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 三万知青卧轨恳求回城, 后来结局怎么样

知道历史2024-04-23 10:52:30  142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在通往云南昆明的铁路上,竟然躺着三万名知识青年。云南当地的领导在看到眼前的一幕后,老泪纵横地说道:“孩子们,能不能不这样伤害自己了嘛?”

然而,卧在铁轨上的青年喊道:“让我们回到城里去,我们才会离开!”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三万名青年在云南昆明的铁路上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这场闹剧究竟是如何划上句号的?

请愿回城,3万青年集体卧轨

1979年,三万名青年集体横卧在通往云南昆明的铁路上,高喊着要“放自己回家”,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批青年用这种方式向上级倾诉自己的心声?

在得知有多达3万名青年集体卧轨后,云南的地方部门对此立即予以了高度重视,派人前去了解这3万名青年集体卧轨的原因。后来经人打听发现,这些集体卧轨的青年,大部分都不是云南本地人,而是来自祖国各个地方的城市青年。

这些来自全国各个地方城市的青年,之所以要选择“卧轨”,是因为他们想要呼吁国家,让他们从云南异乡早日回到自己的故乡,在城市内为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光发热。然而,面对当时青年们集体回城的请愿,共和国当时难以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决定。

这一切都要从20世纪60年代的上山下乡开始说起。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考虑到当时共和国面临着乡村和城市发展差异巨大的困境,加上当时城市内并没有给青年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因此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中下贫农的再教育”。

在毛主席的号召下,上山下乡的知识分子多达百万之众,他们在乡村扎下根来,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为乡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的进行和高考制度的恢复,毛主席时期制定的上山下乡难免有些不合时宜,不少青年渴望回到他们的故乡,在城市一线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光发热。

究竟是否返城,党内开展大讨论

面对着三万青年集体卧轨,只为恳求返城的现象,在党内引起了激烈的讨论。那么,面对青年们的“请愿”,中央的革命干部们都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和观点呢?

青年集体卧轨请愿的情景,引起了云南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云南的地方领导们先派去了工作人员进行劝说,希望这些青年们先返回到自己的工作场所,领导一定会给青年们一个满意的交代,但这些青年们却坚持不讨到一个说法,坚决不会回去。

无奈之下,云南地方领导只好将这一情况汇报到北京。在北京市内,当时还有不少人认为,上山下乡是毛主席时期制定的方针,现如今毛主席去世没过多久,还是不要随意更改的好。

然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邓小平同志看来,上山下乡作为青年人支援乡村建设的一种方式,如今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现如今中国刚刚步入改革开放,城市将是推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引擎,因此这些青年返回城市,对于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来说迫在眉睫。

结束上山下乡,青年顺利回城

究竟还要不要坚持毛主席时代的上山下乡政策,在得知3万青年集体卧轨,只为返回城市时,党内对上山下乡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那么,这次探讨最终的结局究竟如何呢?

在邓小平的力排众议之下,领导干部们最终一致认为,是时候应该为实行多年的上山下乡划上一个句号的时候。在得知领导决定取消上山下乡,批准城市青年回城后,许多青年们从城市的铁轨上站了起来,喜极而泣,纷纷兴高采烈地表示:自己背井离乡这么多年,终于到了可以回家的时候。

事实上,将知识青年送到农村,让经过历练的知识青年再返回城市,投身建设,才是毛主席推动“上山下乡”的本意。在上山下乡结束之后,大量经过基层历练的青年返回到了城市,活跃在共和国的一线,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无论是历史上的上山下乡,还是后来对上山下乡的取消,都是共和国舵手伟大而英明的决策,共和国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伟人的高瞻远瞩,更离不开一代代为社会主义事业默默做出贡献的人们!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0569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