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前言
公元756年末,正值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年过半百的王昌龄,自八年前获贬为龙标县尉后,即将迎来告老还乡之日。
身处战乱时期,他对未来心灰意冷,为家人着想而选择安度晚年,决定返回家乡。
然而在途经毫州时,却遭素不相识的亳州刺史闾丘晓无情杀害。
面对此等惨剧,人们不禁疑问:两人究竟因何产生了冲突?
我们先来说一下这个王昌龄!
王昌龄出身农耕家庭,二十岁之际,本应下田劳作的他选择拿起利剑,外出寻找报国之机。
他抵达边塞时,正是唐玄宗初期,当时天下无事,他只好借笔写下边塞见闻,同时备战科举。
三十岁那年,他终于高中进士,前途看似一片光明。
然而,现实却给他狠狠一击。
他只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负责抄写文书等事务,类似于现代的国务院初级职员。
由于职位低下,他的才华无法得以发挥,因此,他必须另寻出路。
对于家境普通、人脉稀薄的他来说,提升职位和薪酬的最佳途径便是通过考试获得高级职称。
他选择了难度最大的博学宏词考试。
此职称在唐代极具价值,成功者皆为学识渊博、文采卓越之人,且其社会地位与官职亦将随之提高。
尽管王昌龄成功通过考试,但生活仍未有起色。
三十四岁时,他荣获博学宏词称号,但官职并未得到实质性晋升。
他先被调往河南担任县公安局长,后至江宁任县令。
然而,新任宰相张九龄因故被贬,王昌龄心生同情,发表文章表达感慨。
他的行为却招致祸端,被贬至岭南荒凉之地。
原本为芝麻绿豆小官的王昌龄,不幸遭贬,心有不满地上任至岭南,旅途漫长,停停走走,耗时约一年之久。
到达岭南没多久,喜从天降,唐玄宗欲改元天宝,特下诏赦免所有罪犯,王昌龄得以官复原职。
在襄阳停留期间,王昌龄与孟浩然因过度欢愉而饮酒过量,食用海鲜后导致孟浩然背部长毒疮复发。
王昌龄离开不久,孟浩然离世,得知此噩耗的王昌龄深感内疚,痛哭流涕。
此后,王昌龄在江宁担任县丞数年。
然而,由于性格豪爽、直言不讳,王昌龄再次遭到贬谪,被贬至湖南怀化的龙标。此次贬谪的原因是“不护细行”。
所谓“不护细行”,实则是指行为举止不够谨慎,这一罪名可谓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这一贬谪理由无疑表明朝廷对王昌龄的不满。
当59岁的王昌龄遭遇安史之乱之际,天下陷入动荡,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故乡探望家人。在路过亳州时,当地刺史闾丘晓因私心作祟,担心王昌龄揭露其不法行为,竟将其斩首。
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被誉为边塞诗的先驱和“七绝圣手”,就此陨落,他的朋友们对此深感痛惜。
两年后,宰相张镐出任河南道节度使,在执行公务过程中,闾丘晓故意拖延,张镐以贻误军机为由,判处闾丘晓死刑。
行刑之时,闾丘晓涕泪横流,恳求饶恕,声称家中尚有老母需要照顾。
但高适已向张镐透露了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之事。
面对闾丘晓的假慈悲,张镐反问:“王昌龄的亲人,你打算如何赡养?”随后,闾丘晓被施以极刑,以告慰王昌龄的英灵。
纵览王昌龄的一生,其童年在乡村度过,塑造了他淡泊的个性。
步入成人阶段,他顺从自我内心浪迹天涯,领略各地风土人情。
之后投身军旅生涯,成就斐然,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篇。
在三十岁时高中进士,人生却开始走下坡路,晚年颠沛流离,客死他乡。
命运对他开了残酷的玩笑,却也赋予他独特的成就。
他所作的边塞诗,改变了初唐受六朝影响的靡丽诗风,开创了诗歌艺术的新纪元,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评价。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84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