公半因药物半意难平地出轨。大陆剧女主的命运可很少有这么悲催的。
很多年后,还人在演员骆达华的微博下留言:大叔,你是我的童年阴影呢!
骆达华:哈哈,现在不是了吧!
04 “牛背洲杀人案”(出自:《刑事侦缉档案》)
利用封建迷信杀人,“牛背洲杀人案”绝不是独家,连老少皆宜的《名侦探柯南》都涉猎过。私以为,这个案件令人值得思考的地方有2点:
1、 好人未必有好报。
正如《陀枪师姐》中的陈三元,善良的柏恩桐最终还是被误解,居心叵测的表哥成了最大的赢家。我们都知道他帮着凶手隐瞒事实,严格说起来,他算是帮凶,可结果,法律却拿他没办法。法律不是万能的,至于有没有“人在做、天在看”,我相信有,我相信,但剧中却看不到。
2、 自以为是的善良和正义
我说的是柏恩桐的外公和马德钟演的医生。
柏恩桐的外公是真正的大恶人吗?我觉得算不上,他是真的以为自己有“神力”,在明知道有危险的时候,还孤身上山祈福,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可所谓的“神力”,不过是他的自以为是。
马德钟饰演的医生,当然是罪犯。但即使被抓,他依然口口声声为了公义,“替天行道”是他自以为是的正义。
“自以为是”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茧房”,困在里面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作茧自缚。
05 “黄石街案”(出自:《刑事侦缉档案》)
“黄石街案”我认为是整个“刑侦四部曲”中构思最巧妙的一个案件,甚至可以说,这个案件的构思是大部分刑侦剧中都很难看到的。
一般的刑侦剧,会设定1-2个凶手,而黄石街上的人们,因为种种原因却全部“有罪”。这种手法,大概只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和早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有过涉及。
7位证人,因为各自的原因全部选择了“说谎”,这与其说是人性的丑恶和自私,更可以说是人的“从众”心理。
他们每个人在案件重演的时候,都说了类似的话:“大家都这么说,我就这么说喽,不可能大家都是错的吧~”事实是,每个人都这么想,所以全部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撒谎,从而断送了一条年轻的生命。
不禁又想起《乌合之众》这本书,人在群体中,会变得:“盲目”、“冲动”、“狂热”、“轻信”,从而变得失智。
这也不禁让我联想到如今的网络环境。每每有什么“事”发生,有什么八卦可以听,大家都习惯性道听途说,然后,随意置喙。有多少人,还能保持冷静,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这些年,所谓“网络狂欢”,眼见得已经断送了多少活生生的人命!
写在最后
其实,经典的案例还有很多,“天眼少女”、“端木紫”都是熟悉的名字。我喜欢早年的港剧,因为他们真的让我学会了很多,看剧,不仅仅是看剧,我们可以跟着他们的镜头,看世界、看人生百态,开阔眼界、刷新认知。
他们都是我们的某种意义上的启蒙教育,也是永存心底的年少回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56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