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和事件,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们所承载的故事和精神,却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国营124厂,这个曾经在三线建设中熠熠生辉的军工企业,便是其中之一。它见证了我国国防事业的辉煌历程,也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与梦想。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边境安全威胁。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中央决定进行三线建设,将一批重要的工业企业和科研机构转移到战略后方。西南、西北、豫西、湘西、鄂西等十三个省市和地区成为了这场战略转移的重要阵地。
在这个大背景下,国营124厂应运而生。124厂1960年开始动工建设,1966年投入使用,它位于河南灵宝翻里、浊玉到小河滩这一带深山里,代号“国营124厂”,邮箱地址“河南灵宝2号信箱”,对外厂名-国营新卫机械厂。这座军工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航空武器悬挂发射系统装置、地面保障训练系统等设备,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提供重要支撑。
新为了确保工厂的安全和隐蔽性,选址和建设过程都极为严格。新卫厂最终分散在远离城市的深山里,分为三个分厂,分别位于翻里、浊玉和小河滩。这种分散的布局不仅有利于保密和防空,也便于在战时进行生产和转移。
工程师、技工和职工大部分来自于北京、上海、武汉、成都、重庆、广州等各大城市的航空部门和厂家的核心人才。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技术,为新卫厂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工厂也在各大院校招收了一批大学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生产方面,新卫厂的成绩斐然。第一台航空运弹车、第一台手摇绞弹机等航空配套产品都出自于这座深山里的军工企业。这些产品的诞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军的作战能力。在顶峰时期,新卫厂在职人数超过5000人,成为国家大型二类企业和地市级单位。
虽然地处偏远山区,但工厂内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幼儿园、小学、中学、职工学校、医院、电影院、招待所、车队等一应俱全,工人们只要干好自己的工作,生活问题都由工厂来解决。这种“小而全”的生活模式,让工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组织的关怀。
自从这条沟有了国营工厂,一下子增加了上千人,人们的吃喝拉撒自然而然地带动了周围农村的经济。村民可以就近将自己产的各种农副产品拿到厂家属区换取零用钱,这为他们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厂里还设有菜部,当地政府也专门设有粮油站、百货商店,为职工和周边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那个年代,新卫厂为职工提供了丰厚的福利。厂里有自己的车队和福利科,职工的吃穿用都是从大城市直接拉来的,由于是福利性质的,价格也都很便宜。每当逢年过节,厂里还会专门派车从外面大城市拉回一些高级食材售卖给职工,让大家过上相对安逸的生活。
70年代,只有国营工厂才有所谓丰厚的福利,这让作为军工人的职工们倍感自豪。他们不仅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承担着对国家安全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对于那些有幸进入新卫厂工作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就业通道。经过严格的程序拿到招工指标进厂,他们成为了光荣的工人阶级,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了贡献。在那个时代,成为一个有组织有单位的人,就意味着从此富足稳定,未来生活就有了美好的预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形势的缓和,新卫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80年代后期,建国重心由军事斗争转向经济建设,隐藏在偏远地区的三线厂开始逐步向市区转移。1988年,国家相关部门下发文件,指示在省会组建郑州航空机械设备制造总厂,新卫厂也开始了漫长的搬迁之路。
搬迁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新卫厂的职工们需要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然而,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转变。1996年、1998年、2002年,历时16年的搬迁工程完美画上句号,新卫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郑州这片热土上。
如今,国营124厂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长眠于深山之中。那座曾经繁华热闹的军工城已经消失在大山深处,只留下一栋栋高大的楼房和断壁残垣的平房矗立在那里,诉说着当年的辉煌。虽然岁月已经抹去了它的容颜,但那份坚韧和执着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68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