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工作室的杂乱与自在, 见证着上海多元的艺术生态

澎湃新闻2024-04-28 09:54:30  123

正在上海海派艺术馆展出的“今日海上——上海艺术家的工作室”,是以“今日海上”为总标题系列展的第二个展览。相比前一个展览,它不仅是一次艺术展览,更是一次对艺术家工作状态和创作场景的还原和展示。展览邀请28位上海艺术家携近120件艺术作品参展,除了艺术作品,展览还汇集28位参展艺术家的创作照片与工作室物件。

近期,“‘今日海上’上海艺术家的工作室学术交流会”在上海海派艺术馆召开。学术交流会通过对上海艺术生态的深入剖析,分享了艺术家们创作实践、艺术创新的理念以及对于时代变迁的洞察。

“‘今日海上’上海艺术家的工作室学术交流会”现场

为何将镜头推向艺术家光鲜亮丽的创作成品的背面?对准甚至不无杂乱的工作室。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美术史论家朱国荣在前言中表示:“艺术家在投入创作时的忙碌和纠葛完全是另一种状态。工作室是艺术家探寻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的地方。在每个工作室里几乎都有尚未完成的作品,它们似乎在等待时机,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因而,作品只能代表艺术家的一个面,只有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艺术家。”

在此次展览中,每位参展艺术家都精心挑选了一件与其工作室及艺术创作有关的物件加以呈现。它们也许并不昂贵,也并不起眼,却是对艺术家们经年累月创作生涯的侧写,承载着他们多年的情感、灵感和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故事。

艺术家工作室之一

展出的陈逸飞使用过的画架,一个产自意大利的高品质专业画架

在交流会上,上海西区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海派艺术馆执行馆长张建华介绍了海派艺术馆计划每年举办一次的“今日海上”系列展,“今日海上”是指现在的、当下的一个艺术的创作语境,不重复传统的海派,不复制传统的文化,而是着眼于创新,与当代的时代精神一起,来讲述新时期、新时代的海派艺术。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海派艺术馆馆长李磊强调了艺术家们创作时代作品的重要性,同时他表示海派艺术馆的工作就是要响应“时代的呼唤”,去呼唤伟大的作品。

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今日海上”系列展览的视野非常开阔,涵盖了各个美术样式,还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它展现了海派在当下的视觉新语言状态,给观众带来了审美的新体验。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鲜明海派文化特色的展览,也让观众们看到了上海海派绘画精神是如何一代一代传递下来的。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傅军谈论了对于目前展出的“今日海上——上海艺术家的工作室”展览的看法,她认为艺术家工作室是艺术家的私人空间,是观察、分析甚至是理解艺术家和作品的窗口,同时也是进入艺术家心灵世界的秘密通路,展览对于艺术家工作室的展示丰富了观众们对于艺术家个体的理解。

“‘今日海上’上海艺术家的工作室学术交流会”现场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原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邱瑞敏认为,都市的艺术生态,跟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同样上海的艺术生态也是如此,就像从前上海亭子间的上海作家,画室也与上海的油画家们紧密相连,是非常宝贵的一方土壤、空间,在这里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去展现这个国际大都市与众不同的个性。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张培成提到了上海的艺术生态还体现在其对于新艺术的敏锐感知和接纳能力上,无论是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还是如今众多艺术家在上海的创作活动,都充分展示了这座城市对于新艺术的包容和支持。这种包容性,使得上海成为了许多艺术家心中的圣地,他们在这里寻找灵感,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陈琪在书面发言中认为,“今日海上——上海艺术家的工作室”展览有三大特点:一是选择参展的艺术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创作上都有时代特点,创新精神,有个性追求;二是选择的参展艺术家,涵盖了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装置、现代艺术等,比较全面展现活跃在上海美术创作状态和整体面目;三是选择艺术家的年龄跨度大,体现出了上海艺术家整体老、中、青艺术家年龄结构,艺术差异。

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雕塑艺委会副主任杨冬白提到作为参展艺术家,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上海这片土地对于艺术创作的滋养。这里的艺术家们,无论是从上海走出去的,还是在这里工作生活的,都深受上海生态基因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作品风格上,更体现在他们的创作理念和思维方式上。

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家袁侃认为每个艺术家都像是一个单细胞,在工作室中与自己搏斗。他提到,艺术家在工作室中的主要任务是挑战自己,力求每天都能有所变化和发展,这需要不断的思考和努力。艺术既可以说容易,也可以说难,因为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上海戏剧学院绘画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胡继宁谈到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近年来,他主要创作小幅作品,主题涉及苗族和山水,虽然与上海的地域概念相距较远,但正因为上海文化的包容性,他的作品才得以在上海这座城市中展现,这也体现了海派艺术之大。他认为,海派艺术不仅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呈现出多元、包容和博大的胸襟,这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情怀和精神紧密相连。

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邱加认为,展览对于展示的尺度把握得非常好。一开始,他也有很多顾虑,毕竟艺术家工作室就像厨师的后厨,并不愿意让大家随便参观,因为它也是艺术家生活的一部分,但这次展览既展现了工作室的风貌,又保留了它的神秘感。

艺术家、策展人和海派艺术馆常务副馆长的陈屹,亲赴28位艺术家的工作室,与艺术家老师们深聊。他为28位参展艺术家拍摄了他们工作室的组照,并且在展览中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特别是展览中还展出了每位艺术家的一件物品,这样的一种方式既让观众了解和贴近了创作中的艺术家,又到着点抛砖引玉的神秘感。亲历着这样特别用心的一次展览,陈屹非常感慨地表达了要将“艺术家的工作室”继续进行下去的长远计划。

展出现场

“我到过不少艺术家的工作室,小的不及百平米,大的竟达上千平米,室内到处堆放着作品,案台上满是打开盖的颜料瓶、画架上搁着未画完的作品,泥塑稿上裹着的塑料薄膜还未揭开,随手放置的画册和书籍散落各处。大家坐在不太讲究的沙发里,一边喝着艺术家亲自制作的咖啡或普洱茶,一边开心地聊天,天南地北,好玩的和有趣的,并非都与艺术有关。如果你是一个局外人,以为艺术家在工作室里就是这么个舒坦、浪漫、自由自在,那可错了。艺术家在投入创作时的忙碌和纠葛完全是另一种状态,这个展览正是让观众通过艺术作品和工作室的物件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情况。”朱国荣在前言中记道。

据悉,本次活动由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宣传部、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海派艺术馆主办,上海西区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5263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