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从没想过,自己的独子会走向绝路。
父母包办下的第一段婚姻
王稼祥的第一段婚姻,是父母包办的结果。
王稼祥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兼商人的家庭,父亲长期在外经商,家境也比较富裕,他的母亲查氏瑞心地善良,常常会接济当地的穷人,还勤俭持家,为此得到了家人和乡亲们的一致爱戴。王稼祥非常孝敬母亲,和她对话时也是温言软语。
王稼祥的母亲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真正做到了望子成龙,等儿子到了上学的年纪,查氏瑞就将他送到学校里接受系统化的教育,王稼祥也确实很争气,18岁那年就以优异的成绩直接升入芜湖圣雅各中学的高中部,即便是在人才济济的地方,王稼祥也很出彩。小小年纪,王稼祥就拥有了终身追求:“革命是我的终身寄托”。
在学校里,王稼祥接触到很多进步的书籍,为他一步步走向革命的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在王稼祥的发动之下,圣雅各中学第一次爆发了罢考学潮,并成为了1925年芜湖教会学校学生反对奴化教育运动的前奏。
儿子在学校里发动罢考风潮的事情没过多久就传回了老家,家里的老人听到后只觉得心惊肉跳,王稼祥可是寄托了全家唯一希望的独生子啊,若是他因此出了什么事,他们没法向列祖列宗交代,于是,两位老人和两个女儿几番商议,最终决定早日为王稼祥娶亲,将他束缚在家庭这个框架之中。
得知王稼祥父母的打算后,王稼祥以前的英文老师查文梅先生动了心,之前他就很喜欢这个德才兼备的学生,既然他要娶妻,为何不能娶自己的女儿呢?两人家商议过后,王家人也对查瑞玉这个姑娘很满意,于是,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对于父母包办的封建婚姻,王稼祥的第一反应就是反对,他多次和父母表明自己的想法:女方比他大两岁,不但不识字,两人还素不相识,既没有感情又没有共同语言,即便未来两人结合,也只会痛苦终身。抛开这些不谈,他才19岁的年纪,正是求学上进的年纪,实在是不宜过早定亲。
为了打消父母的这些念头,王稼祥那段时间写家信尤其勤快,里面百分之九十都是谈论这件事。可惜,木已成舟,两家的亲事已经定了下来,父亲不会因为儿子的三言两语随意更改自己的决定,王稼祥自知无力回天,只能想办法拖延时间,在一封信中恳求父亲能宽限自己几天,一切都等他寒假回家再从长计议。
1925年,学校放寒假,王稼祥匆忙赶回家,想要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父母更改主意,然而,他的一切想法都被抹杀了,父亲直接一句话定性:自古以来,婚姻大事皆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王稼祥的母亲终日茶饭不思,既心疼担心自己的儿子,也没有办法违背丈夫的命令,终日以泪洗面。王稼祥的亲人们更是轮番上阵,劝说他听从父亲的命令,此时,王稼祥终于认清了现实,自己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于是只好屈从于父命,违心的结了婚。
这次的婚事让王稼祥达成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越,他深切地认识到:“自己被迫成亲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他的假期还没满,就不顾家人和妻子的挽留,头也不回的返回学校。
抵达学校后,王稼祥又给父亲写了七八封信,要求他们解除婚约,结果无一例外都受到了父亲的严厉拒绝。他想离婚不可以,家人也不肯谅解自己,他深陷苦恼之中,甚至已经产生了“独身主义”的想法。
1926年,查瑞玉产后病逝,王稼祥的不幸婚姻就这样结束了,在这段婚姻中,王稼祥和查瑞玉都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查瑞玉除了没有文化,身上没有一丁点的毛病,任谁看了都是一个贤惠的女子,可惜,她至死都没有得到丈夫的爱。而王稼祥的独子就是查瑞玉拼死生下的王命先。
王稼祥短暂的第二段异国婚姻
为了寻求进步,王稼祥选择前往苏联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经历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同一位苏联姑娘结合。
