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辰余弗游
编辑|风吹史今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贺新郎·别友》,毛泽东赠妻杨开慧。
1927年8月,长沙板仓的一处倚山农舍,“送别”了它的男主人。
此后,女主人每夜的喁喁低语和沙沙写个不停的笔,让一份浓情寄居在泥糊的墙缝里,随着她为革命英勇的就义,独自燃烧了半个多世纪。
而这些心语,直到1982年,在本该亲启细读这份情义的主人逝世6年后,才重现人间。
这场跨越了52年岁月的错过,无疑是一曲极度残酷的遗憾。
01 小轩窗,正梳妆
毛泽东比杨开慧大八岁,是她父亲最看重的弟子,她的师兄。
两人的性格就像照镜子,同样的骄傲、情感内敛,同样的不愿先开口。
最开始两人被“牵红线”撮合时,杨开慧想:“我是十分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
“但我不稀得人家的被动爱,我虽然爱他,可我决不会表示,我早已决定独身一世。”
“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
毛泽东也一样。
“时局危急,恋爱和结婚是革命的拖累,我满心都是对求知的迫切,哪有时间谈情说爱。”
当时二十多岁的他,还郑重地跟蔡和森、蔡畅兄妹一同“盟誓”:“为了革命,永不结婚。”
可现实证明这三人还是太年轻,毕竟,爱情的降临是不讲道理的。
没多久,蔡家兄妹就相继“违约”,先后跟志同道合的同志组成了“革命小家庭”。
不过,在这方面,“被剩下”的毛泽东也不遑多让。
1918年,当他时隔4年,再次在北京见到已经长成娉婷少女的小师妹时,对她的爱慕油然而生。
“一个17岁的教授家小姐,竟然在北京的冬天也能坚持用‘冷水浴’和体操运动来锤炼身体,让我敬佩而仰慕。”
而更令他惊喜的是,被先进的学生运动洗礼后的杨开慧也开始信仰共产主义。
还是少女的她,积极参加社会进步活动,在校刊上写《女权高于男权》,率先剪短发摆脱封建束缚......
杨开慧的种种非常人之举,两人在理想上的志同道合,深深吸引着毛泽东,让他长久以来深埋心底的孤独感一扫而空。
令他在旅俄学习马克思主义、留在国内搞革命的两难抉择中,最终选择留了下来、留下跟她一起搞革命。
从这一点上来说,杨开慧“成就”了毛泽东,在他的人生之路上举足轻重。
因此,当39岁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主席,跟他的美国朋友斯诺谈及北京时,很自然的想起了往事,并对其坦言道:“我就是在那里再遇而且爱上了杨开慧。”
但别看后来的主席在朋友面前承认的那么爽快!
彼时还年轻的他,即使已经满心里都是师妹,自信师妹同样喜欢自己,也不愿放下自尊和傲气,主动与对方诉诸爱意。
正如杨开慧在手稿中所记,“我们彼此都有一个骄傲脾气,那时我唯恐他看见我的心(爱他的心)。”
“他也一样,因为(我的不愿表现)而怀了鬼胎,以为我是不爱他。”
“所以,他就用他的骄傲脾气瞒着我,一点都没有表现(爱我的心)……”
这段读起来九曲十八弯的绕话,将毛杨两位互相纠结“他(她)爱我”“他(她)不爱我”的“傲娇”本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直到一件事的发生,令其中一方终于忍不住,率先卸下傲气,将自己的情义彻底袒露.....
02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920年,毛泽东率先戳破窗户纸,用一首缠绵悱恻、浓烈无比的《虞美人》来表明情义。
它就像一场凶猛的暴雨,将杨开慧封存压抑在心底的浓情瀑布冲垮倾泻。
让这场彼此心知肚明的爱情较量剧场,得以圆满落幕。
彼时,五四运动后,新文化新思想终于迎来了播撒的沃土。
毛泽东、何叔衡等人欣喜若狂,他们意识到最好的时机已经到来!
