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 释放了什么重磅投资信号?

立成说投2024-04-25 18:30:19  74

文/金立成

作者简介:金立成是一位奋斗在一线的创业者,更是一名活跃在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还是一个躬身红尘的修行者(道家),金巴巴财策创始人,财经专栏作家,拥有18年专业投资经验,著有雪球丛书《聪明投资课——一个独立投资人的心路历程》,专注于投资教育和家庭、家族财富顶层设计与咨询。

(本文2400字左右,阅读大概需要4分钟,这是“立成说投资”第657篇原创文章)

近期,有一则重磅财经新闻进入了笔者的眼帘,那就是有关媒体阐述了“央行在未来有亲自下场购买国债可能性”的报道。大多数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关注这件事的很少,因为他们认为这件事与二级市场关系不大,国债并不在他们投资研究的范围内,一点都不影响二级投资者做买卖决策。

对于央行亲自下场购买国债这件事,财政部明确发文表态支持央行这一行为,而就此事而言,央行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专业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

很明显,央行有关负责人的这段描述并没有在讲老百姓能轻易就能看懂的语言,而是用专业词汇来搪塞公众们,让大众们自己去解读。

对于此,各路专家们和公知们是如何解读的呢?主流观点是这样的:“央行如果下场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可能更多是基于配合特别国债发行的考虑,短期不会成为常规的流动性管理手段。同时,央行即便下场购买国债,只要规模适度,与经济增速和目标物价水平基本匹配,都属于正常的货币政策操作,无需贴上“量化宽松”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标签。”

从法律层面角度来看,据《人民银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指出,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很明显,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有关人士早已经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此开了“绿灯”。

那么投资者应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个问题呢?至于上文提及的“量化宽松”与“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不是无稽之谈呢?下面笔者对此问题做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与剖析,仅供参考。

我国基础货币发行机制的逻辑与途径主要有两个:

一是央行从商业银行手里购买外汇,形成外汇储备,也被称为“外汇占款”,央行购买外汇时,按照实时汇率,发行出等量的人民币。当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严重缩水时,这意味着央行要收回等量的基础货币回来,会造成实体经济中的货币数量减少,叠加货币乘数效应,会对市场上造成一定的“钱荒”效应。

因此,外汇储备变少,并不是一件好事,会引发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抽走市场的流动性,对资产价格的走势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当前我国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锚为美元。

二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或再贴现来发行基础货币。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央行通过MLF、PSL、逆回购、TMLF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这些新增的资金也是央行凭空创造出来的,央行可以自行控制,自己决定发行量,还可以随时收回已经发出的货币。

很显然,以上两种货币发行机制里,央行手里是拿着“债权”资产作为抵押的,在这种情况下,基础货币不会无限扩张下去。至于央行直接向政府提供借款的方式,一般而言是不会发生的,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典型特征,会导致货币信用市场受损,加速信用货币的贬值。

现在问题来了,央行可以亲自下场购买国债了,为国债提供流动性。虽然央行并不是从一级市场购买的,只是换了一下手,从商业银行等机构里购买,这从本质上来讲,没有太大的区别的,毕竟资产的最后接盘侠在央行这里。从理论上讲,在这种模式下,财政上花钱可以不再受限了,毕竟白花花的银子可以借用“国债”之手来无限制“印刷”出来。

商业银行等投资机构购买国债,要么持有到期,要么到二级市场抛售收回现金。如果国债发行量过大,严重超过了银行等机构们的接盘能力,那么就会导致国债流动性受限,流动性受限后,国债收益率就容易出现飙升,这会直接影响到货币利率政策。

一般而言,央行往往会出于两种目的来买卖国债:一是调节基础货币的投放,以满足经济发展中货币需求的增长,或者消灭基础货币,吸收过剩的流动性;二是降低长端利率,压缩债券期限溢价,以鼓励中长期信贷投放或提振资产价格。在第一种情况下,央行购买中短期国债较多,但在第二种情况下,央行购买久期更长的国债较多。

很明显,从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情况来看,我国是不存在加息预期的,降息预期非常明显。若国债收益率因市场流动性问题而被动上涨,这是非常不利于后期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毕竟国债收益率乃无风险收益率,是基础货币利率之锚。

当前央行并未在二级市场进行大规模地买卖国债,从政策导向来看,央行在后面大概率会进场直接干预国债的流动性的。这释放了什么样的关键信号呢?

(1)人民币信用锚定物很可能会发生质的改变,由过去的美元信用支撑改变成国债信用支撑,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发行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人民币逐步脱离美元的信用框后,人民币汇率就有更多自主的定价权与话语权,开始独立了。

(2)央行提供海量货币流动性后,财政筹钱的难度大幅度下降了,这对财政部来说是好事,对地方财政的信用维持来说更是大好事,尤其是在土地财政出现明显下滑的周期里。

(3)人民币靠国债信用来保值,说不定央行后续还会继续增加黄金储备来增强人民币的国际信用,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对于央行买卖国债这个问题,不少业内人士称之为“中式版QE”,央行开始学习西方,玩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但这种市场担忧已经被视为“非正常”解读,至于市场信不信呢,就看后续资本市场的表现了。

在笔者看来,只要未来美联储正式启动降息信号后,某东方大国的资本市场大概率会启动一次较大的“牛市”行情,以此来接住天量QE带来的货币超发,然后择机刺破资产泡沫,顺利完成缩表,也化解了各项债务。

在新的时间周期节点上,投资者的格局与视野务必要打开,要具有宏观经济的视角与高度来审视当前的资本市场,切勿过度短视,看不清方向,从而错失布局的良机。站在未来几年看现在,2024年显然是择机买入优质核心企业的良机。

(注:以上内容仅代表“立成说投资”的独家观点,不作为专业投资建议!)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40729.html
0
最新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