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Author Introduction
?八年券商从业,持证证券投资咨询分析师
?十年财经媒体从业,资深记者
凌克退休,金地想翻篇儿了。
上个时代,金地就像一颗流星,始于璀璨绚烂,终于落寞寂寥。作为一家无实控人的公司,多年来和万科一样,金地管理层成为真正的控制者,他们的利益和公司命运紧密纠缠在一起。而和万科不同的是,从始至终,金地没有抵挡住任何一次命运的戏弄,“三驾马车”分崩离析解构了战斗力,险资强硬入侵打乱了发展节奏,当下的市场波折又在一层层剥掉公司的体面。
多年来,金地真实面目一直隐藏在泡沫背后。一直以来,靠着海量小股投资提升规模,以及通过投资物业和股权交易重估收益来拼凑净利润,公司每年都能提交一份看上去还算体面的业绩。
如今,随着上个时代的终结,金地终于愿意露出本来的面目了。
2023年年报,金地尽可能摒弃了所有的浮夸,可以说是一份洗尽铅华的报告。不出意外地,它是一股“泥石流”——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 -11亿,上年为57亿,同比下跌11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只有22亿,上年为199亿,同比下跌89%;总资产更是快速萎缩了近500亿,同比降幅11%。
一路繁花,一夜萧瑟,想起了唐朝李益的那句名诗: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随着第一代管理层退席,金地愿意以真面目示人的背后,一半是纠偏的勇气,另一半则是身陷泥沼无可奈何下的和盘托出。
(一)
金地表达险情的方式和万科不一样。万科出险是疾风骤雨式的,就像突然打开了风洞,但是并表财报依然在勉力支撑,详情可看鹰觅君上一篇文章《2023年万科发钱历史第二高》。对比之下,金地则温吞得多,表面上不声不响,但刚公布的财报已经将流动性风险甩到了桌面上。
2023年财报显示,金地除限后的现金短债比只有0.7倍了,短期偿债能力正面临有史以来最大考验。这意味着,如果按现状发展下去,公司今年的偿债能力堪忧,最坏的情况可能会正式爆雷。
走到今天这一步,金地积弱难返。多年来,在管理层的实质操控下,公司的利益流向一直被外界诟病,金地商置更被众多媒体指认为“高管的后花园”。对这一点,媒体没有丝毫避讳,金地也从未做出过任何回应和解释。
与此同时,公司“提升”利润的手段却很高明——一个办法是靠每年重估投资物业公允价值,根据历年财报显示,从2018—2022年五年来,这部分收入分别为3亿、5亿、5亿、18亿、13亿;另一个办法则是股权交易重估收益,根据历年财报显示,从2018—2022年,这笔收入不断攀升,从5亿起步,到2021年发展到了顶峰,竟达到了25亿,占到了当年归母净利润的27%。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大笔收入都不是经营性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层主观判断,属于非经常性损益,并且不带来一分钱现金流。
之前管理层这么做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后果。2013年险资强势进驻金地,他们以保险产品入股,每年对分红是刚性需求。在这种形势下,金地的业绩越浮夸,现金流流失得越快。从2018年至今,金地分红达到了124亿,这些可全都是真金白银。
这些年来,金地创收水平一般,而现金流却雷打不动地流出,真实体质早已孱弱不堪了。本来这一切可以掩饰在稳定的市场行情之下,但没想到市场遭到重创,原来的闭环没法再持续了。
当下,金地待偿债务黑云压顶。截至2023年末,公司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为410亿,总有息债务919亿,其中76%是银行借款。银行大概已经对金地的偿付能力有所了解,去年底今年初的时候,各大银行就有关融资事宜纷纷约谈房企,连碧桂园这种已经爆雷的企业偶尔都在其中,却鲜少见到金地的身影。
上图来源于2023年11月30日界面新闻《多家国有大行密集召开房企座谈会,表态将支持房企合理融资诉求》
万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这不仅仅指之前接连受到金融机构的声援和支持;在当下,公司流动性风险与日俱增,在过去总对总融资模式下,今年母公司大概率不能如期偿付银行贷款,但幸运的是,在高管团队努力之下,万科已经获得了银行等金融机构1—3年的宽限期,这是公开的承诺。而在同等压力下,金地至今没有获得任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类似承诺。这些银行手里捏着金地的未来,如果此后公司一直被银行区别对待另眼相看,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金地能力撑到今天已经不简单,和它一样之前缺乏持续资源输入的房企早就爆雷了。2022年和2023年这两年,金地分别偿还了527亿和587亿的债务。之所以能如此,主要因为过去两三年金地被划归为优质房企,融资渠道一直畅通,甚至在2021年还创出了577亿的融资新高,因而借新还旧的循环能续航更久。
