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初相见,两人都有久别重逢之感。彼时,宝玉七岁,黛玉六岁。两小无猜,同吃同住,几年下来彼此的感情比其他人都更轻。
情窦初开之时,两人却都将真心实意隐藏了起来,每每总以假情试探对方,于是互生误会,时常产生争执。
因黛玉自小便经历过生离死别之苦,她的内心比谁都更渴望关心和爱护,童年的凄惨也让她缺少安全感。宝玉与她虽好,但她却无法肯定宝玉对她的心,是否如自己待他一样。
黛玉常常提起金玉良缘,其实只是为了试探宝玉的真心,而不是吃宝钗的醋。她与他闹别扭,并非为了外在的事物和人物,他们两人的矛盾是彼此之间的,从来都不是为了第三者的缘故。
比如书中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凤姐说其中一个唱戏的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但是她却没有说出来。宝钗、宝玉心中明白也没有。只有史湘云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
宝玉的这个眼色,本是好意,既是为了维护黛玉,也是不想湘云惹黛玉生气,却不想他这一提醒,湘云和黛玉却都生气了。
湘云生气,是觉得黛玉小气,宝玉还护着她,不让她说,她说了就是得罪了黛玉。但总得来说,湘云也是嫉妒宝玉对黛玉的关心超过自己,曾经她也是宝玉亲密无间的云妹妹,但自从黛玉来了,宝玉眼中就只有林妹妹了。所以湘云故意无心无肺的说黛玉像戏子,她未尝不知道这话不该说,但她却装着心无城府的样子说出来,想让黛玉难堪。这是湘云的小心眼,也是她未长大的脾性。
湘云的话虽然不好听,但其实黛玉并未生气,黛玉生气的是宝玉对湘云使眼色。为何生气,不是吃湘云的醋,是生气宝玉不明白她。别人可以不明白她,误解她,但他作为黛玉最亲近最信任的人,他怎么能不理解她,不相信她的为人呢?
按道理,宝玉该清楚,黛玉不至于为这样的事情生气,可他不相信,怕她生气,忙向湘云使眼色。宝玉的本意当然是为了两人好,但他不理解她,也小看了她,这才是黛玉生气的原因。
不过这都是宝黛的感情未确认之前,黛玉才会这样,待到宝玉向她表明了心迹之后,黛玉再也没有和他闹过别扭了。
书中第三十二回,湘云劝宝玉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宝玉听了直接让湘云到别的屋里去坐,别在他这里污了她知经济学问的。袭人便告诉湘云,当日宝钗说过这样的话,宝玉马上丢下宝钗转身就走。还说事后大度,事后不生气,若是黛玉不知该生气成什么样等等。宝玉听了马上回道:“林姑娘从来不曾说过这些混-帐话”。
这话刚好被黛玉听到,她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叹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她,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他们既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却无人为她主张。
黛玉听了这话已明白了宝玉的心,只是自己薄命,她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宝玉却追出来,两人愣愣的瞅了半天,宝玉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他说:“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
情之所至,此刻无声胜有声。这一刻起,宝黛之情得到了印证,黛玉再不曾对宝玉使过小性子。宝玉已表明了他的心意,她百分之百相信他,再不用试探,再不会动摇分毫。
所以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后,宝钗大摇大摆的举着棒疮药去看宝玉,黛玉完全没有生气。她自己偷偷的去看宝玉,也只是哭着说了一句话“你都改了吧”。她从来不会责怪宝玉的行事,她理解他、明白他、支持他,愿意做他精神上的支柱。宝玉情同此心,所以他才会让晴雯给黛玉送去两条旧帕子,这是他再次肯定自己的心意,让黛玉放心。
宝黛之间永远挤不进第三个人,无论是湘云还是宝钗。黛玉之前会因宝钗或湘云的事和宝玉闹别扭,那是她未明宝玉之心。待她明白宝玉的心迹后,她再没有因她们而生气。她的情绪从来都不是因为别人,只有宝玉才能牵动她的心绪,他们的情感无人可代。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10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