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那就是雍正帝即位以后,其腰间常年挂着一串钥匙。
经过杨角风我的仔细观察,发现这串钥匙一共是两把,一长一短,就在其左腰处挂着。这倒跟雍正帝的另一习惯,也就是右手执念珠所遥相辉映,形成互补。
雍正帝只要放下念珠,那就意味着有人就要倒霉了,轻则受罚,重则丢命。同样,只要雍正帝拿起了钥匙,也预示着有大事要发生,至于是喜是忧,那就不好说了。
一串念珠,一串钥匙,几乎伴随了雍正帝即位后的日日夜夜,也目睹了他短暂的执政生涯,直到灭亡……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系列文章:看懂雍正帝腰间挂着的钥匙,才明白他为啥会暴毙而亡?
一、
雍正帝即位之后,办公的地方也从之前康熙帝常住的乾清宫,转移到了养心殿,吃、住、办公三不误。
之所以不在乾清宫居住,用他自己的话讲便是一到那里,就想到自己的皇阿玛,心里就万分痛苦。一方面出于对皇阿玛的敬重,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其的哀思,所以就不去那办公了。
当然,他选择养心殿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仁孝”二字就能概括的。而是跟雍正帝多疑,又敏感的性格,以及他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
一方面,康熙帝将皇位传给雍正帝时,整个大清面临诸多危机,不仅外敌环绕,内部也问题颇多。为了节省开支,充实国库,他自然得带头示范,起到模范作用。而养心殿相对于乾清宫来讲,地方小,布局简陋,符合雍正帝一向节俭的性格。
另一方面,在紧凑的养心殿办公,相对于宽大的乾清宫来讲,更让人有安全感。毕竟乾清宫有九个房间可供皇上休息,当年嘉靖帝怕人行刺,更是在每个房间安了三张床,等于是每天可以选择二十七张不同的床休息,换谁也没安全感啊。
况且,乾清宫暖阁跟大臣们前来议事的大厅就隔着一堵墙,大臣们蹲在墙角处就能把里面的声音全听到了,毫无私密性可言。
所以,前殿办公,后殿休息的养心殿,更受雍正帝喜爱,而在他之后的大清皇帝们,或是表示尊重,或是深有同感,也都住在了养心殿。
二、
在养心殿,雍正帝每晚批阅奏折,本就十分拥挤的地方,却赫然放着一个偌大的柜子。左右开门,中间固定,一把铜锁挂在中间,牢牢锁死。
大家若是仔细看剧的话,这个柜子也曾多次出现,比如雍正帝即位不久,要开科取士的时候,就是掏出腰间的钥匙,打开这个柜子,拿出了自己亲自密封的考题。
但是,当时这个柜子是放在乾清宫的,就在龙椅旁边,这边接见了张廷璐和李绂,那边就掏出了钥匙,后来才搬到了养心殿。
这个柜子搬到养心殿后,年羹尧被任命为大将军,老九胤禟不满,连同十名御前侍卫都被雍正帝派往了西北前线。在得知年羹尧生活奢侈,以及制服了老九胤禟连同十名侍卫后,他就急匆匆赶回养心殿打算开柜子拿密折的钥匙,并说了一句:
“李德全,把户部和兵部的折子都送到养心殿来。”
再后来,因为推行新政的事,清流一派联合上书弹劾田文镜,被雍正帝一怒之下给撕了。这边李德全和乔引娣还在苦劝,甚至搬出祖制,就算是皇上也不能撕折子后。雍正帝就又掏出自己腰间的钥匙,打开了身边的这台大柜子,从中掏出了珍藏多年的一份弹劾年羹尧的奏折。随后便趴在地上,跟清流们上的那份奏折比对,赫然发现,签名竟然惊人的一致。
当然,全剧中,雍正帝开柜子的场景不止这三处,但无一例外的是,柜子钥匙就挂在其腰间。
三、
由此看来,雍正帝腰间的钥匙,就是专门用来开身边这个大柜子的,可是,为什么他腰里要挂着两把钥匙呢?
刚才也提到了,雍正帝腰间挂着的钥匙一共有两把,一长一短。剧中几次他开柜子的场景,都能明显看到,他使用的是那把长钥匙。那么,他那把短钥匙,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要想解释这个问题,咱们就得好好分析一下,雍正帝究竟是怎么没的?
按照剧中的描述,雍正帝送走乔引娣后,打算去养心殿批阅奏折。结果半路上李德全递过来一封信,并告诉他,老八胤禩死了,临终前送他一封信。
结果这封信要了雍正帝的命,他看完信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即使连吃几颗仙丹也无济于事,最终一口气没喘过来,吐血身亡。那么,他的死亡,跟他腰间挂着的钥匙有没有关系呢?
有!
康熙帝在临终前,曾经递给老四胤禛一串念珠,让他戴上,并嘱咐他:
“戴上这串念珠,朕不放心的,是你常常过于急躁,待人有欠宽和,善待你的兄弟,善待你的臣民,不是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
除此之外,康熙帝还送给他四个大字——戒急用忍!
