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1月15日,北方的气温已经逐渐转凉,街边的落叶让人们体会到了浓浓的秋意,毛主席看着窗外飘落的树叶,吸了一口烟:“真是个迷人的深秋。”然后坐下来继续批复文件。
“主席,这里有您一封信,寄信的人是杨开智。”警卫员轻轻的敲了敲门,然后将一个信封放在了毛主席的桌子上。
杨开智是杨开慧的哥哥,多年之前,杨开慧与毛主席在革命道路上并肩作战,只可惜杨开慧未能陪伴毛主席走到最后,对于杨开慧的牺牲,毛主席一直耿耿于怀。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始终与杨家人保持着联系,当他读完信后,眼神中充满了悲伤,立刻回了一封信:“把杨老太太和我心爱的夫人葬在一起。”
写完信后,毛主席又把警卫员叫进了屋内:“尽快去邮局把信寄出去,从我稿费中拿出500元,也一并寄过去。”
杨昌济背后的女人
究竟是何人离世,让毛主席如此悲伤呢?这个人正是毛主席的岳母——向振熙。人们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贤惠的女人,杨昌济能够成为近代著名教育家,离不开向振熙的辅佐。
1888年,18岁的向振熙正式与杨昌济结为夫妻。向家与杨家世代交好,两家经常联姻,向振熙既是杨昌济的妻子,又是他的表姐。
虽说两人的姻缘是在父母的撮合下产生的,但也并不能完全称之为包办婚姻,两人算得上是青梅竹马,小时候就经常一起玩耍,感情一直比较好。
虽说两家相距二三十里,但杨昌济经常跑去向振熙家中玩,无论春夏秋冬,每当透过窗户,看到气喘吁吁的表弟,向振熙都会无比兴奋,拿出家中的好吃的招待他。
相比于向家,杨家的家庭条件比较差,杨昌济父母早亡,为了生计,杨昌济不得不四处奔波。由于两家是世交,向振熙的父亲向寿吾对杨昌济关爱有加,逢年过节都会邀请他来家里吃饭。
杨昌济一表人才,对向寿吾彬彬有礼,于是便成为了向家的女婿。由于向寿吾是个比较开明的读书人,所以对向振熙的教育比较严格,不仅教育她懂得三从四德,还把她送进了新式学堂,优秀的家庭教育让向振熙知书达理。
结婚之后,两人的感情十分稳定,作为新家庭的顶梁柱,杨昌济本想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之路,但是考了几次均以失败而告终。
每一次失败,向振熙都会鼓励丈夫:“好好准备,下一次一定能成功。”为了让杨昌济全力准备考试,向振熙主动承担起了所有家务。
对于妻子的付出,杨昌济看在眼里,他立志要闯出一片天地,回报妻子。迫于生活,杨昌济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夫妻二人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向振熙对此毫无怨言。
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有为与梁启超“公车上书”,拉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虽说这场改良运动很快便被顽固派所镇压,但维新派的一些提议却让杨昌济深感认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废除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杨昌济认为,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实际上是为了迎合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对中国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探寻救国的真理,杨昌济决定赴日留学,当时杨开慧刚出生不久,杨开智的年龄也不大,但向振熙依然选择无条件支持丈夫的事业。
虽说杨昌济走的是公费留学路线,但清政府每月给的补助只能满足温饱,如果想要更加全面的提升自己,杨昌济只能自掏腰包。
为了能缓解丈夫的压力,向振熙一面抚养两个孩子,一面打零工,并按时给丈夫寄钱。随着杨昌济在海外站稳脚跟,他财富也随之而来,向振熙始终勤俭持家,生活非常简朴。
1913年,在外漂泊十年的杨昌济学成归国,作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教育家,北洋政府向其抛来了橄榄枝,邀请他担任要职,但杨昌济深知北洋政府腐败无能,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拒绝了北洋政府的邀请,而是选择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任教。
由于所学的是教育专业,所以杨昌济十分重视两个孩子的学业,不仅如此,他还对向振熙说:“虽说你小时候读过私塾,但那时所学的知识已经落伍,你应该继续学习,丰富自己的阅历。”
听到丈夫这话,向振熙感到不可思议,自己已经三十多岁了,在中国,这个年龄的女性大多都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家庭上,于是她对杨昌济说:“我都为人母了,还去上学,这成何体统。”
但杨昌济在海外见多识广,在欧洲女性与男性享有同样的地位,尤其是在受教育这方面,他不断的劝说向振熙:“脑子里的知识就像是鱼缸里的水,定期要换一换,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
在杨昌济的不断劝说下,向振熙重新拿起了书本,进入了衡粹实业学校学习,这段受教育经历让向振熙对国内形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至于她后来坚定的支持女儿和女婿的革命活动。
恩师的器重
杨昌济担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员时,已经是全国比较有名气的教育家,许多知名学者都慕名而来。
来到学校的第一堂课,杨昌济便问台下的学生们:“你们当初为什么要来师范学院?”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我想通过教育来改变这个国家。”蔡和森率先打破了沉寂,杨昌济夸赞他:“不错不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看来这位同学读懂了这句话。”
“我上师范大学是为了赚钱,将来也当一名教师。”萧子升说道。
“可以,这个回答比较现实,想要报国,首先要吃饱饭嘛。”虽说萧子升的回答并不像蔡和森那般精彩,但依然得到了杨昌济的肯定。
在杨昌济的带动下,课堂不再那么死气沉沉,这时他注意到了角落里有一名学生始终保持着沉默。
“那位同学,你为什么来师范学院呢?”
