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陈毅: 平时嘻嘻哈哈没脾气, 为何华野十大司令仍俯首帖耳

鲁肃聊历史2024-03-25 20:30:00  123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陈毅平时看起来没脾气,但却令华野十大司令甘愿听令,他究竟怎么做到的?

1945年9月,罗荣桓接到中央的调令前往东北进行作战,在此之前,罗荣桓扎根山东革命根据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军事。

他在山东的几年间,建立了一支三十万人的正规军和六十万人的民兵组织,这也使得当时整个山东几乎都是共产党的地盘,这也为进军东北提供了大量的资源。

当时党中央将十三万精兵强将去往东北,其中罗荣桓也在列,如此一来山东就必须要有人来接手罗荣桓的工作。

那么,到底谁来接任好呢?党中央又为何要调兵东北?

谁来接替?

谁来接替罗荣桓镇守山东这个问题,一时间让党中央犯难,作为支援东北的根据地,山东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且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也对山东虎视眈眈。

这就要求接任罗荣桓的人综合素质不能比他差,要有抗压能力,统筹山东大部队的同时,要守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大本营,这也让毛主席都感到头疼。

1945年,当时已经处于二战末期,日本大势已去,于是党中央依据形势召开了七大。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局势进行研判和安排。

在会上,毛主席敏锐的指出,东北将会是未来最重要的战略之地。因为当时的东北是我国兵工厂的聚集地,重工业基本在此,可以说是“得东北者得天下”也不为过。

对于这么一个战略重地,不只是共产党看到这点,蒋介石也已经制定了占领东北的计划,所以要先于国民党进军东北,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最后中央军委经过研判后,让时任山东军区司令的罗荣桓带兵前往东北坐镇。在此之前,罗荣桓常年坐镇山东,是山东根据地的重要人物。

事实上,不管是在山东还是在中央,罗荣桓都是军中很有份量的一员。在山东期间,罗荣桓多次指挥部队进行抗日。

不但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还打了诸多胜仗,最后收复了整个山东,罗荣桓可以说是功不可没。1945年抗战结束的时候,山东坐拥八路军三十余万人。

这三十万人都是正规部队,都是经过战场洗礼的战士,因此,罗荣桓手中部队的战斗力可以说是最强之一,由他前去东北也是情理之中。

于是在九月,罗荣桓在接到党中央的命令后就开始执行,把山东地区的六万兵力调往了东北。

如此一来,山东这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就略显空虚起来,作为支援东北的大后方,山东可不能出什么幺蛾子。

罗荣桓从1941年开始主政山东,四年下来,他在山东军区树立了很高的威信,部队上上下下对他都很尊从,他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将领。

但是如今为了尽早打下东北这个工业枢纽,把部队调往了东北,那么接下来就得找一个在军中与罗荣桓一样有威望的人,来接替他的工作才行。

但是不少有威望的将领也都分散在各地,调任的话又得找人来替,也是一个麻烦事,于是军中有一种声音,认为要不就在山东内部选拔一个顶上。

但找了好久,中央军委也没找到合适的人选,因为在山东军区的高级将领中,除了罗荣桓以外,就只有副政委黎玉和参谋长陈士榘了。

但这二人也并不是合适的人选。因为黎玉由于没有参加过红军早期的战斗,他在军中的政治地位并不高,还需要更多的历练。

陈士榘也一样,他虽然在抗战中屡立战功,但军中资历尚浅,威望不足,破格提拔没有说服力。

中央军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把目光放回山东之外。这时候毛主席认为,徐向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因为罗荣桓镇守山东之前,就是他率部在山东作战。

因此,徐向前对山东的环境也非常熟悉,但是由于他此时不凑巧得了重病,尚在休养中,难得的一个合适人选最终也只能作罢。

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毛主席又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陈毅。

那么,陈毅去山东之前都在做什么?

毛主席的选择

陈毅临危受命掌管山东,看起来好脾气,却能让部下甘愿听令。

原本主政山东的罗荣桓被紧急调往东北,中央军委通过研究决定,将陈毅调到山东补上空位。

不过,陈毅此前对山东的了解有限,他又该如何胜任这份工作呢?

抗战期间,陈毅已经在新四军里面担任着领导的工作。虽说他平常主要是管理军中的政治建设工作,但在打仗指挥方面也毫不含糊,颇有建树。

例如苏北抗日期间,他就曾经指挥过黄桥大战等战斗,取得过大胜。可以说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陈毅的威望都可以与罗荣桓打成平手,由他接替罗荣桓最好不过。

当然,陈毅在得知中央决定把自己调往山东的时候,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他深知山东对于我国解放事业的重要性,并且此时的山东已经被国民党盯上了,形势可以说不容乐观。

因此,稳住山东目前的局面,是中央战略中的关键,陈毅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

此时的国民党为了占领山东,蒋介石一边派王耀武驻守济南,一边派一批军队直取青岛,企图在东部和西部两个方向上对我军实行夹击。

与此同时,蒋介石还授权薛岳,让他带领十万军队前往苏北地区进行集结,其意图不言而喻,那就是希望直接切断新四军和八路军的联系。

蒋介石已经把陷阱铺好,就等我军进入。此时的山东境内,由于罗荣桓调动一批精锐的部队前去东北,其内部的八路军编制变得有些混乱。

国民党恰恰看到了这一点,希望来个快刀斩乱麻,迅速占领山东。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到底能不能顺利守住山东,就看陈毅这个新上任的总司令怎么做了。

