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之城》剧本策划夏心愉: 吴显龙式地产大佬为何难逃倒台宿命

愉见有人2024-04-17 23:31:53  139

过河卒子,回头无岸。

今天这个话题从剧聊开去了,我想透过虚拟角色吴显龙的人生,去折射真实的地产大佬沉浮录。吴显龙长滩项目20亿成功融资后,其实已经盘活了资金链,有观众可能会觉得,老吴你赶紧收手吧,这样对你也好对赵辉也好,大家似乎都能善终。但是,如电视剧走向,吴显龙没法见好就收。

现实似乎也是如此,这一两年倒了多少地产大佬。那为什么,他们当年也没有见好就收呢?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四个原因。不完善处,欢迎你们留言补充。

原因一

错综的资金链条

早已理不清也退不出

各位看地产商,可不能像田晓慧看小吴总,只见金玉其外。“愉见财经”想说的是,在看明白真实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前,不要为那些“资产”鼓掌,即便这些资产可以把某些人捧上某些富豪榜单;在看明白杠杆撬起的风险前,不要为眼前收益喝彩。

本号也曾在《嗜血的金融与不归的大佬》里说,当我们外面看看以为那种集团化经营资产很厚,但其实剥开来看,里面全是短长资金腾挪:一堆资产拉久期,一堆债务在生息。

以上这两句话,用来观察今天的主题,依然适恰。到这里可以得出比较浅的一个结论是,当这些大佬们高举杠杆之力扩张到了这一步,就已经不存在我们素人所想象的某条简单退路:我从明天开始洗手不干,找人替掉我的位子,我抱着一堆资产退休?

退不回来的,因为资产和债务是在持续腾挪之中、持续滚动之中的,他们甚至是剥离不开的。

就像到了最后,大家看到的某大的终局那样——哦,原来以为是资产的“股”,现在看看怎么都是“债”啊;原来以为债是可以讨回的,现在发现债的背后是连环债啊,最后绕了一大圈都看不明白谁来还。

原因二

错综的高层利益捆绑

牌桌上没有人能擅自半途起身

在原因一之中,我们还只是从一个大佬,和他背后的一个集团——如此单一视角来看资产负债谜团的。但其实让大佬无法全身而退的,还远不止于此。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一个圈层的谜团中,在资本与商业的谜团中,在政商旋转门的谜团中,利益还是深度捆绑的。

换言之,你一家的命运,已经深度捆绑了很多家的命运。

其实呵,有多少人在外围一路踮着脚舔着脸,就为了够得上这一个核心牌桌,哪怕是为桌上的人端个茶倒个水,似乎也是光环加身与有荣焉,感觉上了行业顶尖牌桌,别人吃肉自己好歹也是有汤喝的人了。

可是呵,要知道,当某天真的坐上了这个牌桌,那就不是轻易下得来的事情了,那就是一伙人的利益关联,身家前路、乃至个人及家庭安危的紧密捆绑。到了这一步,哪是你一个人想起身不玩,就能半途开溜的?

过河卒子,虽然能潇洒地横着走,但是回头无岸,身不由己。

还是举某大的例子,我们看某大人寿和某融人寿之间的那些“协同”,就可见一斑:

- 某大人寿通过购买某商办资产,向某融下面的某天金融投了19亿,而某融人寿通过一只私募,又向某大地产投了15亿;

- 某大人寿通过A信托通道资管计划,投向某融下面的某天城投项目十几个亿,某融人寿又通过某信托通道,投向某大一中西部省会城市项目数亿元。

对,如此这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原因三

周期的覆灭

大象难以转身的笨重

我们不妨来倒问,一个人,到底要如何获得巨大的成功,乃至缔造出一个商业帝国?这背后必然离不开以下要素:

1,上文已经说到的,到一定阶段后必然的关系深度捆绑。如果只靠一己之力能力出众单打独斗,那当条小鱼没问题,但再想扩张的话,要么资源撬不动了发展不动了,要么替人做嫁衣,要么就被大鱼吞掉,小富即安game over。

2,在上行周期敢于拉满杠杆,急速做大,撑死胆大的。

3,喷薄的欲望。

说到这里,我又要说“愉见财经”的那句老话:君因此兴、必因此亡。因为所有能托举人以不正常的速度生长的工具,往往都是“双刃剑”。而当人在一条不正常的捷径里走久了,亦即在错误的道路上反复拿正反馈,其实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他会开始丧失,走沧桑正道正常发展的耐心与能力。

