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毛主席的外孙女孔东梅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在那里,她见到了时任驻美大使的李肇星。作为外交家,李肇星自然是知道毛主席的亲人的,包括这位和毛主席长相非常相似的亲外孙女,但孔东梅却坦言:“千万不要对外宣扬我是毛主席后人的身份。”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谁都想与毛主席有更加亲近的机会,可身为直系亲属的孔东梅,却为何要刻意隐瞒这件事呢?
一、呱呱坠地
1972年,在上海的一处民房里,一个女婴出生了,当亲友们上前看望这个小家伙的时候,竟惊喜的发现她的下巴上长着一颗和她外公一摸一样的痣,而他的外公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
当远在千里的毛主席看到这个长相酷似自己的小家伙的照片时,不禁流露出欣喜的笑容,还亲自给她取了“孔东梅”一名。“东”字取自他的名字,而“梅”也正是毛主席最爱的花,象征高洁与坚毅,他希望这个小外孙女也能够像东方绽放的一株梅花一样傲然成长。
而小东梅的出生,也是寄托着毛主席希望的。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也非常艰苦,时常有吃不饱饭的情况。
因此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对于这个孩子的孕育一直拿不定主意,于是询问父亲的意见,主席却坚定地说:“不管再苦,也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不能就这样抛弃!”
虽然毛主席也很喜爱这个外孙女,但由于当时李敏一家居住在上海,而毛主席则在北京,再加上身患疾病行动不便,于是小东梅也没能和外公见过面。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举国悲痛,孔东梅才意识到自己的这位外公,就是大名鼎鼎的毛主席。
虽然父母时常会给她讲起外公在战争革命时期的英勇战绩,和对新中国的贡献,但是小小年纪的她,也不懂这层关系的重要性,并且身边的人也都常常叮嘱她,不要在外宣称自己与主席的关系。
二、红毛毯窥家事
孔东梅虽然是毛主席的亲外孙女,但却未曾见过毛主席一面。只有在整理母亲和外婆遗物的时候,才能接触到毛主席曾经的书信和用过的物品。
她的外婆贺子珍有一条已经破了洞的红色毛毯,那是贺子珍和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和延安生活时共同使用的毛毯。
贺子珍是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陪伴毛主席度过了艰苦的长征岁月,后来,因为贺子珍想要外出深造,不得不离开毛泽东,独自前往苏联求学,带走了这条珍贵的红毛毯。
1937年底,贺子珍不甘心多年来只做毛主席的生活和文件秘书,于是决心离开毛主席,出去学习两年,希望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能力水平,尽快独立执行工作多做贡献。
离开前,毛主席与贺子珍又进行了一次长谈。
毛主席知道妻是个独立的有心气的新女性,于是以工作为由挽留道:
“子珍,你一定要走吗?你就是我和组织之间交流的通信员,这样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啊。”
然而已经为毛主席生下两个孩子,并且发现自己又怀孕了的贺子珍并没有心软。她缓缓说道:
“润之,我知道你非常爱我,我也一样,也知道秘书的重要性,但我不甘心一直这么做下去。等我出去深造两年,回来我一定能够为党分担更加重要的工作,相信我。”
离开的贺子珍带走了那条珍贵的毛毯,这是她与毛主席共同的回忆。
在苏联留学的后期,由于德苏战争的爆发,贺子珍的生活水平急速下降,经常吃不饱穿不暖,还因为照顾病危的女儿李敏生了场大病,导致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精神状态也非常不好,于是被院长送进了精神病院。
在精神病院的病床上,贺子珍又拿出了那条她一直带在身边的红毛毯,不禁思念起了毛泽东。她想到自己把这条他们共同盖了多年的毛毯拿走了,他的被褥不是更加单薄了吗?夜晚会不会冷呢?当年的一个任性举动,终究是使贺子珍错失了与毛泽东两情相悦的美好情缘。
后来贺子珍回国后,因为毛主席已经和江青在一起了,于是他们也没能复合,贺子珍只能一直把这个她与毛主席的信物带在身边。他们的外孙女孔东梅,也得以通过这个珍贵的遗物了解到那段历史,这也可以称之为是她的家事了。
三、留学深造
孔东梅的外婆贺子珍,当初就因为不安于现状和追求独立而离开了毛主席,而继承了毛主席相貌的孔东梅在性格上却与外婆颇为相似,个性倔强、特立独行。
