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光伏产业蓬勃发展与土地资源的紧张的矛盾,不同形式的IPV正在被广泛关注和认可。
为探索“光伏+”多场景应用形式,探讨“光伏+农业、建筑、交通”等多领域的市场机遇与技术痛点难点。
4月19日,由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德国于利希国家研究中心、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SERIS)、欧洲能源研究联盟(EERA)联合主办,索比光伏网独家承办的“第三届国际集成光伏(IPV)技术论坛”在海南省海口市顺利召开。众多国内外行业专家、建筑学家围绕光伏+各种应用场景(建筑光伏BIPV、漂浮式光伏FPV、农光互补的集成光伏AgriPV以及家庭智慧光伏VIPV)的解决方案进行分享,同时针对IPV技术创新及其最新的发展趋势等方向展开深度探讨。
作为首个专注于集成光伏技术的国际性会议,IPV研讨会由德国于利希国家研究中心发起于2022年,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线上会议。
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技术顾问 徐宁
光伏发电是目前世界上最简单、最直接、最安全、最安静的发电设施,这也是光伏会成为未来发电主流的根本原因。
随着光伏技术的发展,建筑与光伏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在功能设计、技术应用,艺术表现等方面越来越多样化,环境的适应性也越来越强。光伏发展必将突破技术壁垒,与建筑、生活更加紧密结合,建筑的零能耗一定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未来已来,IPV就是一条走向未来的路。
中国能源研究会新能源智能制造与应用技术专委会秘书长、索比光伏网总编 曹宇
光伏行业20年制造业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未来,着力在应用领域才能够为行业寻求到破局之路。当前IPV、BIPV,在行业发展的相对缓慢的原因在于:一、企业或个人想象空间不够大;二、资源整合不够;三、遵循能源行业的发展规律,应用领域将会迎来爆发阶段;四、资源禀赋未发挥最大化作用。除了技术、成本、管理等方面,IPV行业还应注重体现光伏美感等其他功能。
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SERIS)副CEO 研究组主管 Thomas Reindl
Thomas Reindl给现场观众带来了来自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在线上的分享。根据其水面光伏项目数据库数据显示,水面光伏在运行项目数量已达到1258个,规划或在建项目超过400个。
目前,全球水面光伏累计装机量超过7GW,较过去五年实现了大幅增长。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印度、日本、荷兰和希腊等国是近年来非常活跃的FPV市场。在企业当中,阳光电源是漂浮系统解决方案最大的供应商。
另外,近海地区的漂浮太阳能系统是未来发展的最前沿领域,预计未来有望出现爆发式增长。
龙焱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光电建筑事业部总经理 刘志钱
刘志钱认为,光伏作为建筑材料,可以拥有更多可能性。目前,光伏行业有两种不同的路径发展方向,第一是以发电为主的传统光伏,第二是以发电+建筑为主的建筑光伏材料。基于这两个属性,需求与发展侧重点也有不同。
他表示,要把行业做大,需上下游共同努力。未来希望建筑设计院、建筑单位、幕墙公司、媒体等更多行业人员共同参与进来,逐步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
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用技术部经理 杜斌
海上光伏发展面临着高盐雾、高湿度、强腐蚀、强风浪等诸多恶劣环境的挑战。一道新能结合自身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创新,打造了DAON系列海上光伏产品,并就海洋复杂多变的环境特点对组件材料进行针对性的升级。为进一步验证海上光伏组件产品性能,一道新能已建立多个实证基地进行漂浮方案试运行,高可靠性能得到实力验证。
未来,可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加强模式创新,推动多场景应用能源互补,融合发展,共同助力海洋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阳光水面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海外系统解决方案经理 孟桥
从当前市场情况看,水面光伏电站已经成为光伏应用领域中的重要一个分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目前,阳光水面光伏累计获得系统设计、材料、结构与方阵、锚固系统等漂浮电站专利230项,并在超大水深超大落差、不均匀未稳沉采煤沉陷区、极端风速台风区、极寒地区、强盐雾腐蚀等水域推出全场景解决方案,受到行业与客户的认可。
无聊建筑总建筑师、香港大学讲师 刘振
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是带有光伏电池的产品,光伏电池是建筑围护结构的集成部分。它们为建筑师提供了将太阳能技术融入建筑,特别是建筑围护结构的全新可能性。
从建筑师角度上讲,如何通过技术和设计的壁垒,真正参与到前端设计,充分展现光伏的美感与人文因素,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副总裁 天合绿建技术总监 罗多
作为天合光能的全资子公司,天合绿建站在更高的维度审视光伏建筑一体化,将建筑场景扩大到城市设施、市政、交通、园林等全应用场景,注重一体化的研发与应用,致力于推动绿色能源服务绿色建筑,为客户提供更优的清洁能源体验。
秉承“设计+创新”的核心理念,天合绿建将“建筑+光伏”的先进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对建筑的外观设计、布局、结构、功能、建筑物理性能及其系统的安全性、高效性与投资回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进行产品及系统的设计与交付,巧妙地将光伏与建筑相融合。不仅能够实现技术创新和“零碳”高效发电,还注入了建筑美学设计元素。
