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以旧换新补贴再次来袭,而这次的规模和所覆盖的品类,都要远远超过十几年前的那场家电下乡。
4月11日,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发改委副主任在记者会上介绍说,我国是机器设备、耐用消费品大国。
根据有关机构测算,目前我国全社会设备现有资产净值大约是人民币39.3万亿元,其中工业设备资产达到28万亿元。
这是一个几十万亿的大市场,但仅靠以旧换新,撬得动吗?
最先推出以旧换新的,其实还不是普通消费品,反而是房地产。
近期包括郑州、深圳等十多座城市先后推出住房“以旧换新”策略,希望同步刺激新房和二手房交易。
4月17日,深圳“绿景白石洲”项目启动以旧换新,客户只需要缴纳订金,就可以锁定意向房源2个月,期间中介商会积极帮助客户卖掉旧房,一旦成功售出,就可以顺利完成新房交易。
尽管“绿景白石洲”近靠当地传统豪宅和购物街的地理优势,但住房依旧欢喜对已有住房的家庭来说,吸引力依然不够大。
其中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几乎没有补贴。
仅仅只是依靠中介帮忙卖房,还难以说服人们把旧房卖掉,住进新房。尤其是在叠加今天宏观经济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的当下。
要想推动大规模以旧换新,补贴一定少不了的。
但考虑到很多地方自身的财政状况,高额和大面积的补贴只会让地方财务更加雪上加霜,因而要想让以旧换新得到一个不错的效果,这件事最终还不能仅仅只依赖于地方。
所以,商务部出动了。
上周五,商务部在一声明中说,自相关细则印发之日至今年年底,满意一定条件的旧乘用车并购买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乘用车的个人消费者,可享受最高达人民币1万元的补贴。
其中,报废满足一定条件的燃油乘用车并购买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的,可享受人民币7000元的补贴。
今天的以旧换新政策和十几年前最大的不同,在于发力点都集中在大宗商品上,例如车子和房子这样动辄十几万上百万的耐用消费品。
之所以是大宗商品,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
目前我国的内需总体依然低迷,而刺激消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出口和投资的萎靡,消费占GDP比重的权重正在上升,尤其是未来关税贸易壁垒越来越高,其实留给我们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只有房子和车子这样的大宗消费品,才能够撑得起我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引擎的主力。
而这一轮针对汽车行业的以旧换新补贴,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一些价格较低的汽车品牌,例如比亚迪二十万以下的热销车辆。
华侨银行大中华区经济学家在一份报告中写道,设备升级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并不是解决我国结构性问题的灵丹妙药,但是,这的确是一种短期解决方案,或可为我国重新平衡经济赢得更多时间。
我想,这也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推出以旧换新的根本原因。
那就是重新平衡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
而这个结构性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消费占GDP比重太低。
尤其是联想到最近耶伦和布林肯刚刚结束访华,这两位美国的重量级人物在访华期间,都曾呼吁我国要加大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呼吁要刺激国内消费,而不是依靠出口。
从实际效果来看,至少他们的呼吁得到了一定的验证。
这也是我国宏观经济的最大结构性问题。
回顾我们引入市场经济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出口、投资和消费之所以被称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那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开始,我国几乎没有市场经济,这意味着大量的市场是空白的,这是投资最好的圣地,没有之一;其次,一开始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也非常低,几十年前我国人均GDP只有几百美元。
这也意味着,外资在我国建厂投资的成本很低,但收益却又很高。
于是乎,借着出口和投资的东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几十年,从1980-2010年这三十年时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超过10%,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奇迹。
那三十年,不仅仅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三十年,同时也是中美关系的蜜月期。
在这期间,不可否认民间积累的大量的财富,那个年代只要敢闯敢拼就可以谋得财富自由,就可以积累大量的财富。
在这个过程中,财富的快速积累,也带动了资产价格的疯涨。
房地产在过去被誉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不是没有原因。
一方面94分税制的出现,让地方收入更依赖于土地出让金;另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增长,股市的不够完善,都让大量的投资需求和城镇化需求抬高了房地产的价格。
这些因素刺激了一代人争相买房,也间接酿成了今天的结构性苦果。
耶伦说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家庭消费依然低迷;事实上耶伦说的不全对,从央行数据来看,我国家庭储蓄已经达到了140多万亿,比我国一年的GDP总和还要高。
但具体细分到每个家庭身上,这140多万亿的存款,大概率是严格按照二分定律分化的,2%的人占据了80%的财富。
而剩下98%的人,可能只有不到20%的财富。
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社会现象:贫富分化。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最终要解决的是商品卖给谁的问题,随着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迭代,产能只会越来越高,这个时候如果人们的消费能力没有增长,那么就会导致产能过剩,就会出现奶农倒掉牛奶也不免费送的现象。
因此,贫富分化的可怕性就在于,当大多数人不具备太高的消费能力,而富人的消费能力又极其有限的时候,经济危机就会发生。
产能过剩、企业降价去库存、企业缩减人力开支、人们失去收入消费更加保守,美国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基本上就是按照这样的路径传导的。
为什么发达国家的消费比重通常都能够占到一国GDP的80%?
