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朔尔茨开启了访华之旅,这是他自就任总理以来第二次访华,他也是今年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朔尔茨此时访华,释放出了哪些信号?创新合作逆势而上,中德两国经贸合作走向何种新模式?中德关系将如何引领中欧关系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欧洲国际关系室主任赵晨,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郑春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西方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詹宇波,以及苏州大学讲席教授、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在做客东方卫视、看看新闻Knews《环球交叉点》时,和主持人袁鸣展开讨论。
袁鸣:去年7月,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了首个所谓《中国战略》,把中国明确定义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的对手。我们怎么来理解?
郑春荣:欧盟在2019年把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后来欧盟各国都沿用了这种说法,也表明了欧盟其实在对华的认知上,它内部是矛盾的。我们反复和欧盟讲,我们是合作伙伴。只有坚持这个定位,我们出台的政策才能够更多去推动我们双边之间的合作。
袁鸣:三个矛盾的定位综合认知。德国的“去风险”战略中,经贸关系还依然会是中德关系的压舱石吗?
赵晨:中德之间相互依赖,以及经济贸易的相互融合度,目前已经达到了新高。我个人认为,经贸关系现在依然是中德关系的压舱石。现在德国的企业界,尤其是在华投资的企业界,他们要比政府有更大的预期和魄力,也有更大的需求。第一,从市场份额来说,就拿汽车市场来看,他们离不开中国市场,中国市场占了其全球市场份额的1/3。对于大众来说,可能要占到40%。如果丢掉了中国市场的话,你没有办法生存或产生极大的降低。第二,现在中德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高科技相互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德国的汽车厂商已经迈出了这一步。
高志凯:确实德国现在有一种错综复杂的心理,但是这个心理主要是在政治层面。德国有些政治势力过分受到了美国的影响。美国想牵着他们的鼻子走,把德国作为“反华、仇华、敌华”势力。另外,两国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地变化,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中德之间不应该搞政治化,不应该凡事都要提地缘政治。因为中国与德国不具备真正地缘政治方面的竞争关系。
詹宇波:经济学特别强调的是目标函数是什么,你最终要的是什么。我想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没有人会说我要的是一个战争、动荡、贫穷的后果。大家都希望有一个繁荣的稳定的未来。所以我想,只要有务实的思维,最终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7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