说回类似吴显龙执掌的民营地产之路。在分析原因三的这一部分,我主要想说的,是那上行周期满目繁华下,掷下的那一把大杠杆,到了下行周期,就转而变成了诱火焚身的导火索。

君不见这一轮的病来如山倒,都是从杠杆最高的地方开始坍塌的嘛。

但说到杠杆故事,其实“愉见财经”也想替他们说一句公道话,在一个野蛮生长的年代,地产大佬们面对的环境,有很多呈现出劣币驱逐良币的方面,而这些的背后,又和掌控着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长期的“同向性”操作,脱不开干系:一放皆放,一收皆收,收的时候就搞名单制,名单外一刀切。

共振反而酝酿风险。

比如其一,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的授信政策,首当其冲的就是“名单制管理”。你是不是前100强、前50强,就决定了你是不是金融机构的座上宾;就决定了你能拿到多少钱、以及对资金相对的议价能力;也决定了一旦收水,一旦一份风险预警从总行下发,哪些企业还能拿到信贷。

而“前XX强”从何而来?从规模而来,从杠杆而来啊。那房企屁股决定脑袋,自然就是敢敢加杠杆、敢敢拿地、敢敢冲规模、才能更获得金融机构支持、才能更加杠杆……如此循环往复,就成了一个负向机制,似乎曾经,加了杠杆扩了规模反而安全。

比如其二,相对大央企国企,民营房企的资金成本天然就更高。资金成本往往决定了扩张模式。就好比,我预期以后整个地产行业势必会变得低利润率,那就是低资金成本的玩家占绝对主流,资金成本一高就玩不了啊,所以大量中小房企会被挤出这个市场,很正常的。

那以前呢?应对资金成本偏高的惯用招数,就是高周转,高翻台率,以及资金利用过程的一环套一环,前后腾挪:从拿地开始就先靠结构化融资,信托通道拉起来,有限合伙搞起来;撑到造楼了,一头靠“四证”齐全后定然可以获得的开发贷,另一头,从建筑总包到材料供应,全部靠垫资,最后如果物业是用于销售的,还能靠给销售公司的统包统销之类优待,再获得一笔销售预付款;再后面的故事,就是现在被讨论得很多的,房产预售,资金先入账,等等。

好了,说到这里为止的逻辑呢,仍然是非常浅层显见的,基本属于行业通用套路了,我十几年前就在写这类套路的稿子了,已经老生常谈了。而地产高级玩家玩的,也早已远不止于此了。

我们先讲大概念。拉满杠杆在上行周期里当然能做大得更快,但是,它的底层,必须有两样东西持续支撑:

一是资产价格只能上不能下;

二是货币周期只能宽不能紧。

这两样东西如果动了,那么高杠杆模式就无以为继。其实上一次,在2013-2014年左右,这两块板是被抽掉过的,那也是一个小地产老板成批灭绝的阶段。但是所幸,那一次阵痛很短,2015年的“涨价去库存”、2016年的“杠杆转移给居民部门”风向一来,一切又好转了,资产价格又噌噌往上了,融资通道又打开了。于是一批规模较大的地产商,非但挺了过来,之后还尝到了甜头。

承接上文里我说的那句话,在错误的路径上拿正反馈,是可怕的。这让他们更相信拱大规模才能活下来,才更能政策博弈;更可怕的是,还让他们,在有了忧患意识之后,都纷纷盯上了一件事情:去参控金融牌照,其中尤以银行牌照和保险牌照为佳。

为什么要参控金融牌照,尤其是银行或保险?用当时某大佬在接受“愉见财经”采访时亲口说的原话——这是可控的、长端低息的资金来源。

回到上文中某大人寿和某融人寿之间的那些协同,这些资金,难道不都是从参控的金融牌照里,绕监管后,实际就是某种程度的自融了吗?

所以有时候我听很多外人议论大佬,说他们没远见,参不透周期的变化。我想说你们小看了大佬。人家其实在好几年前就算到了今天的风向,所以一边唱高调,一边布局长端资金来源,一边悄然给自己最亲近的人尽可能谋好退路。

最后留下自己,已然是早已切断了退路的,过河卒子。

原因四

欲望的刚性

英雄身退的落寞是否堪比美人迟暮?