归根结底,这是西方市场经济数百年来不断试错的结果。
自1929年美国大萧条之后,美国经济学界也在反思,所以后来出现了“修正资本主义”,即强调对普通人收入增长的提高,通过收税体系的倾斜,建立一个橄榄型社会,强调大多数人的“富裕”,从而尽可能增强消费能力。
为什么消费如此重要呢?
因为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大家都在消费,货币的流通速度变快,需求不断涌现,供给就不会停止,这个时候就业也好,人们收入也好,这是一个经济体运转的最佳模式。
这也是经过人类数百年来不断试错的结果。
这就好比直到今天,还有人在争论到底是市场经济好,还是计划经济好一样,人类数百年的经验,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应该是有共识的,历史早已经无数次证明了,是不需要再去讨论的。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一方面过去房地产的快速增长,基本上榨干了普通家庭的积蓄,且还为此背负了长达三十年的房贷。
另一方面,教育、医疗的成本不断增长,也间接削弱了普通家庭的其他消费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储蓄率高的根本原因,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人们不敢消费,更不敢月光族,因为一旦出现任何风吹草动,是没有一个机制去保障该意外的。
而我这里所说的普通家庭,至少是指80%以上的人口,根据DT财经的报道,最新的CHIP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均可支月收入在1万以上的,仅仅只有7100万人。
按照这个数据来看,80%都非常保守了。
绝大多数的人月收入依然难以突破万元,而教育房子和医疗的成本又过分高昂,这是相对我们的收入而言,这也是今天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最大结构性问题。
以旧换新,当然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但长期来看,以旧换新其实透支的未来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像车子、房子这样的大宗商品,普通家庭没事会五年就换一次车吗?
这基本上不太现实。
短期内的消费刺激,能不能换来宝贵的时间,以重新平衡我国长期的经济问题?
要回答这一点,还要看我们正在做什么。
涉及到人们收入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那都是非常深水的区域,至少就眼下来看,我们还没有看到有类似的任何动作,或者说任何的信号。
但要仅靠以旧换新,还是难以触及到背后的本质问题,即大多数家庭对消费的无能为力,以及高储蓄习惯背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
这些才是结构性的问题。
当然了,在推出针对汽车以旧换新的补贴之际,我国汽车制造商还正在面对许多西方国家的严格审核。
欧盟目前已经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国家补贴展开调查,并称可能要征收关税附加费以保护欧洲汽车本土品牌。
美国也普遍反对补贴,认为补贴会导致“产能过剩”并损害全球竞争。
目前我国一年能够生产3000万辆汽车,眼下来看我们似乎还能够维持产销平衡,去年我国也出口了500万辆汽车,这意味着每生产出来六辆汽车,都有一辆出口到了国外。
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一年3000万辆,十年就是3个亿,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才多少?
且随着这一波新能源汽车的风口越吹越大,未来我国汽车产量可能还会以较高数字增长,对于内需疲软的宏观经济来说,如此庞大的汽车应该卖给谁?
以旧换新当然可以刺激汽车销量,但这一定是以透支未来汽车需求为代价的,今年可以以旧换新,那么明年又该如何?
如果是把以旧换新当作短期内的过渡,以争取宝贵的时间来重新平衡宏观经济的结构性问题,那么这是非常不错的一个办法。
但针对结构性问题的任何措施,眼下似乎都还没有看到太多迹象。
而最坏的结果,可能就是路径依赖,消费者养成了依赖补贴消费汽车的习惯;而宏观上,我们还可能养成依赖补贴刺激经济增长的习惯。
而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这个泡泡,可能会有吹大的嫌疑。
尽管我们还不确定,但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本身就是泡泡,过去是房地产,这个问题到今天还悬而未决,而未来呢?
留给我们的时间,的确不多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