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选拉开序幕,旨在获得“三连任”的莫迪,却面临意想不到的挑战,具体情况如何?与此同时,印度邻国选举结束,亲华派大获全胜,这会对南亚情况造成什么影响?
据环球网报道,在4月19日,印度议会大选拉开序幕,一直要持续到6月4日才结束。这也是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次选举,预计将有9.64亿人参与投票,占世界总人口的八分之一。从最新民意调查情况看,现任印度总理莫迪占据绝对优势,其国内支持率一直维持在70%以上,基本没有挑战者。然而,原本被认为没有悬念的印度大选,却出现了一个重大变数,那就是多达27个在野党选择联合,组建了一个“反对党联盟”,由前执政党国大党领衔,与现执政党印人党进行交锋,发誓要从莫迪手中夺走总理宝座。
27个政党挑战莫迪,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印人党)的选举形势越来越好,迫使在野党只能联手。在去年12月,印度部分邦举行了地方选举,因为时间就在议会大选前,因此被视为“大选风向标”。结果在主要的4个邦中,印人党赢下了其中3个,国大党则丢掉了恰蒂斯加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的控制权。莫迪通过“印度教民族主义”,凝聚印度大部分民众的共识,使得印人党的基本盘非常稳固。面对这种局面,印度在野党只能“抱团取暖”。
第二,莫迪此次大选的目标,是让印人党赢得370个席位,成为议会绝对多数党,从而获得修宪的权力。莫迪一直想要通过修改宪法,让印度政坛脱离“多党制民主政治”,以便自己的政策可以更好地实施。如果在野党这次“翻盘”失败,那么印人党在拿到370席以上的优势后,就会构建“一家独大”的局面。然而,作为最大在野党的国大党,只在3个邦的选举中领先,其他政党的情况更加严峻。因此,在野党决定联合起来,与莫迪“掰手腕”。
不过,莫迪虽然有明显优势,但他和印人党已经逐渐失去民众的信任。印度大选开幕后,多个地区出现“抵制投票”的情况。其中加兰邦东部的6个县,几乎没有人参与投票。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莫迪执政10年,印度依然面临大量社会难题,实际上并没有走出发展困境。仅2022年,印度就有16.3%的民众饥不果腹,约20%的5岁以下儿童吃不饱饭。救济世界饥饿组织(Welthungerhife)的调查显示,印度的全球饥饿指数为29.1,在121个受访国中排名第107位,是“重度饥饿国家”。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印度饥饿情况如此严重,却是一个粮食出口大国,在2022年给140多个国家出口了超过2200万大米。连国民吃饭问题都不解决,莫迪的真实执政情况可想而知。
在这种背景下,莫迪又收到一个“噩耗”。就在印度大选拉开序幕后,其邻国马尔代夫也在4月21日举行议会选举。此前,马尔代夫的反对党在议会发难,要求现任总统穆伊兹给莫迪道歉,并寻求得到原谅,否则就对其发起“弹劾”。穆伊兹遭到反对党针对,只是因为他在访华时,说了一句“马尔代夫不是任何国家的后院”,就让国内的亲印派非常不满。因此,此次马尔代夫议会选举,被外界视为亲华派与亲印派的直接交锋。结果,选举情况让莫迪非常失望,穆伊兹领导的人民国家大会党拿下了超过60个席位,成为马尔代夫议会绝对多数党。印媒普遍认为,穆伊兹领导的亲华派的胜利,是印度在南亚地区的“巨大失败”。
长期以来,印度都把南亚地区视为自己的“后院”,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渗透,甚至直接出兵施压。为了稳固自己在南亚的“主导地位”,印度还不允许域内国家与他国进行合作。特别是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印度非常反对,理由是“不尊重印度”。部分印度学者更是认为,中国构建“一带一路”体系,与南亚国家进行合作,就是为了“压缩印度的战略空间”。
对这种情况,南亚国家已经忍无可忍,除了马尔代夫,尼泊尔、斯里兰卡与印度的关系也有紧张迹象。就连一直与印度关系稳定的孟加拉国,也出现了“印度退出”(India Out)运动。
看到国内外环境都不乐观,已经73岁的莫迪开始积极“自救”。在外交方面,莫迪再次提到中印关系,其对华态度出现了微妙变化。根据印媒的说法,莫迪肯定了中印关系的重要意义,并强调两国需要尽快解决边境问题,让双边互动中的“不和谐情况”消失。有分析认为,莫迪此时释放对华缓和信号,一是想要避免中印边境局势升温,影响印度大选结果;二是想要中国继续给印度市场投资,提振印度的经济情况。
在国内和南亚事务上,莫迪则选择了强硬做法。近期,莫迪以“莫须有”的罪名,切断反对党资金来源,还将反对党重要人物、德里首席部长凯杰里瓦尔逮捕,理由是“涉嫌贪腐”。同时,印度在拉克沙群岛建造海军基地,距离马尔代夫仅130公里,想要用武力威慑邻国。莫迪的做法,不仅引发印度国内大量抗议声,美国、德国大使也为此发声。马尔代夫则与中国签署一项防务合作协议,获得一批免费军事援助。如果莫迪一意孤行,他原本大好的选举形式,恐怕会出现更多的变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12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