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看三国志第二十期子午谷奇谋。
只要你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我便将兵权和汉中城池拱手献上。
杨仪匹夫听着谁敢杀我,谁敢杀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谁敢杀我!
我敢杀你。
提起魏延,最为人所熟知的两个名场面,莫过于脑后有反骨,还有谁敢杀我。
罗老先生成功的把魏延塑造成了一个反复无常、骄傲自负的莽夫形象,这当然是虚构的。魏延在三国之中首次登场,便是跟随刘备入蜀,根本就没有在长沙县城投降。诸葛亮死后也仅仅是不想退兵,代替诸葛亮北伐。
反观杨仪,却因为蒋琬代替诸葛亮,而并非自己,竟然后悔没有举兵投降曹魏。谁的脑后与反骨可见一斑。
至于谁敢杀我四个字,更是无稽之谈。
在说子午谷奇谋之前,我们首先简单的了解一下他的提出者 魏延。
在刘备举全国之力拿下汉中这一战略要地后,应当留下重将镇守。刘备并未选择众望所归的张飞,而是破格提拔了时任牙门将军的魏延镇守汉中,众将大感意外。刘备为了让众人明白自己这么做的原因,便大会群臣在宴会上问魏延。
如今,我把镇守汉中的重任交给你,你打算怎么办?魏延的回答十分豪气,若曹操举全国之力而来,我将替大王阻挡。如果仅仅是一名敌将,我将率领十万之众,我将为大王消灭他们。此言一出,群臣皆壮其言。
至少从这番言论中,能够听出,魏延有担任汉中太守的信心。而接下来,魏延将会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以及刘备的识人之明。
刘备既然任命魏延镇守汉中,先来看魏延的本职工作做得怎么样。根据蜀书十四记载,魏延在边境各营里充实兵力。如果敌军来攻,将会被阻挡在外,难以进入汉中腹地。等到后来的兴势之战,王平之所以能够凭借不足三万人抵挡曹爽十余万大军,很重要的原因正是沿用了魏延的策略。
而等到姜维撤掉了边境各营垒,退守汉乐二城就被钟会夺取了汉中。虽然其中有多种因素,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姜维改变了魏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正是汉中丢失的重要原因。而跟随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同样是屡见奇功,诸葛亮对魏延也十分器重。
227年亲自入驻汉中后,便以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尤其是赵云,229年病逝后,魏延已经是蜀汉军中唯一能够独当一面的名将。
曾经在230年与吴懿深入敌境。在南安郡的阳溪与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率领的魏军发生遭遇战,最终以魏延大破郭淮告终。魏延凭借此战获胜晋封为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可见此战含金量十足。
从上就能看出,魏延不但能攻,而且能守,堪称良将之才。那么他子午谷奇谋到底是否可行?诸葛亮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首先,根据陈寿所说,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都想自领一万兵马,与诸葛亮兵分两路,在潼关会师,如韩信故事。而诸葛亮不准。而裴松之注《魏略》的说法则是详细许多。魏延率领五千战兵五千辅兵,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相比于《三国志》,《魏略》在兵力上的说法相符合,而且描述详细。因此魏延的策略也就被称为子午谷奇谋。那么,诸葛亮为何不肯用魏延之谋呢?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走子午谷失败的战例,或许您就明白了。
230年。曹真从子午谷伐蜀恰好遭逢雨季将栈道冲刷断绝,魏明帝诏命曹真还军
354年,桓温北伐命司马勋从子午道出兵,结果被前秦丞相苻雄击败。
明末闯王一代目高迎祥也曾走子午谷,同样因为天降大雨,人困马乏,不过最后却在黑水峪被擒。
由此看来,高迎祥有可能是从子午谷转到傥骆道,然后被孙传庭伏击
从上便能看出诸葛亮为何不许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单单是曹真走子午谷失败一事,便足以让诸葛亮心生忌惮。那么历史上就真的没有一例走子午谷而成功的战例吗?