王稼祥来到莫斯科没多久,就得知妻子病逝的消息,虽然他对妻子没有产生爱情,却也为对方英年早逝而惋惜。妻子去世后,王稼祥开始奉行自己之前考虑的独身主义,在读中山大学的前两年,虽然他已经重新恢复单身,却没有产生重新组建家庭的想法。
两年时间过去了,第一段不幸婚姻带给王稼祥的心灵创伤也被时间抹去了,就在这个时候,王稼祥收到了一位苏联姑娘的爱意。
这位苏联姑娘不知道什么是封建包办婚姻,更不知道王稼祥在其中受到的打击,她所能做的不过是凭借着一腔热情向他传达自己的爱意,在她的强烈攻势之下,王稼祥的一颗冰山心也慢慢地融化了。
1928年,这对异国男女,在周围同志和朋友们的热心撮合之下,最终走在了一起,一直憧憬着恋爱自由的王稼祥没有办法拒绝对方的热恋,和她成了亲,两人一起住进了红色教授学院的宿舍里面。
然而,两人结合没多久,一直隐藏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两人在性格、爱好和习惯上完全是南辕北辙。王稼祥性格内向,做事稳妥,女方却是生性好动,做事毛毛躁躁又任性无所拘束。王稼祥在国外极为忙碌,不但要上课,还要研究课题,时间非常紧张,常常忙成陀螺,所以也没有多少时间和苏联妻子交往,而他的妻子除了上班之外,回到宿舍里面就喋喋不休说个不停,不管是见到什么事都要说一番,评论一遍。有时候苏联妻子还会要求王稼祥陪着自己出去玩,或者在家陪着她会客。可王稼祥生性不会应酬,也不愿意将时间浪费在这些上面,更加不会背后评论同事或者是别人。就这样,两人在生活方式和待人处事上面开始产生矛盾。
虽然这段婚姻是自由恋爱的结果,却因为两人之间不断爆发的矛盾和隔阂始终无法弥合,家庭纠纷时常发生,原本一心读书和学习的王稼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影响。
最后矛盾越积越多,1929年秋,王稼祥选择和女方分手,两人的婚姻只维持了短短的一年时间就分道扬镳,从这之后再没有任何的接触。
之后,王稼祥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业之中,他的马列主义知识更加的丰富,最终成为了一名坚定的职业革命家。不过,这两段失败的婚姻并没有让王稼祥放弃婚姻,相反,他的自主恋爱观更加的成熟,最后,他和朱仲丽结为夫妻,两人恩爱了一辈子,美中不足的是,两人没有生育子女,他们将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热爱的革命事业之中。
王稼祥独子自杀
王稼祥的儿子只有查瑞玉为他生下的王命先,王命先本人也很优秀,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之后,选择留校当老师。
然而,王命先没想到,自己的一生会如此的短暂。
1966年王命先受到父亲王稼祥的牵连蒙受了不白之冤,他只觉得眼前一片黑暗,身边没有人开到他,他觉得孤独且无望,不知不觉间他走出了校门,在阜城河西北支流边徘徊,思考了一瞬,他告诉自己,宁愿站着死,也不想跪着生,凝视着面前流淌的河水,为了摆脱这残酷的人间,王命先长叹一声,闭上眼睛,猛地朝着河中跳了下去。
三天过去了,王命先的妻子都没见丈夫回家,于是带着两个孩子回人民大学宿舍,等到吃完晚饭,仍旧不见丈夫的影子,他们一直等到深夜。
第二天,好心的老太太告诉他们王命先身上发生的故事,王命先的妻子只觉得一股不祥的预感袭来。
他们走了三里路,沿着河边寻找,最后还是孩子发现了父亲放在岸上的衣衫。王命先的亲人们得知这一噩耗后崩溃大哭,他们永远的失去了丈夫/儿子/父亲。
失去儿子后,王稼祥和朱仲丽无限悲痛,朱仲丽更是坦言,多少个夜晚,他们的泪水浸湿了枕被。
文章信源&参考资料:
《我们的长辈王稼祥 》:辽宁人民出版社 , 1997版;
《王稼祥夫人朱仲丽自传三部曲》: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 1995版;
《老革命家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 》:工人出版社 , 1985版;
《王稼祥 家世 情感 品格》:济南出版社 , 2001版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7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