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玩得溜,品牌犹如把财神爷迎进门,财神爷还住下不走了。
就看最近热度居高不下的小米汽车,在雷军劳心劳力筹谋的一套营销组合拳下,首款车型小米SU7不仅被捧成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顶流”,还收获了意外之喜。据雷军本人透露,小米SU7购买者里女性用户接近30%,她们被小米汽车好看、防晒、收纳所打动,预计之后女车主可能会到40%甚至是50%。
▲图源:微博不得不说,雷总是懂女性用户需求的。小米作为一家天生有着「理工科直男」气质的科技公司,如今都开始关注和倾听女性消费者的声音,懂得用一些更朴素更有用户感知的差异化功能去打动女性消费者了。反观某些以女性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品牌,却频繁栽倒在女性营销事件上,仿佛陷入了“辱女”怪圈,连基本“好好说话”的能力都缺失了。
低俗营销,羞辱消费者
品牌本想玩点刺激的,刺激一下消费者消费,可要是自身功力不足,很容易将刺激消费变成刺激消费者。近几年,倒在女性营销大门前的品牌数不胜数,随便挑选几个例子出来分析,都属于颠覆三观、震惊五官的程度。比如,2022年3月宝洁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女人的脚臭是男人的5倍?不信现在闻一下》,仅看标题就已经十分炸裂了,再看文章里面的内容,实在是让人无法容忍。
除了“女人脚臭是男人的五倍”,宝洁在广告中还揭露了多个“真相”:“女人也有体臭,而且胸部最臭”,“再爱干净的女人内裤都比男人脏”,“女人头发比男人脏一倍”等充满噱头的内容,最后为的是给女性用户推荐宝洁自家的“全身香香五件套”产品。众多网友认为宝洁此举是“污蔑女性”“看不起女性”,典型的拿起饭碗砸向自己的“衣食父母”。这个广告出来后,某些不怀好意的乐子人就拿该文章嘲弄女性,还表示“事实都不能说了吗?”然而,这真的是事实吗?为了让论点更具可信度,宝洁在文章中提到“男人足部细菌繁殖速率是400%,女人的是2300%”,但据广州市黄埔区市场监管局调查结果显示,证明宝洁涉事广告的数据是虚假的,而且细菌繁殖速率和臭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女人脚臭是男人的5倍”的说法经不起推敲。最终,宝洁中国就侮辱女性文案一事道歉,并表示严肃整顿该账号的运营,还因虚假广告被广州黄埔市场监管局罚款70万元。
▲图源:微博@中国新闻社
同样主打女性用品的妇炎洁,也曾多次因发布侮辱女性的虚假广告被罚款。
▲图源:妇炎洁
虚假就是虚假,冒犯就是冒犯,这已经超出了拿“敏感”来当借口就能随便糊弄过去的程度。对于涉嫌违法的广告宣传,我们就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如处理该案件的上海德禾翰通律师事务所的邓高静律师所说的,“尊重女性不只是道德义务,更是法定义务。”
打擦边球,用黄谣引流
不擦边,就不会打广告了?不开黄腔,就不懂得写文案了?不可否认,“搞黄色”确实能为品牌带来最直观的数据表现,所以不少品牌秉承着“黑红也是红”的原则,大玩特玩擦边球。前几年,绝味鸭脖把“小网站”上惯用的图片直接copy到了自家产品的宣传页中。
▲图源:绝味鸭脖
并配文,“鲜嫩多汁,想要吗?”“抵不住的诱惑”等,整个画面充满了低俗的“性暗示”。这已经不是在擦边线上疯狂试探了,而是明目张胆的低俗营销。当年,绝味鸭脖就因涉黄违反了《广告法》,被要求责令停止发布违法广告,并处罚款60万元。
▲图源:微博@人民网
至今,这个污点仍没有被消费者忘却。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表示自己有多年不吃绝味鸭脖了,因为想到它多次擦边,想吃的心情都没有了。喜欢“搞黄色”不只是个别品牌方,他们可能是独立的个人,也可能是带着特殊目的出发的某一类群体。为的是给互联网上那些追求感官刺激的看客贡献话题,以博取流量与关注。在网络世界中,从来不缺“黄谣”,也不缺趴在“黄谣”上大快朵颐的“吸血鬼”。从素人、网红、明星艺人到著名企业家,一旦被卷入“黄谣”风暴中,几乎没有人能全身而退。仅凭三言两语,甚至是莫须有的一张截图、一段聊天记录,就足以“毁掉”一个女孩。