保定嘉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翼飞
将光伏组件建材化。光伏组件必须要满足建材的属性和要求,才可以代替原有的建材。此外,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以及附属物上,都相应做增强。
注重BIPV产品的美观化。一是色彩化,根据建筑设计师要求定制BIPV产品的颜色;二是纹理化,即在产品表面做一些凹凸点的纹理表达。
固德威光电建材事业部解决方案总监 赵亮
未来想让光伏真正融入到建筑,一定是站在建筑的角度,考虑建筑的需求,同时不能忽略光伏发电的基本属性。固德威推广光电建材,正是基于其在电气安全上的核心技术,赋能建筑,未来希望能让每一栋建筑发电。
此外,建筑光伏一体化施工时,必须要考虑的,就是屋面分层制造。相较于传统的胶粘和夹具安装方案,固德威的银河产品直接采用TPU热风焊,施工速度可以提高50%。
根据屋面需求选择产品才是硬道理,因为产品是为场景而生。除此之外,固德威在产品美观性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宋晔皓
近年来,随着绿色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型BIPV产品的不断涌现,光伏材料和产品加工工艺类型不断丰富,BIPV立面设计研究与实践成果遂步增加,已有的多样化光伏产品可以满足建筑师的设计需求,建筑设计不再受到产品种类和样式的限制。
在此背景下,应该加强关注BIPV技术与设计过程的深度整合,避免以光伏系统发电量作为单一技术目标而简单堆砌,旨在保障建筑在视觉效果,热工性能,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的系统性能。
汇耀品尚能源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华南区域设计总监 鄢宇
索结构柔性光伏支架系统的复杂地形适配能力,能无惧陡坡、沟壑等苛刻地形,规避了山地起伏、植被较高等不利因素。
索结构柔性光伏支架系统凭借自身系统特性,较传统固定支架有效节约支架基础60-80%。支撑点大幅减少带来土地占用面积及钢材、基础材料用量的锐减,降低光伏电站综合投资成本。
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能源中心负责人 王可
目前,N型电池的量产效率已达到25%,极限效率可以达到26.5%,较初代铝背板电池不足20%的转换效率而言,提升显著。未来,效率进一步提升则需要通过异质结、钙钛矿叠层来实现,这也是第四阶段的主要技术路线。
垂直安装,不仅可以提升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还能够有效节约用地,将光伏电站与农业活动更大程度的整合,已成为农业光伏的一种新兴安装方式。与此同时,在高速路护栏、户用围栏等其他“光伏+场景”也可应用垂直安装。与其他技术组件相比,异质结组件的高双面率,使其在垂直安装场景具有显著的发电量优势。
凯盛玻璃控股有限公司营销总监 吴翔
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是一种能够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器件。
在《安徽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强省建设)规划》的通知政策中明确指出“推广铜铟镓硒薄膜光伏发电和储能技术在光伏建筑一体化等领域应用”。
技术的发展永远是多元的、百花齐放的。碲化镉和铜铟镓硒的技术,随着这个社会应用和技术的发展,一定会找到适合它的应用场景。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刘宇
刘宇在线上完成了他的分享。他认为,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光伏行业里的一个新兴应用场景,正处于市场爆发前叶。
深圳是最早推动绿色建筑的城市之一,最早探索生态城市建设的城市之一。绿色建筑总面积超过1.8亿平方米,建筑密度全国第一 ,重点区域新建建筑中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已达到80% 。
我们应该加大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应用场景,重点是像工业园区、企业厂房、物流仓储基地、公共建筑、交通设施和居民住宅等建筑物的屋顶、外立面或者其他适宜场地来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
天合富家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数字能源总监 严骆锴
随着分布式光伏的大发展,现在早已不再是“一款产品包打天下”的时代了。另一方面,对于用户来说,也不再满足于住宅屋顶等基础应用场景。用户的需求正逐渐多元化。
除了硬件、设计、交付,天合富家还匹配客户需求,打造了完善的数字化服务。天合富家自主研发天元系统,推出数智化金融服务,实现全渠道数字化赋能,进行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建设智能云监控运维平台,打造强大的数字化服务生态体系,保障原装电站全生命周期无忧体验。
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中心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周海军
自主测量系统可以解放大量的劳动力,完成自主测量、自动设计、自助管理的闭环。对于数据商来说,可以形成生成数据、孪生数据到管理数据的完整数据链路。
图链平台包括六大模块,主要包括勘察模块、设计模块、工程模块、财务模块、电气模块和构件模块。目前已在广州、丹阳、上海、江阴、苏州、盐城等地进行实际项目的运用。
睿晓逸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高级顾问 雷利
在建筑领域,集成光伏专利数量,中国处于绝对领先位置。专利更重要的一点,是地域性很强。对于专利申请的目的,第一是保护自己,第二则是限制对手。专利申请本身是研发的附加产物,所以专利的数量和质量,能够代表一家公司的研发实力以及公司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