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者》中央苏区那么穷, 怎么养活的10余万军队? 原来全靠它

小松历说2024-04-21 14:35:09  72

在热播的民国金融大剧《追风者》中,提到了被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长期经济封锁的中央苏区。

当时的中央苏区,包括了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的地方,鼎盛时期面积为8.4万平方公里,人口为453万人,军队在10万左右。

因为国民党的长期经济封锁政策,导致中央苏区在药品、食盐供给等方面处处受限,而且中央苏区占据的土地不比国民党富饶,还时不时被国民党军进行军事围剿,导致中央苏区一直是艰难运行。

那么,有人说,既然中央苏区当时的条件那么差或者说是穷。那么哪里来的钱来维持苏区的运转,和养活10余万军队,乃至400余万百姓呢?

其实,在电视剧《追风者》中,便提到了苏区的一大特产,那就是钨,这也是苏区的救命稻草!

钨是一项重要的工业原料,属于高熔点稀有金属,各类军事重武器装备,包括枪支弹药、大炮、坦克、装甲车、战斗机、军舰等,都离不开钨。

所以,钨也有着“工业黄金”的称号。

在民国时期,国府为组建德械师,和德国方面签订的合作军事条约前提,便是为德国提供足够的钨砂。

当时,全世界70%以上的钨矿都在中国,中国的大部分钨矿在赣南,而赣南便是由当时的中央苏区所控制,钨矿自然也成为了中央苏区的重要收入来源。

在中央苏区建立初期,面对国民党军“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的双重攻击,原本经济落后苏区可谓是雪上加霜,军民生活非常艰苦,时常不能吃饱饭、穿暖衣。

为了能够摆脱经济发展困境,中央苏区开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经济收支改革计划。正是依靠它,红军不仅保住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还前后打破了国民党军四次大规模陆、空围剿。

在经济收支改革中,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它有《追风者》雷鸣同志的影子原型,他便是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第一任行长—毛泽民同志!

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

他来到瑞金以后,便直接创立了中央苏区的经济体系,贷款存款、外汇买卖以及发行公债等,让苏区的金融体系有了现代雏形。

他为了让苏区经济得到增长,用尽了一切办法,如淘金、炼铁、运盐等,在一定时间内对于苏区的经济起到了提升作用,但是因为苏区银行的建立,便很快遭到国民党的金融制裁。

在电视剧《追风者》中,便将国民党的制裁苏区金融历史得到还原,以沈图南为代表的国民党央行阵营,制造假币坑害苏区军民。

首先,便是国民党制造假币,通过外部商行转运到苏区进行投放,进而使得苏区货币的信用遭受重大打击,并出现了疯狂挤兑银元的情况。

当时,毛泽民为了稳定住苏区的经济秩序,便只好从总金库中抽出大量银元,以及在前线缴获的物资,才最终平息了苏区的经济风波。

在国民党凶残的经济封锁中,他也亲手创建了,一个挽救苏区百万军民性命的公司,叫做中华钨矿公司,通过开发和经营钨矿来为苏区增收。

其实,在毛泽民来苏区之前,中央苏区要是经营着大大小小的钨矿,用来补贴军费,但是苦于没有良好的贸易通道,以及钨矿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导致钨矿在苏区的经济效益很低。

不过,毛泽民却是处理经济的一把好手,甚至可以用金融天才来形容。他认为,只要办好钨矿场,就能让苏区军民过上幸福生活。

在1932年,由毛泽民牵头,成立了中央苏区的铁山钨矿场,并随后创办了中华钨矿公司,招募工人恢复生产,负责铁山、吴山、上坪等地的钨矿开采生产、运输以及销售。

当然,钨矿的销路便是苏区的经济政策重点。

当时,在国统区的国民党将领多有自己的买卖,比如广东的大军阀,号称“南天王”的陈济棠,他是既要炒黄金,也敢收钨矿。

同时,包括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第一师师长李振球,此前也都是营过钨砂出口贸易,后来被国府发现后,才忍痛停止。

在电视剧《追风者》中,便出现了以钱逢时和闫佑民为代表的粤军,和红军进行钨砂谈判,而这背后便是陈济棠和红军的钨砂贸易博弈。

所以,毛泽民便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地下党员和李振球的外甥进行秘密联系,而后陈济棠等人听到有新的发财之路,自然是见钱眼开,便连忙派人去和红军谈判,甚至对心腹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最终,毛泽民派出的红军谈判代表,利用粤军急于用钨砂发财的心理,便将钨砂的价格上升到每担52元。

没想到,粤军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份钨砂贸易合作,并迅速达成书面合作和协定。

当时,苏区急缺的物资,由驻防赣州的粤军第一师李振球所部护送,从广东经过新丰江进入苏区,再将苏区的钨砂运出,一部分内销,一部分销往德国等海外国家,大发钨砂财。

然后,其他粤军将领看钨砂如此赚钱,也是纷纷参与。同当地商人入伙,一起和苏区做钨砂贸易,都赚的盆满钵满,而苏区的特产钨砂也以此换来了大批布匹和食盐。

因为有粤军开出的绿色通道,苏区的钨砂一旦离开苏区,都会被装进了贴着国防物资的铁箱里,完全不用担心有人稽查,进入国统区宛如入无人之境。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毛泽民前后接过中华钨矿公司的总经理职位后,中央苏区的钨砂产量大幅度提升,单铁山垅和盘古山的钨砂产量,到1933年,产量已经达到惊人的1800吨。

当时,这些珍贵的钨砂便解决了苏区棘手的经济问题。然后,除开满足苏区自身需要,还大量出口到国统区,乃至以广东作为贸易通道,出口到海外。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年到1934年,中华钨矿公司公司投入运营后,累计开采销售钨砂近8000吨,收入600万大洋以上,占据整个苏区财政收入的60%以上。

这些钨砂收入,用来支援和保障了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充实了苏维埃国家银行的金库。

同时,还以此交换、购买到大量枪支弹药、医疗器械药品、食盐布匹,大幅度缓解了苏区军民的困难生活,乃至也为长征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个小小的钨砂,同样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2225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