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去年下半年,国产短剧出海欧美还是时髦词汇,到现在不到一年时间,热度已经在下降。
短剧出海欧美成本不断上升,让短剧制作公司将目光瞄上了新市场,这一次是日本。
中国短剧出海日本成为短剧出海新风向,最先转变思路的公司已经吃到了新市场的红利。
短剧出海的成本账
此前,日本并不是短剧出海的首选主流市场,算一笔经济账就知道原因。
在国内,短剧火热时营收可以是成本的数十倍。比如制作成本不到50万,却在上线8天内充值金额破1亿的战神剧《无双》。巨量引擎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国内约有4000多部微短剧备案,短剧市场日均流水达到8000万元。
但在欧美市场,成本被大幅推高了。
据海外商业科技类媒体TechCrunch报道,去年11月的时候,ReelShort在IOS和Android上的下载量达1100万次,仅11月11日这一天,其在扣除支付应用商店费用后的净收入为45.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8万元,截至11月17日累计净收入已超过22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亿元。
看似流水多,但一部短剧在海外成本可能高达百万人民币,是国内成本的两到三倍。这跟本土化的难题有关,我们下文再讨论。
即便是出海日本,拍摄成本也是国内2倍甚至更高。根据经济观察网报道,在日本,拍短剧的平均费用为70万元,高于中国的30万元,低于北美市场的140万元。
成本高,加上市场有爆款压力,入局需要谨慎。
但是已经有欧美市场进行验证,中国短剧出海全球似乎只是时间问题,虽然成本高企,只要抓住流量密码,不愁赚不到钱。
想你的风还是吹倒了日本,最先出海日本的短剧公司成为最先吃到红利的那批。
综合其他媒体报道,今年2月,上海嘉书公司旗下的短剧APP“TopShort”,在日本iOS应用畅销榜排名一度超过Netflix,累计下载量达到40万,目前单月营收稳定在70-80万美元之间,碾压日本本土的短剧APP。
中国公司出海日本并制造爆款,开始复制用爆款横扫欧美市场的高光时刻。
尽管海外公司的制作成本更高、制作周期更长、投流需要本土化策略,种种限制让短剧出海充满不确定性,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将目光瞄向了这片市场。
原因也不难理解,国内对短剧内容的规范限制逐渐增加。去年11月开始,大量短剧因为剧情浮夸、三观扭曲、错误引导等问题被整治,倒逼国内短剧市场紧急刹车。此外,庞大的吸金能力吸引了众多创业者涌入这个赛道,拉高了出圈的门槛,加剧行业内卷,利润开始被瓜分。
一方面,制作公司开始优化内容,内容和制作更加精良。另一方面,部分短剧公司开始将目光瞄向海外,不仅是欧美,东南亚、中东等海外视频平台都成为国内短剧的潜在合作对象。
短剧在海外市场乱杀,也让国内资本市场注意到海外这片价值洼地,进而拉动A股短剧相关公司股价走高,并催生出中文在线、掌阅科技、上海电影等飘红的“短剧概念股”。
跟随大市场,海外影视剧团队也越来越多涉足短剧拍摄。据澎湃新闻报道,在洛杉矶的华人影视团队中,超过九成拍过短剧。
未来海外市场或将持续扩容。援引九州文化海外业务负责人刘金龙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目前海外市场一个月的充值在1000万美元左右”,“如果站在3~5年后,我们判断全球短剧市场能做到百亿美元以上的市场规模。”
本地化是个难题
在算账的时候我就提到,无论是出海日本还是欧美,成本都是国内的数倍,但在这个出海过程中,资金压力或许不是最令人发愁的,毕竟只要能做出爆款,不愁利润。
所以问题的症结,还在于如何制造爆款,这也是短剧公司出海最大的焦虑点。毕竟只有做出爆款才有流量,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付费观看。
如果总结一下短剧在不同国家的爆款逻辑,可能会是这样:国内“爽”点集中在手撕渣男、怒怼绿茶、阴阳公婆;欧美的常见套路跟国内虽有不同,但也有相似点,国内流行的豪门恩怨、娇妻、霸总在欧美市场同样是热门剧本标签;目前正在日本流行的则是“大小姐”类型的剧本,大小姐隐藏身份打工整顿职场、主动“出轨”年下小奶狗等等场景,让婚外情和隐藏身份成为撬动日本市场的关键。
所以,短剧市场深耕本地化,目的显然是为了总结出爆款的通用逻辑,这一点,欧美市场作为短剧出海第一站,已经验证过。
在欧美市场,国内短剧直接翻译搬运的短剧并不吃香,豪门虐恋、赘婿题材这类题材在国内深受欢迎,在海外的投放效果却并不理想。相比之下,吸血鬼、狼人、霸总和灰姑娘的故事往往接受度更高,更能激起市场的水花。
当短剧出海开始关注本地化,短剧出海的难题也就变成本地化。
为什么在日本短剧市场,中式霸总不如大小姐剧本更吃香?
影视剧背后映射着当地的文化消费习惯,甚至更深层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需要编剧熟悉当地观众,熟悉当地文化,了解当地影视内容的消费偏好。
这也是当前短剧本地化的难点所在。
在海外,懂海外观众爽点和审美需求的团队少,能写出本土化原汁原味短剧剧本的团队更少,而这两者都是决定观众是否买账的核心因素。
放到出海这个大框架来看,精通国内商业模式又熟悉海外市场和文化的人才,向来都很稀缺。
意识到海内外内容消费的差异后,国内制作公司也开始在剧本和演员班底上更加本地化。
从去年年底开始,总部位于硅谷的短剧团队ReelShort开始尝试本土化制作,一方面采用欧美演员,一方面在题材上选取更加有吸引力的魔幻题材,在广告投放上更加重视TikTok、Facebook等社媒推广,找到投流技巧。
有人不解,为什么欧美市场会成为国内公司出海的首选?
我认为,还是跟中国短剧出海有基础相关。
在短剧之前,中国网文出海已经积累了相当一部分市场,欧美不少观众对于国内这套玄幻、修真、仙侠类背景设定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出海的网文和游戏中不乏大IP。
说到底,短剧本质上也是网络小说的短视频化产物,而得益于TikTok的全球影响力,短视频这一媒介形式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接受度。
更不提像与中国文化更为相近的东南亚地区,以及用户收入更高的中东地区,相通的文化背景都让这些市场成为短剧出海的热土。
还有一个因素,虽然欧美、日本等市场的短剧成本居高不下,但观众已经培养了比较好的付费习惯,对于影视剧的付费意愿更强烈,中东市场同样是一片沃土。
也许短剧出海这条路会越来越挤,但这条路也会越来越宽。
短剧出海既是顺势而为,也是应时而动。
不管市场对短剧有何种吐槽,短剧这一模式能在全球市场跑通,多少说明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
只是,撇除审美和价值问题,短剧出海要想跑通爆款逻辑,抓住共通情感中更加贴合本地文化的那部分需求,才能找到打开海外短剧市场的黄金钥匙。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15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