面对杨昌济的提问,这名学生站起来吞吞吐吐的说道:“我...就是想...试试。”其他学生的目光纷纷投向了他。
“哦?试试?试什么?你以前做过什么尝试?”杨昌济好奇的问道。
“我考过律师,考过医生,还当过半年的兵,但是我发现当兵并不能改变这个国家什么,所以我就打算来这里试一试。”
这位学生的回答让杨昌济眼前一亮,他似乎已经预感到眼前这个学生将来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毛润之。”从此之后,杨昌济的心里牢牢的记住了这个名字,令他没想到的是,这名学生后来成为了全国人民的领袖。
杨昌济经常邀请学生们来家中畅谈人生,毛主席、蔡和森等人成为了杨昌济家中的常客,每当学生们来到家中,向振熙都会热情的招待他们。当时毛主席身高出众,所以向振熙对他的印象比较深。
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杨昌济自费定了几份《新青年》杂志,并把它们分给学生们阅读。杨昌济还鼓励毛主席:“有时间你也可以向《新青年》杂志投稿。”
1917年,毛主席写了一篇名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在杨昌济的推荐下,这篇文章被收录,并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发表。
后来毛主席又发表了许多篇优秀文章,杨昌济经常把这些文章带回家,拿给杨开慧看,于是杨开慧对这位英俊的学长心中充满了崇拜。
1918年,杨昌济受蔡元培邀请,前往北京大学担任伦理学教授。正好这一年毛主席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为了给新民学会会员赴法留学筹备经费,他来到了北京。
得知自己一向器重的学生来到了北京,杨昌济把毛主席引荐给了李大钊,并推荐他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员。
但是,没过多久,杨昌济便患病,毛主席经常去恩师家中看望他,因此他与杨开慧日益熟悉。
两人很快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无论是向振熙还是杨昌济,都十分支持他们的爱情,可惜的是,杨昌济并未来得及见证女儿步入婚姻的殿堂便因病去世。
临终前,杨昌济对向振熙说:“一定要替我为润之和开慧操办婚礼。”恩师病逝后半年,毛主席便在向振熙的祝福下正式与杨开慧结为夫妻,在婚礼上,向振熙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微笑。
痛失爱女后仍全力支持女婿
当年为了传播思想,毛主席创办了新民学会,杨昌济对此非常支持,新民学会21名成员中,有20位都曾是杨昌济的门下弟子。
为了延续恩师的事业,毛主席决定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进一步传播先进思想。
但是此时他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当年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他每月的工资只有6块大洋,虽说在章士钊的帮助下筹集到了一笔钱,但这些钱大部分被用于新民学会成员出国的经费。
正当毛主席一筹莫展之时,向振熙拿出了家中的所有积蓄,资助毛主席创办了文化书社,其中有一部分还是丈夫的丧葬费,毛主席感激涕零。
后来毛主席与杨开慧先后生下了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为了让女婿全身心的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向振熙当起了全职保姆,杨开慧的每一次生育,她都会细心的照顾母子。
在毛主席的影响下,杨开慧也投身革命,经常去工人夜校讲课,并组织妇女解放运动。向振熙承担起了抚养毛岸英和毛岸青的重任。
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之后前往了井冈山领导农民运动,从此夫妻二人分别。湖南军阀何健得知杨开慧是毛主席的妻子,以1000块大洋来悬赏她。
有一次回乡探望家人的途中,杨开慧被特务跟踪,最终被捕。在狱中,反动派对她软硬兼施,出于政治上的目的,何健对杨开慧说:“只要你公开表示与毛泽东离婚,并退党,你就能获得自由。”
但杨开慧却坚定的说:“吾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向振熙得知女儿被捕后,四处奔走,动用了丈夫生前的所有人脉,但依然未能将其救下。
杨开慧的牺牲对向振熙打击很大,她忍着悲痛抚养三个孩子。由于敌人已经知道毛主席的家人在板仓,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组织决定将毛主席的三个孩子接到上海,由毛泽民抚养。
向振熙辗转多地,终于将三个孩子送到了毛泽民家中,从此之后,这名六旬老人便再也没能联系到毛主席。但她始终坚信,女婿内心坚定,一定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的成功。
十八年之后,也就是1949年,长沙解放,解放军步履整齐的走进了长沙城,看着身影矫健的解放军,向振熙泪流满面,对一旁的杨开智说:“我等到了这一天,润之做到了。”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与失散多年的岳母取得了联系,由于公务繁忙,他只能让毛岸英回到板仓来看望老人。1950年,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这个任务便落在了毛岸青的肩上。
据向振熙的孙女杨瑛回忆:“奶奶人生的最后几年里,她每天都会看报纸,每当看到毛主席的照片时,她都会反复的念叨‘毛主席’三个字。”
结语
作为一对革命夫妻的家长,向振熙的人生既平凡又伟大。年轻时,她坚定不移的支持杨昌济的教育事业,晚年时又不惧艰险,支持女儿和女婿的革命工作。
她始终在背后默默付出,有了她做后盾,才让两个成功的男人没有了后顾之忧。向振熙代表着中国传统女性,忠贞不二、甘于平凡、默默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