▲图源:微博@电影保你平安
更可怕的是某些“黄谣”已经悄无声息地成为了刻在DNA里的一种刻板印象。面对生活中一些放在男性群体身上再平凡不过的事情,只要性别一转换,就变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套叙述剧本。工作能力被领导认可而升职,“她是靠潜规则上位的吧?”女性开豪车、穿名牌,“绝对是被包养了。”长得漂亮学历又高,“读书就是为了卖个好价钱。”甚至,看到女性报警被强奸,“一定是价格没谈拢。”……有人连取个快递都能被硬生生地杜撰出一段黄谣。
▲图源:人民网
即使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格力董事长董明珠都没能躲过被造黄谣的劫难。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的“张嘴就来”,映射的何尝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人吃人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羞辱女性、造黄谣事件,不管放在哪个年代都是自带流量的焦点话题。但从此刻起,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出一点点改变,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世界或许会有大大的不同。而被黄谣的当事人,千万不要落入对方的圈套、陷入自证陷阱,直接让对方拿出证据来,如果黄谣性质严重,就勇敢拿起法律武器送造谣者进去“踩缝纫机”。
▲图源:知乎@她刊
相对开放的互联网环境,给予了我们更加广阔的讨论空间,与此同时,也更加考验我们辨别真假与是非对错的能力,如若错把这种“自由评论”的权利当做随意给他人“定罪”的权力,不仅成了“刽子手”任意摆布的一枚棋子,严重的也有可能会沦为“阶下囚”。
关于女性营销的一些小建议
随着“她经济”的崛起与壮大,女性消费市场规模已经来到了万亿级别。很多品牌都意识到了伴随女性话语权的提升,需要在营销策略上做进一步的升级调整,然而它们当中的大多数虽然出发了,但走上的却是一条“背刺”女性的道路。关于女性营销,请不要延续“惯性思维”先入为主,去物化去冒犯甚至丑化女性,也请不要费尽心思地一味讨好女性。作为拥有绝对投票权利(用钱包投票)的大众消费者,我们也应该向那些始终追求“黑红流量”的品牌坚决说不,明确自己的态度,有些禁区和红线不是以“不要太敏感”为借口就能被随意践踏的。在两性话题上刻板印象的扭转,不仅需要“被侵害”群体去发声,更需要整个社会达成共识。不论是女性营销,还是男性营销,对于这些容易挑起性别对立的情绪化内容,不妨先抹去性别,把ta当成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引用“广告教父”奥格威的一句名言,永远不要制作那些你不愿给自己家人看到的广告。品牌方是时候放下傲慢与偏见,跳出传统思维的桎梏,与消费者来一场真诚平等的对话,多倾听ta们的心声,试着从生活场景中进行细致入微的洞察,正视ta们面临的困境与真实需求,做产品的切忌盲目自嗨。一些正面的案例有:非常懂女生们痛点的高跟鞋品牌7or9,为宽脚女生特别设计的鞋楦、32-42全码段的鞋款、还有防磨脚跟的小设计……
▲图源:微博@7or9
精准捕捉到男性也有护肤烦恼等问题,一些专门针对男性需求的护肤品牌应运而生。它们摒弃一味强调“MEN”、“男人味”、“阳刚”等叙事手法,打碎重组关于男性使用护肤产品的传统价值观,帮助男性消费者脱离性别框架,勇敢追求自己的真实所需。正确的营销打开方式,从来都是以人的切身需求为先,以人为着力点,用发散的思维去谱写那些正面积极的、有力量的、能引发共情的故事,而不是用充满刻板印象、贩卖焦虑、污名化女(男)性等容易造成精神污染的糟粕长期“毒害”自己的衣食父母。最后呼吁,“垃圾广告”请收手吧!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18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