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日本》读后感
关于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的经历,以及和日本人之间的真实交往及关系,一度是我感兴趣的话题,但打开搜索,搜索“孙中山日本”作为关键词,基本都是关于他的日本妻妾(大月薰及浅田春)、以及孙中山比袁世凯更卖国的噱头新闻。
为了一探究竟,我特意买了这本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吉奎教授撰写的,48万字的煌煌巨著—《孙中山与日本》,耗时三天读完做相关笔记,以使谣言止于智者。
1895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政府通缉列为反清四大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当时乱世,水浒也更加流行),流亡海外,到1925年在北京去世。
其30年革命生涯中,约有1/3时间在日本渡过,国民党的前身兴中会日本分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等也均在日本成立。
1924年孙中山最后一次回国,绕道日本,当时孙中山已接受“联俄联共”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因此日本政府不允许他去京都,他只得在横滨发表演讲,但仍称日本为“第二故乡”,对日本侨胞及友人支援中国革命一再表示感谢。
就连最后孙中山返国到达天津后,因为在寒风中脱帽致意群众良久,即患感冒。返住地后,发觉肝部疼痛难支,还是委托日本友人山田纯三郎找医生,山田通过驻天津总领事吉田茂,请医生松冈来看,稍作治疗。事实上,孙中山所患肝癌已到晚期,医生们已回天无术了。
在孙中山的后30年,直到临死,都和日本人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推翻满清,孙中山矢志不渝,足迹遍布美国(檀香山)、欧洲(英国、比利时)、东南亚(新加坡、菲利宾、越南)、香港、台湾、日本,但为什么孙中山较长时间和日本人取得联系,并对日本人援助中国革命、甚至中日结盟产生比其他西方列强,更大的期望呢?
那我们看他是如何对其他国家失去希望的,首先是英国。
本来孙中山在伦敦遭到绑架,经过英国老师康德黎营救一事,在英国舆论中引起广泛注意,他本人也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并用英文撰写《伦敦被难记》一事,使得一时声名大噪,有了一些群众影响力。
但彼时的英国在华享有大批既得利益,因此按照清政府要求对孙中山驱逐,连带其殖民地香港政府也禁止孙中山五年内来港及居留。
此前香港本来是孙中山的活动大本营,在夏威夷成立的兴中会,后来总部也设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
1923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停留时,也再三表示对香港的良好印象,孙科、傅秉常等人也积极试图对英国展开活动,但始终得不至到善意的反应。这下孙中山进退失据,一下子失去了较为稳定的“后方”,只得另觅他地。
其次是德国,在旅居欧洲时期,孙中山曾专门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研究过德国的历史经验,并曾数次访问德国。在他眼里,德国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国家”,俾斯麦政府则是欧洲“最有竞争力的政府”,此后也一直和德国保持相关的联系。
甚至到了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时,在护法舰队从上海南下广州之前,德国还赞助了孙中山一笔经费,对护法运动进行“赞助”。
但到了1917 年8 月14 日,北京北洋政府对德、奥正式宣战,站在协约国的一方。经此宣战,再加上后来德国一战失败,便断绝了对孙中山的经费援助。从1923年8月至11月,由邓家彦专门负责联系的中德合作,也再未取得任何进展。
然后是美国,从1919年到1922年夏秋之际,孙中山把他的希望寄托在美国的支援上面,”孙中山对继威尔逊任美国总统的哈定颇为重视,1921年5月5日,哈定就任后,孙中山曾致函给他,认为民主在中国之成败,几乎取决于美国的态度,呼吁美国的援助,语气已极近诚恳。
9月20日,孙中山的秘书陈友仁又写信给美国国务卿休斯,这封信提到,承认广东政府是维护远东和平的关键,“日本计划占领满洲,这是一条征服吞并中国的历史老路,”企图“援美制日”。
为了争取美国当地华侨群众支持,孙中山还加入了致公堂,这也造成了孙中山是“黑社会”的小道消息来源,其实孙中山只是挂名而已。
但一战前的美国,因为门罗主义的盛行,美国对大幅度干预世界业务一直比较谨慎,再加上在他们眼里,孙中山并非实力派,反而是清政府、袁世凯等可以在中国确立相对稳定的统治,因此对孙中山的援助一直停留在口头阶段。
最后甚至还有菲利宾。
孙中山在日本横滨遇到菲利宾独立军首领阿圭那多,派遣到日本寻求援助的外交代表彭西,孙中山于是帮其购买枪械,但因为运送船只“布引丸号”意外沉没,菲利宾独立军得不到救济,最终选择了投降美军的道路。
孙中山援助菲利宾,希望其成功后作为跳板,进取中原的计划,也因此不得不落空。
在种种内外因下,明治维新后与中国一衣带水、人种同源的日本,此时俨然成了亚洲的“榜样”,1906年清政府学部调查留日学生高达12909人,1907年日本则宣布中国留学生为17860人,日本无疑是中国留学的首选去处。
再加上此时亚洲普遍处于欧洲的压迫之下, 孙中山也希望联合亚洲各民族,于是进行“大亚洲主义”演说宣传,并希望以日本为未来中国建设的样板。
日本于是“不得不”继檀香山、香港之后,成为孙中山及中国革命党人在海外最重要的活动基地。在大多数情况下,日本政府并不支持孙中山及其同志的活动,但是,只是在日本政府允许了他们居留和活动之后,孙中山才能将其同志集结起来,发动反清、反袁斗争,这些斗争,无疑反映中日之间的深层关系。
而日本对于孙中山的影响,首先在其名字。
当时孙中山到日本旅馆要进行登记,因为刚经过日本日比谷的中山忠能侯爵的邸宅,因此便想出“中山”二字来。姓是中山,名是什么才好呢?正在想的时候,孙便顺手拿起笔来在中山二字下写了个“樵”字。我说,以这个名作为日本人的名字有点儿怪。孙说,这个意思表明我是“中国的山樵”,故以“樵”字为名。因此,“中山”之名便从此开始使用起来了。
中山的得名便是如此。最初是偶然用的日本姓,后来却成为孙文的名字,在中国甚至作为通用的名字,但在日本,一般还是使用孙文或孙逸仙。孙中山还用过高野长雄的化名。
孙中山所结交的外国友人有300人之多,但其中绝大多数比较有“分量”的,还是日本人。
一、政界:大限重信(首相)、犬养毅(首相)、平冈浩太郎(玄洋社第一任社长)、尾崎行雄(司法大臣)、板垣退助(自由党创始人)、桂太郎(首相)等。
二、军界:儿玉源太郎(陆军大臣)、田中义一(首相)、上原勇作(日本工兵之父)、秋山真之、青木宣纯、本庄繁等。
三、财界:梅屋庄吉、三上丰夷、大仓喜八郎、后藤新平、山本条太郎、久原房之助、犬冢信太郎、森恪、铃木久五郎、安川敬一郎等。
四、外交界:中川恒次郎、山座圆次郎、有吉明、加藤高明、天羽英二等。
五、知识界:南方熊楠、副岛义一、寺尾亨、池亨吉、秋山定辅、高野太吉等。
六、妇女界:下田歌子等。
七、大陆浪人:自由民权派如宫崎寅藏、萱野长知、平山周等;国权扩张主义者如头山满、内田良平、宗方小太郎等。
由于当时中日“敌强我弱”,孙中山不得不对其一部分人进行倚仗,这些人也对孙中山进行部分利用,双方展开了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而随着清帝退位,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内争之中,孙中山所主张的三民主义,迟迟看不到实现的日子,他寻求日本帮助的心,也越来越急迫。
(未完待续)
———————————————————————————————————————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0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