原本山东军区是有八个师的八路军,但罗荣桓这一走,把六个师带到了东北,现在的山东精锐只剩下四五万的兵力。

罗荣桓当然也知道山东的重要性,他并不希望把自己多年以来的心血,就拱手就让给国民党。

于是,他把自己的三位得力干将留下来配合陈毅,他们是王建安、聂凤智、许世友三位高级将领。

与此同时,为了可以顺利保住山东,保住我军在华东地区的稳定,中央军委决定把位居江南一侧的新四军调往山东进行支援。

这一招确实可以让山东的兵力得到了充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安排,但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一点问题。由于是临时调动部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山东内部的系统混乱。

因为一直以来,陈毅是指挥新四军部队的,他对原本山东内部的八路军编制并不是太熟悉,需要时间进行了解。

罗荣桓把山东的大部分主力抽调以后,为了补充兵力,当地的预备役部队就要升级为主力正规军。

但这部分军队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味道,其战斗力还有待考证,不能过渡依赖。

加上陈毅素来是以文人将领著称,让一位文人来山东管辖军队,很多人可能不一定服他。

甚至当地的一些将领,可能对他颇有微词,因为不熟悉陈毅,而不太愿意服从他的命令。

加上在指挥作战方面,罗荣桓与陈毅也完全不一样,这使得原本在山东时间较长的那部分将领,难免会听不太明白陈毅的意图,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给彼此熟悉磨合。

外有国民党虎视眈眈,内有新官上任还需要时间磨合。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保障东北打开局面了,如果国民党在此时真的进行围攻,山东能否保得住都是一个问题。

既然陈毅在上任之初就遇到了如此的多的困难,那么他又应该如何开展工作,如何破这个局呢?

一举拿下

陈毅治兵有方,即使看起来嘻嘻哈哈没脾气,却令部下佩服不已。

那么,陈毅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陈毅走马上任后,一交接完就立马对山东进行了一个战术部署,随时准备和国民党决一死战。

与此同时,国民党方面也知道了在山东方向上,换成了陈毅负责统筹。但他们认为陈毅是一个长期在后方搞政治教育的人,打仗经验并不丰富,因此就轻敌了。

而轻敌就一定会付出代价,王耀武就是第一付出代价的国民党将领。只见他来势汹汹,带着十万大军直接杀到津浦铁路。

一开始,他凭借着自己武器先进,部队充足连续拿下徐州的几处重要据点,一时间春光无限。

面对这么严峻的形势,陈毅仔细分析了各种可能性,这么多年来和国民党斗智斗勇,他也深知国民党将领的一些弱点。

他分析,王耀武现在势如破竹,以国民党的习惯就肯定会急功急利,都想尽力扩大战果好到老蒋面前进行邀功,他不可能会停战进攻的脚步。

果然王耀武来到山东后,他并没有等待后援部队,直接就把兵力分散开来,他想直接把陈毅包抄了。

于是陈毅也力排众议,决定从中间敌人薄弱的地方进行下手,这也使得后来的三次战争,共产党都得到了胜利。

在这三次战斗结束后,王耀武的兵力折损大半,国民党想趁乱占领山东的计划也彻底泡汤了,这直接把老蒋气得直哆嗦。

面对一个文人,都打的如此窝囊,国民党再也不敢妄动了。

而这三仗的胜利,也使得山东内部的将领们从心里认可了自己的新上司,觉得他并不只是一位会搞政治的人,他还是一位可以带兵打仗的将领。

1947年,在山东根据地已经立稳脚跟的陈毅对部队进行了大整编,将部队变更为十个纵队,这时番号就变成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华东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还是由陈毅任总司令,但真正指挥作战的却不是他,而是有“战神”之称的粟裕。基本上所有作战安排,陈毅都征求粟裕的意见,这也体现出了陈毅的政策是能者居之。

因为陈毅清楚,在指挥作战方面,自己的才能确实不及粟裕。既然自己能力不足那就让贤,他负责统领全局,粟裕只管负责带兵打仗,在作战的方面都听粟裕的。

为了尊重粟裕的决定,开战事制定战术的会议,陈毅总是不在现场,这是为了让粟裕大胆的按自己的思路进行作战,不要拘束。

正是这种宽广的心胸和高风亮节的做法,使得陈毅在华东野战军中逐渐受到了将士们的尊敬。

1947年4月,蒋介石派出四十万大军企图收下山东,这次国民党来势汹汹,带头部队是张灵甫的“王牌师”,分三路把整个山东进行包围,想消灭华野在山东的势力。

粟裕不慌不忙,在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以后制定了应对战术,一部分兵力牵制住两侧的敌人,主力则利用地形的优势死磕张灵甫。

这个计划也得到了陈毅的认可,直言“粟裕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在陈毅的支持下,这一战直接把国民党打得溃不成军,张灵甫也在战斗中被击毙。

这一仗,使得蒋介石损失了数十万大军,国民党一时间元气大伤,气的老蒋直接骂娘。

而陈毅戎马生涯的尾声,是解放上海。当时的上海作为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其繁华程度可想而知。

党中央的意思是,不能在上海市区进行大规模的火力轰炸,要尽可能保护上海的样貌,尤其是文化古迹,这就只能是打巷战了。

但陈毅仅仅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把上海市拿下了,国民党驻守在上海的是汤恩伯,见党国大势已去,他也只能灰溜溜的逃跑了。

对于陈毅,或许他的作战指挥能力在人才辈出的解放军中排不上号,但就是这样一位文人,凭借着自己的风格在军中打出了威望,让所有人都不敢小看他的实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314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