虽然父母都嘱托孔东梅不能对外宣扬自己是毛主席的外孙女,要低调,但作为毛主席的后代,实在是很难不受人关注,人们一旦知道了这层关系,就会给她贴上“毛主席外孙女”的标签,到哪里都被人拿着放大镜看。这也使她压力倍增,因此她也更不愿意像别人说起她与毛主席的关系。
于是在1997年,孔东梅决定前往谁也不认识她的美国求学深造。
当时的孔东梅虽然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修英语,但是对文学也颇有研究,像是继承了外公的文学天赋,随后在1999年,孔东梅顺利考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国际传播的相关学位。
去往美国后,她还前往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拜访了当时的大使李肇星,李肇星一见到孔东梅,便惊呼:“像!实在是像!和毛主席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呀。”
孔东梅礼貌地回应道:“哈哈,李大使,这里(美国)除了你,可没人知道我是毛主席的后代呀。”
李肇星又关心起她的近况:“好好,我知道你很低调,我不会宣扬的。怎么样,在美国的生活还习惯吗?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联系大使馆,不管你是谁的后代,大使馆都会尽全力帮助中国公民解决困难的。”
因为没有了被认出身份的困扰,刚开始在美国的生活使她感到自在,她同普通的年轻人一样学习、工作、做饭、逛街。
但这种平凡且重复的生活很快令她感到了厌倦,同时身在国外的她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外公毛主席的故事和他强大的影响力。
因为身在异乡,她时常和母亲李敏通电话诉家常,李敏也慢慢告诉了她许多外婆与外公的故事,还有自己和父亲毛主席的故事,这使孔东梅对自己的家庭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一向低调的孔东梅,决定用自己的才华,为家里人做一些事情,也是为世界更加了解主席毛主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宣传红色文化
2000年,孔东梅收到了母亲李敏写的书《我的父亲毛主席》,书中提到的家族往事,包括战争的残酷、革命的艰辛、长辈们伟大的志向和英勇无畏的事迹,使她的内心掀起一阵阵波澜、久久不能平复。
加上自己作为毛主席后人的身份,知道许多旁人所不知道的秘密往事,孔东梅决定投身于红色文化的宣传当中。
有一次,孔东梅在走访红色革命老区的时候,被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紧紧握住双手不放,他看着孔东梅的面孔留下了激动的热泪,许久才开口说道:“这就是毛主席的后人呐!你看这痣,简直是一摸一样。毛主席回来看我们啦!”
这位经历过革命年代的老人对毛主席有着比年轻人更加深厚的感情,孔东梅也紧握回老人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
孔东梅因为这颗和外公一样的下巴痣,而时常收到像这样别样的关心,正是这种经历,让她得以知道原来在今天依然有这么多人还牢牢地记挂着,感激着毛主席,这也使她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宣传红色文化的决心。
2006年,在毛主席逝世30周年之际,孔东梅出版了《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主席外交往事》,书中描述了大量毛主席与外国记者谈话、接见外国领导人和签署各种外交文件等外交大事件的秘闻,将中国许多重要的历史性外交时刻记录并保存了下来。
虽然孔东梅会借用毛主席后人的身份来宣传红色文化的,但她并不会因为这个身份而捆绑自己,反而会勇敢地做自己,来打破人们“红三代就是传统、保守、老旧”的思想偏见。在访问台湾时,孔东梅经常身着时尚大方的服装出席各种场合,涂了甲油的指甲也格外引人注目。
台湾地区的新闻记者看到后纷纷说道:“原来毛主席的后代这么时尚,这么个性。”孔东梅也只是回以礼貌的微笑。
孔东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帮助自己更加有影响力地宣传红色文化,同时也不会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她想要做好这项事业,也希望做自己。
这种既低调独立,又有事业心和头脑的行事风格,也正是孔东梅继承伟人“机智”“不服输”性格的生动写照。
从“别让人知道我是毛主席的后人”,到主动了解家族往事,再到积极投身于传承红色文化事业,不变的是孔东梅作为伟人后代却低调的行事风格,变化的,是她日益增长的文化责任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36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