承接上文,我在自问自答“一个人要如何获得巨大的成功”时的要素三:喷薄的欲望。

其实我在过往的很多文章里表达过一个意思,如果只从单个人、单个家庭纯粹的生活质量来看,对很多人来说,比较基本的财务自由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儿,到了这一刻对上述利益链条其实还浸淫不深,也基本还是可以收手的,中富即安,反而是生活质量抛物线的最高点。江湖止、人生始,约上好友高球打打,泡壶茶悠游物外,还有时间参与儿女的成长……这些,其实反而是转身再回江湖厮杀的那个选项里,需要放弃的。

那是什么,让人放弃了个人生活质量登顶的惬意,要去拼更大的江山呢?不排除这中间有一批人,动力源来自某些公共利益、社群利益,上至为行业寻路,商业报国、科研报国,下至为了公司这几百上千号兄弟,再谋一条更长远的发展道路。

但是,余下的那些人,恐怕,更多的,就是一把欲望。他们要的早不再是钱这个俗物,他们要更大的“成功”,更大的城池,更大的威望或影响力,每上一个圈层,都要出这个圈层的头地。

我总觉得欲望这个东西,是刚性的,一旦尝到过大成功的甜头、和因此带来的那种众星捧月一呼百应的威望,要从中“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对那些野心和事业心勃发的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讲两个我身边相对熟悉的大佬的案例。

其一。十几年披星戴月,终于到了深交所敲锣的那一天,大佬说身体快累垮,反正公司成了,对得起股东对得起团队了,自己也想退幕后歇一歇了。但话音才落没几天,马上上市的消息一传开,拉他去起投资板块的机会来了,拉他借分公司扩张名义到招商热情的地市搞块地的机会来了,拉他再做一家同系统内公司的大资本也来了,甚至连撮合儿女亲家大资源的路子都来了。

好一番花团锦簇。于是没过多久,大佬就把自己说过的“功成身退”计划抛在脑后了,转而又去热热腾腾忙乎下一件事儿了,还跟我说,这个上市公司才几十亿,太小了,以他的能力和已经走过一遭IPO的资源积累,未来至少要搞个千亿级的。人间终非修仙地,谁能在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机会面前,一句句抬捧之间,一个个更大的愿景面前,说走就走了呢?

其二。另一个非银金融机构高管,倒是退出江湖了一两年,只不过原因并非主动,而是受制于一场败北的宫斗,又逢他原来深耕的那个某非银板块机会收缩,说是心有静气闲云野鹤,其实只不过是没有太中意的下家。

在那一年多里,他比过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乐意召见我们这种后辈,我们甚至还有了能登门拜访的机会,只不过每次都要贡献巨量崇拜情绪价值,听他把过往种种辉煌一一道来,经验一一教导,免不了还有不少重复信息。对这样的大佬,我颇觉有点杀手锏的一句哄,便是“哎呀您的格局您的经验足以写好几本书,哪天您打算写了我来代笔”,这句话总是很受用。

一个事业心勃发的男人需要的人生路径是什么呢?立身、立业、建功、留名、指点江山、改变行业。

有次在拜访完大佬回家的路上,我和一个同伴感慨:“英雄身退的落寞堪比美人迟暮”,不到一定境界,耐不住此等“奈何花落去”。果不其然,终于一段时间之后,一个颇有名气的集团金融板块老总的位子腾了出来找上了这位大佬,他披挂再上阵。

说这两个例子,无褒无贬无任何价值判断,毕竟“雄心”和“野心”、“愿望”和“欲望”仅一字之差,真正有没有发心,只有他自己最明白,而我们这些吃瓜外人,无非是从一个终局,来倒推,来做事后诸葛亮的评价。成王败寇。

只是回到原点,扣回主题,他们只有在很早很早以前、还不是后来那么大的大佬的时候,的确有过止步江湖的时机和空间。只不过,放到以上两个例子里来设身处地,谁又真的放得下?

那一句“悔创XX”,也是风云际会之后的感悟了。在披挂上阵的当年,还不是到处垒资源碰机会,渴求起个大江山?

也许,是该见好就收还是该不断扩张,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真正有价值的:

一是发心,为何而战?

二是择途,沧桑正道。

三是节奏,攻守有节。

四是托底,厚德载物

只是这一切,我在这里纸上谈兵总是轻易,真到了每一步决策的关键期,利益掺杂的节骨眼,又谈何容易。

六道轮回在此生,最后结出的果子该是“五福”,切莫为了其中的富贵一福,就枉然耗尽了余下福报;颠倒妄想江湖路,笑一时并不难求,最后的功过评价是善终,笑到最后才是有本事。

富贵与平安、与内心的康宁、与结局的善终,为何在很多人的故事里总是难两全?或许在“发心端正,走沧桑正道,靠厚德载物”的路途上,它们其实并不矛盾。

而每次说到发心,我总觉得以下这两句诗,能抵千言万语。一月若照得千江明,那才是众心所向,才是得道者多助。就此求了一幅字,贴在文末,祝福有缘读到此文的朋友,月洒千江,云阔风平,五福俱全。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7184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