还记得前面提过的魏延“如韩信故事吗”?如果韩信北伐走的就是子午谷,那么魏延要坚持子午谷奇谋,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了呢?为什么说汉军还定三秦可能走过子午谷?在《史记高祖本纪》对于刘邦还定三秦的记载为: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
从这里看,汉军走的应该不是子午谷,因为走子午谷的话,章邯不可能在陈仓迎击汉军。但是在收藏于今汉中博物馆,建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也就是148年的石碑《汉司隶校尉健为杨军颂》,记载:
高祖受命 兴于汉中 道由子午 出散入秦。
这个道游二字非常模糊,到底是指刘邦入汉中还是出汉中并不清楚。但是如果与从故道环四字相联系,那么汉军还定三秦,极有可能分兵走过子午谷。而在史记灌婴列传中记载,记载灌婴从刘邦还定三秦,进攻栎阳,迫降司马欣。
从行军路线上看,灌婴走子午谷奇袭栎阳的距离最近。在韩信的计划中承担了重要角色。由此看来,魏延如韩信故事也就不难理解了。魏延想要复制的正是灌婴的行军路线。
在魏延的计划中,魏军长安方面的主帅为夏侯惇之子夏侯楙,而夏侯楙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便被魏明帝调回朝廷。子午谷奇谋正是针对第一次北伐的形势而提出。如果将第一次北伐与韩信还定三秦相比较,就会发现有许多相同之处。首先是兵力。韩信还定三秦时,项羽的主力军正在齐地平叛,无暇顾及关中。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为楚汉在刘备去世后,已经多年没对曹魏采取军事行动,魏军毫无防备,驻军不多。而诸葛亮则是集结了将近十万大军。
其次为人心。章邯投降项羽,导致二十万秦兵被坑杀,秦人父老都有怨恨,而刘邦则是凭借约法三章赢得关中人心。而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南安三郡同样背叛曹魏,响应诸葛亮,而且相比于刘邦,诸葛亮北伐还有一个有利因素。
章邯虽然败于项羽,但好歹也是秦末名将,而夏侯楙是毫无军旅,喜欢经营家产。所以魏明帝听说诸葛亮北伐第一件事,就是把夏侯楙撤掉,换成曹真。不过诸葛亮相比韩信也有一个不利之处,那就是武都大地震导致的剧烈地形改变,汉水断流,魏军兵少,而且主帅无谋,这才是魏延以身犯险的理由。如果天气条件允许,一旦走出子午谷,那么就可以向东迅速抢占潼关、武关等天险,将增援而来的魏军阻挡在潼关以东。占据潼关后,只要等到诸葛亮大批援军抵达关中,就可以实现关门打狗,逐步蚕食关中重镇。而刘邦把章邯围困在废丘后,同样也是分派诸将平定各地。三国志记载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北伐,都曾提出分兵,在第一次北伐情势大好的情况下,诸葛亮因为谨慎而没有采取子午谷奇谋,最终蜀军败退。魏延之后,多次提出子午谷奇谋,恐怕正是出于对首次北伐的遗憾。想要证明这一计划的可行性,然而之后的多次北伐,曹魏在关西布置重兵,子午谷奇谋已经失去了施展的基础,所以诸葛亮才会多次制而不许。其实诸葛亮恐怕也深感遗憾,如果他能够以最后一次北伐寻求与魏军主力决战的心态来应对首次北伐,那么极有可能同意魏延的计划。然而,这又是相互矛盾的。首次北伐时形势大好,所以谨慎的诸葛亮不愿意犯限,等到诸葛亮自觉寿命无多,想要和魏军决战时,子午谷奇谋已经难以施展,魏延的计划自然也就只能够胎死腹中。所以陈寿的记载是很严谨的。在首次北伐后形势有变,魏延的计划目标可能就已经并非是子午谷了。任何战术都要因时制宜,当然也包括子午谷奇谋。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73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