然而,对一家房企而言,光靠融资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何况金融机构对金地的融资额度正在大幅缩减,2023年的融资规模已经一夜回到了五年前。实际上,除了融资,还要配合强劲的销售,后者才是决定存亡的根本支撑。遗憾的是,从去年开始,金地一直面临着销售失速的严重困扰。
(二)
在销售方面,金地正在遭受过去增长模式的反噬。
过去一些年,金地也是拼规模大军中的一员,与其他同行做法不同,公司采用了一种规模化小额投资合联营项目的模式,反映在财报中就是长期股权投资高速增长。公开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至今,金地这一指标多则同比增长385%,期间稳定在50%—60%,直到近两年才开始消退。与此相应,公司总销售规模实现了狂飙式增长,自从2016年跨越千亿以来,只用了四年功夫就达到了2400亿规模,这一做法让金地一跃而成为了备受瞩目的规模房企。
在正常年份里,金地与这些合联营项目的资金通路都能保持顺畅,即投资和借给后者的款项都能按时保量收回,当时来看这是一条既成熟又安全的路径。而如今,这条通路遇到了梗阻。从财报数据来看,公司这两三年在长期股权投资不断缩小甚至停滞的前提下,其他应收款反而越来越高,这说明有大量投向合联营项目的借款长期沉淀了下来。看下图:
上图来源于东方财富网
并且,这些借款正在变成坏账。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这两年,来自其他应收款的坏账损失分别高达9亿和8亿,而往常年份最多不过一两亿的水平。这些坏账直接减少利润,如果后期近千亿的应收批量出现坏账并成为常态,可以想象一下金地会有怎样一个未来。
上图来源于公司2023年年报
当初让金地倍感荣耀的法宝,眼下正成为吞噬自己的魔鬼。现在合联营项目销售不顺遇到回款困难,但如果并表项目回款顺利也不算太坏,但遗憾的是,并表项目同样不乐观。从现金流量表看,这两年销售商品提供服务获得的现金在明显下降,总额已经回到了五年前。
上图来源于东方财富网
当下,万科和金地这两家混合所有制企业都在遭遇困境,二者触发风险的原因显然各不相同。万科得益于管理层高超的运作手段,它的销售没出大问题,主要是受表外负债的牵连,而金地最大的问题则是销售失速回款困难,同时没有丰厚的家底可供周转。
并且,销售困境还在进一步恶化。根据公告,今年3月金地实现签约面积 41.6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60.18%;实现签约金额 61.3 亿元,同比下降 69.53%;1-3 月累计实现签约面积 98.4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59.48%;累计实现签约金额 167.3 亿元,同比下降 62.08%。
(三)
风投圈有一条潜规则,判断一家创业公司的未来,其实不用那么较真地查账本看流水研究上下游,只需观察创业者这个人就足够了。地产圈看人的企业也不少,老孙肯定算一个。即便融创今天再次触礁,很多人依然坚信老孙一定能东山再起。
金地的故事是一个悲剧。从繁荣兴旺走到危机四伏,其中的原因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答案。如今,凌克退休,徐家俊继任,这位昔日核心高管成员之一会将金地带向哪里,已经绵绵阴跌了一个月的金地股价或许给出了答案。
持股29%的生命人寿的角色,在这次人事变动之后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之前的十多年里,险资与管理层一直针锋相对,并以每年强制分红作为妥协的筹码。如今险资的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董事席位大大增加,而且险资背景的李荣辉刚被任命为总裁。
在前两天召开的股东大会上,面对投资者提问,李荣辉说,生命人寿对金地的投资是“长期坚定看好”,“我们也在符合监管资金运用的前提下,会对金地做出有力的支持”。实际情况是,2023年金地过得生不如死,归母净利润亏损11亿,而分红还是得继续。根据年报预案显示,2024年需要执行2023年度分红8900万。
据相关媒体报道,这两三年生命人寿的经营财务状况一直成谜,2021年和2022年年报一直未披露,2023年年报依然如此,其偿付能力报告止步于2021年第四季度。根据这份报告,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生命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807.5亿元,净利润亏损6.84亿元;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8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3%,综合偿付能力指标逼近监管“红线”。
在这种情况下,后期生命人寿会以怎样的力度和形式来支持金地,应该还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