可以说,雍正帝即位之后,一开始还是相当听先皇的话,没事就把念珠挂手上。不管是朝堂之上,老十胤誐一个劲的放屁气他,还是灵堂之上,老十四胤禵直接顶他。他都是一边攥紧念珠,一边心里默念——戒急用忍。
四、
那么,康熙帝为什么临终前,要送给老四胤禛这四个大字呢?
这跟老四胤禛的性格养成有很大关系,他出生之后,因为生母乌雅氏的地位卑微,所以连抚养他的资格都没有。所以,老四胤禛从小就没怎么享受过真正的母爱,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长大。
就算这样,也是好景不长,没几年孝懿仁皇后就去世了。这也导致老四胤禛,从小就尝试了孤独的滋味,从而养成了孤僻和多疑的性格。
而且,之前的老四胤禛并不受康熙帝喜爱,要知道在康熙三十七年,御驾亲征噶尔丹大胜后。康熙帝曾经有一次封爵,当时老大胤禔和老三胤祉均封为了郡王,老二胤礽本就是太子,而老四胤禛却只封了个贝勒。
当时也有大臣上书质疑,觉得老四胤禛也该封郡王,但康熙帝给的回复是:
“朕于阿哥等留心视之已久,四阿哥为人轻率……”
甚至太子胤礽被废又复立之后,康熙帝对老四胤禛的态度都没明显好转,提到他还是用了四个字:
“喜怒不定!”
在《雍正王朝》这部剧中,也能看出点端倪,比如老四胤禛的人缘明显就差,被人称“冷面王”。而且其性格确实是喜怒不定,剧中也有多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比如秦顺儿给他梳头,一个不小心就是个大嘴巴子。比如老十三胤祥跟他下棋,下着下着突然就摔了棋子,还说人家看不起他。
五、
事实上,剧中的老四胤禛一开始确实表现的太急了,急功近利,就容易出问题!
像开篇黄河决堤,虽然事出紧急,但是他越过皇上,越过太子胤礽,越过掌管户部的老八胤禩,直接去查人家国库的账,本身就是冒险行为。等于是当着皇上的面,告了皇上、告了太子胤礽,也告了老八胤禩一状,一下子就把自己搞到了他人的对立面。
等到后面追缴户部欠款的时候,他又过于着急,想立竿见影。结果逼死了魏东亭,逼的老十胤誐去卖家当,逼的老臣们全跑畅春园哭诉……
最终把满朝文武大臣全得罪了一个遍,还没在康熙帝面前落个好:
“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这一次呢?该查的,该追的都查了吗?有些可以缓一缓,你却不能量情度事,弄的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有去办!”
本以为他会吸取教训,可是转过头来又着急八荒的要去追查刑部冤案,若不是邬思道以离府出走威胁,他还真不一定会放弃这次露脸的机会。直到热河狩猎,康熙帝赏了弘历一个金如意后,老四胤禛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才变得缓和下来。
所以,九子夺嫡后期,老四胤禛刻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与世无争的洒脱,还自称“天下第一闲人”!
这也跟邬思道给他定下的夺嫡策略,天天念佛,展示孝心,悠然自得: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
等到皇位到手之后,虽然前期的雍正帝也能听从康熙帝的意见,戒急用忍,但时间久了之后,他那颗急躁的心,又起了波澜。
比如还是追缴府库欠款,诺敏刚提交了建议,做了个保证,八字还没一撇呢,雍正帝就急着给他送“天下第一巡抚”的牌匾,结果吃了个大瘪。
比如对年羹尧,前期多热情,后期就有多绝情。像“卸甲风波”,雍正帝的脸当时就拉下来了,回去就要折磨年秋月,非要当时出这口气。包括催年羹尧推行新政,西北刚刚平乱,根本就不具备推行新政的条件。见年羹尧不愿意推,雍正帝又急着派孙嘉诚去,结果就落得个两败俱伤的境地。
还有对待清流们,明知道他们好面子,爱较真,属于得理不饶人的那种。可雍正帝但凡控制一下情绪,也不至于撕掉清流们联名上的折子,若是没有撕掉折子,也不会激怒这群人:
“这份折子是撕碎后又重新粘好的,从这份折子就能看出来,我们这些科甲出身的人,竟抵不上田文镜一个酷吏!”
要知道,连老十三胤祥都在劝他忍一忍,不要跟读书人较劲:
“皇上,我不管您现在听得进去,还是听不进去,但是在这件事上,您还得忍下来啊!”
可惜,雍正帝就是不能忍,最终百官跪倒一片,连三王爷胤祉和宝亲王弘历都来求他,也只是放过了李绂一个人而已。
七、
还有后来,雍正帝为推行新政,刚刚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遍了,就不能缓一缓,非要急着向最后的旗人下手吗?
