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之下电影观后感, 割裂的香港, 坚守的人心

品味聊文化2024-04-21 17:43:54  144

电影《白日之下》在香港金像奖战果颇丰。

冒着大雨,也要去电影院一睹为快。雨的确能让人慢下来,而电影却让人一度噤声,心情复杂。

讲几句话评价

1,每个人都会老去,他们的现在是否成为我们的未来,以及我们至于是否成为包袱,主要在于个人的沉淀与思考。 #白日之下观后感 #白日之下影评

2,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但是电影还是过于含蓄,也过于收敛,导演刻意如此安排,以免让人不适。

3,善恶是否有报应,对错是否在人心,人性复杂如此。好人不知好在哪里,坏人不知坏在何处。一个割裂的香港呈现在眼前。

4,导演试图让人反思,站在高处讲道理。讲述当下香港当今的状态。为何年轻人会迷茫,老年人会麻木,中年人会疲累。有些带入了占中时期港人的内心状态,我认为导演夹带私货的。

5,剧情其实很简单,几条线也很清晰。不难理解。线索如下

①女主追案过程的冷静,强大,善良,锲而不舍,不被理解,甚至误会,坦然的全过程,不惊险刺激,也没有什么花活,特别白描的手法。

②几个人与家庭的故事(女主与亲人,女主与通伯,水哥与家人)故事很简单但是很生活。对于人到中年的群体来说,感受尤其深刻,推荐观看。

③讽刺: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与现实的割裂,新闻媒体试图大爆炸与媒体行业变迁的阵痛,追求真相与妥协变通下的犹豫与坚持。引发人们的思考。

看完以后,相信很多人会想起《礼记》大道之行。原文如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

大同社会是许多人追求的桃花源,然而,哪个时代曾经达到过呢?又或者哪个时代离这理想世界更近呢?

但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伟大之处就在于,把心中的理想世界描绘出来,一代一代人为之努力,这才是大道。

香港电影走到今天,充斥着商业化,向钱看齐。但这部剧的这种尝试的确是在商业化喧闹背景下表现出的一种冷静与客观,难能可贵。

尤其在当下舆论大背景下,拍出了如此开放式的结局,而不是大满贯大团圆的结局,给以观众大量留白的想象。用蒙太奇手法展示客观立体的人物形象,人们内心的挣扎与坚守。

只能说导演是有想法的,演员演技也都在线。

如果吹毛求疵的讲,有需要进步的地方:

①类似于我不是药神的主题,却没有拍出我不是药神下小人物的挣扎与孤独。

②导演敢于揭露现实,但在艺术处理真实案例方面,欠缺火候。

真相值得被追寻,正义的价值永远值得被人铭记,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③如果将观众与社会制度对立,只提出问题不谈解决办法,也没有把资本运作下私营福利救济机构的黑暗刻画得彻底,这或许是导演被资本裹挟下的妥协与变通。

④影片中有一段讲到,短时间内多个老人去世,被送到同一个医院。这背后的故事缺少交代,留白过明显。

⑤资本在整个事件下,没有反击,没有将故事情节更加戏剧化,有遗憾。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8939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