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图片生成:程璨
在袁伟家中,存放着厚厚一沓《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年2月26日这期报纸的13版上,有他上大学时的第一篇投稿。一次偶遇,开启了他与《中国青年作家报》的相伴之旅。从大学到工作,在这份报纸上,袁伟用文字记录了内心最为温暖的故事。
袁伟如今是江苏省江心沙农场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说,每次阅读、投稿都是一次“照镜子”,看到差距,找到提升的路径,获得再出发的信心和激情。
自2018年12月25日创办以来,《中国青年作家报》始终坚持“点燃青年创作激情,提高青年文学素养,坚定青年文化自信”的办报宗旨,以“帮助青年实现文学理想,放飞青春梦想,深入体验生活、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将见识、智慧与品质融入学习成长全过程,抒写多彩、进步、和谐的中国”为目标,陪伴众多青年写作者不断发现更好的自我,培养人文写作素养,引领、凝聚全国各地的青年写作者,至今已发展了超过2400人的青年作者队伍,其中有110余名青年成为省级以上作家协会会员。
为“有效提升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政治思想引领力和价值塑造力”,《中国青年作家报》从创办以来开辟志愿文化、志愿文学版块,刊登反映志愿者、支教大学生等群体的文学作品,用文学引领青年践行志愿精神。
本着帮助青年实现发表“人生的第一份见报稿”的初衷,《中国青年作家报》开辟了“新青年文学”版组,根据青少年特点,按年龄段设计版面,让不同年龄段、不同写作风格、不同区域的作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天地。鼓励、推动更多青年通过文学发现中国之美,引领青年跟党走。
他们当中,有在边远山区教书育人的青年教师,有在民族地区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还有刚踏上写作之路的青少年。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相通的是那份对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热爱和执着。
“2018年的冬天,我在《中国青年作家报》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人生第一篇小散文,这是我走上文学之路的开端。”每当回忆起自己的第一篇见报文章,王文一仍感到心潮澎湃。2020年,王文一发表于《中国青年作家报》的散文《人间烟火气》入选了江苏省盐城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现在,他已成长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作家报》帮我叩开了文学的大门,并帮助我在文学这条路上砥砺前行。”王文一说。
重庆互联网从业青年谭鑫说,每周二早晨起床后,他都会第一时间打开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看《中国青年作家报》的电子报。“这成了我的一种期盼。文字河流里迸发的喜悦,足以治愈眼前的愁绪万千。”谭鑫说,《中国青年作家报》“就像我们的家,每写成一篇新稿,第一时间我会想,投给它适不适合;遇到挫折,我也会转头‘回家’诉苦、寻求帮助。它总是鼓励我们以梦为马,勇闯天涯”。
第一次在报纸上触摸到自己文字时的雀跃,贵州省铜仁市泥哨中心小学教师王继琼至今难忘。这次发表作品的经历,让本想放弃写作的王继琼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坚持了下来。至今,他已在报刊上发表了几十万字,并加入了贵州省作家协会。“如果不是受到在《中国青年作家报》发表文章的鼓励,我可能会放弃写作,每天面对大山发呆。感恩这份知遇之恩,让我有机会向全国甚至全世界介绍我的家乡。”
河南大学学生潘幸泉说自己是《中国青年作家报》的“资深作者”,从高一到大学,她积极尝试小说、散文、随笔、歌词等不同文体的创作,已经在《中国青年作家报》上发表了近20篇作品,这些作品的积累也助力她在202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作协会员。
在潘幸泉看来,《中国青年作家报》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让大家“相互看见”。她经常仔细研读各个年龄段作者的作品,研究不同群体的写作思路,还在作者群里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友”。
“《中国青年作家报》鼓励年轻人不断向内挖掘、向外探索,用文字记录和表达,而后体会其中的精妙和深意,给年轻作者创造了充分思考和对外表达的机会。”潘幸泉说,“这是一个给予青年更大创作空间、启发文学梦想、丰盈思想境界的地方”。
从“发表人生的第一份见报稿”,到“在更多地方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青年创作者们在文学的大道上持续前行,一路高歌;走过了5年的《中国青年作家报》,也会坚守初心,“给青年更多发声发力发光的机会”,继续陪伴、支持他们成长。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郑欣宜 记者 周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0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