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新质生产力”一经提出,就迅速成为国内新闻报道、学术研究的热点。新质生产力究竟应当如何理解与把握?
在18日下午观察者网举办的2024年第一季度“圆桌纵横谈”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从中美经济竞争的视角,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划定了三个指标。
第一个指标是中国名义GDP占美国名义GDP的比重变化。“可以看短期,也可以看长期,这需要考虑实质经济、通胀、汇率、管理能力。”
第二个指标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占美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比例,包括资源再配置提升效率、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个指标是中国ROE(净资产收益率)占美国ROE的比例,“看美国和中国的企业谁更挣钱”。
张燕生指出,在中国改革开放45年的历程中,有30年中国负责代工贴牌,制造业处于全球低端,几乎靠“汗水”驱动。
张燕生强调,第三个指标的关键点在于一般贸易出口什么时候超过加工贸易出口,“全国是2008年,江苏是2014年,广东是2016年,东莞是2020年。”
“也就是说,我们真正实现自立自强,是在2008年之后的十多年。而我们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超过10%,是从2016年开始,时间还非常短。”张燕生说。
上述发言作出于圆桌发言阶段,在稍早结束的主旨发言中,张燕生还特别指出,从两会提出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工业经济增长并不是由“新质生产力”推动的。
因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明确表示,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重点。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95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