如果要用一种思想,带着这个半封建半殖民的古老国度迈入近代化的话,马列主义无疑是其中最先进、最适合的一个。
那么,积极抢占文化思想宣传阵地,将此刻在这片土地上还只有“烛火之微”的共产主义,推到台前,推向更多人的面前。
让它得以感召更多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了毛泽东等人的重中之重。
而筹办长沙文化书社,就是他们为此选定的道路。
老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
毛泽东是英雄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那时的他会被办书社的“碎银几两”给难倒,实属正常。
那么,杨开慧在关键时刻“英雌救英雄”也是很容易被猜测到的事。
可这件事,却对毛泽东触动很大。因为,杨开慧拿来支持书社的钱是其父的奠仪金,其姨妈的绣花钱。
这是真正的竭尽全力!
随着长沙文化书社的顺利办起,毛泽东在革命事业上的愿许正在逐步推进实现,但本该意气风发的他,却感觉自己的心被一分两半,一半欢喜一半愁。
这时的毛泽东,开启了一段对某人“江海翻波浪”般的寤寐思服岁月,而他不同往常的异状也被身边很多人察觉。
于是,那首《虞美人》,在此时应运而生。
对于“表白事件”,后来的杨开慧在手稿中这样写道,“即使早有猜测,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
“不只一位知道他情形的朋友告诉我——他为我不明的心意非常烦闷。”
“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后,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除了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
“我想像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
“假如他被人捉去杀了,我也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命运!”
杨开慧这样说,也这样做了。
1930年11月14日,她用自己的生命,让最后这句成了半个“谶语”。
03 死生契阔
“润之,几天睡不着觉,无论如何,我简直要疯了。许多天没来信,天天等。
1982年的长沙板仓,当地政府要对杨开慧故居进行修补。
过程中,人们在离地两米的墙壁上,发现一处被泥浆封堵的细缝。这对于一座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农居来说,再正常不过。
但就在工作人员踩凳打灯准备将其抹平时,却意外发现其中“别有洞天”。
就这样,几封被蜡纸严丝合缝包裹着的信,在50多年后终于袒露人前。
而此时,距离写信人杨开慧烈士就义已经52年。
她的爱人毛泽东逝世6年,她的三个孩子,那时也只有一个还存留在世。
翻开信纸,我们能看到毛主席离家筹划秋收起义时,杨开慧藏在心中的近乎疯狂的担忧和恐惧。
以及那份刻骨铭心的爱。
“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你那里去。”
“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你,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
“我要哭了,我真的要哭了!我怎么都不能不爱你,我怎么都不能……”
“我要吻你一百遍,你的眼睛,你的嘴,你的脸颊,你的额,你的头,你是我的人,你是属于我的!”
“天哪,我总不放心你!只要你好好地,属我不属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你罢。今天是你的生日,我格外不能忘记你。晚上睡在被子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你病了,而且是积劳的缘故……没有我在旁边,你不会注意的,一定要累死才休!”
白天的杨开慧是为革命四处奔走的共产党员,是母亲和三个孩子的支柱,是一家之主。
她必须是坚强无畏的。
但到了黑夜,把孩子哄睡、将母亲安顿在床的杨开慧,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让她可以卸下所有壁垒,肆无忌惮宣泄对离人的思念和忧心。
或许,真正的爱和夜晚真正的杨开慧一样,底色都是“痛苦”的。
毕竟,对于这两人来说,爱情事小。
革命、信仰、人民和国家的未来等等,这些“大爱”才是他们愿意付出一切追逐的所在。
结语
从杨开慧的视角,回首毛杨之恋。
开始时她想,“我虽然爱他,但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
情浓时她念,“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分离后她写,“我真是非常爱他的哟!谁把我的信带给他,把他的信带给我,谁就是我的恩人。”
就义前她说,“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作为杨开慧的爱人,毛泽东对这段情的回答,四字可寄——“百身莫赎”。
即:我就是死一百次,也无法把你的生命赎回!
而作为杨开慧的同志,毛泽东应和另一位烈士伴侣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可证其心。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当章士钊建议他杨开慧是女性,应用“娇”而不是“骄”时,毛泽东这样答:
“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或许,“算人间知己吾和汝”,本就是毛杨二人对彼此最真挚的爱和认可。
部分参考资料:
《长沙晚报》:杨开慧手稿揭秘毛泽东“骄杨”恋情
《共青团中央》:这些信在墙壁中藏了52年,毛主席生前从未收到
《金台咨询》:杨开慧家书:一封未能寄出的信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77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