类似的例子就太多了,急着跟老十四胤禵争个对错,把老娘给活活气死了;又急着去处理太后乌雅氏的葬礼,且将怒火牵连到年羹尧头上,因此冷落了年秋月,间接造成了其死亡;随后,气急败坏的雍正帝,又把怒火转移到老十四胤禵头上,还把人家的未婚妻“掳走”了……
剩下的就不一一举例了,甚至到了后来,他又急切白咧的非要弄死弘时。其实老爹康熙帝早就给他做过表率,把弘时跟他大爷,二大爷一样圈禁起来不就完活儿啦,为啥非得杀掉呢?
是啊,雍正帝都当上皇上了,为啥做事还是这么着急呢?
很简单,他等不及了!
当年康熙帝将大清交到他手上时,已经是满面疮痍,吏治腐败,国库空虚,百业凋零:
“朕把这千斤重担交付于你,朕相信你一定能够刷新吏治,匡补朕的过失。”
所以,雍正帝继承皇位之后,一直奔着这个目的去的,每天工作到很晚,甚至动不动就是一个通宵。
而且很多事都要亲自过问,连一些低级官员的任命,他都要一个个亲自过问,连上书房大臣张廷玉都有点看不下去了:
“皇上,臣以为勤政固然重要,但十八行省,天下之大……如果您一个一个的接见,考试,实在繁累。”
可惜,皇上根本不鸟他这茬……
八、
后来,因为西北战事,雍正帝嫌弃其他部门工作效率低,决定亲自指挥,为此还成立了军机处,就设立在养心殿旁边,出门左转就到了。
所以,很多时候,雍正帝连夜批阅奏折,军机处的值班大臣们还得守着他,随时听候指挥。即使他的身体早就吃不消了,还动不动一忙就是一个通宵,在剧中也有多处细节表明。
比如,八王议政前夕,雍正帝因为被罢官的李绂不肯跟刘墨林喝酒,而亲自陪酒,一不小心喝多了,从而病倒了。而身体刚刚好转,就又马不停蹄的推行旗务整顿事宜,当晚张廷玉和马齐又陪了一个通宵。
天都快亮了,雍正帝才醒过神来,嘱咐这两位大臣去休息一下:
“折腾了一宿,你们也累了,我看,就到军机处去歇歇吧!”
而自己呢,擦了一把脸,又继续批阅奏折,还让乔引娣给弄点饭吃。乔引娣还挺惊喜,没想到皇上竟然饿了,于是特意给他做了一碗面片儿。没想到,雍正帝还挺爱吃,还说自己这次生病生的值。
结果乔引娣说了一句:
“皇上,您可不能病,咱们大清国不能够没有您!”
不仅剧中,历史上的雍正帝也是大清朝最勤奋的皇帝,虽然他只在位十三年,但他留下的朱批文字却有一千万多字,这是什么概念?
像我杨角风算是个勤快的网络写手了,经营这个号也有七年了,也没写到雍正帝朱批字数的一半。
九、
雍正帝这么拼命干下去,自然身体吃不消,连他的死对头老八胤禩都对弘时讲过:
“你以为你皇阿玛还有多长的日子吗,他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他一个人每天干的是五个人的活,甚至是十个人的……”
那么,就回到我们的题目了,大清又不是雍正帝一个人的,他不是还有张廷玉,马齐,隆科多等尚书房和军机处大臣嘛。很多奏折根本不用雍正帝一一批复,完全可以交给这些大臣们,以前的皇上都是这样干的,他为啥不行?
是啊,这就是他腰间挂一串钥匙的原因所在啊,毕竟剧中也没见过康熙帝还得自己动手开柜子的。
刚才我们也提到了,雍正帝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其多疑的性格,就算当上了皇上,也是不信任下面的官员。为此,他把希望寄托到官僚机构中的一些亲信身上,授予他们密折奏事的权力,并派往各地。
为了防止泄密,这些密折必须由亲信亲自书写,并装在特制的匣子里,直接绕过六部到达雍正帝手中。而这个特制的匣子有两把钥匙,一把在亲信手中,另一把则在雍正帝手中。没错,这些开匣子的钥匙,就放在养心殿的柜子里,而柜子的钥匙则别在雍正帝腰间。
也正是因为有密折制度,我们才能看到雍正帝真性情的一面,留下了类似于这样的朱批:
“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
“朕就是一个小气鬼!”
“朕很好,你们好吗?”
“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
十、
除了这把开放着密折的长钥匙以外,雍正帝的腰间还挂着一把短钥匙,这把钥匙是用来干嘛的?
虽然剧中没有明确提到,但是不妨碍我们去猜测,长钥匙开大柜子,那短钥匙自然是开小柜子。
而雍正帝每天这么辛苦的工作,身体早已透支,貌似其吐血身亡,是积劳成疾,耗干了心血所致,其实并不全是。因为他是一个急于求成之人,对自己又特别狠,不然当年为了逃避刑部冤案,也不会搞一个冰火两重天了。毕竟,以那时候的医疗水平,搞不好一个小感冒就能要他的命。
乔引娣知道雍正帝急躁,所以她去探望老十四胤禵的时候,特意嘱咐雍正帝:
“贾道士送来的仙丹好是好,可是要慢慢地补才成!”
就像前面分析的一样,大清问题是多,新政也固然好,但是要改革,得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可雍正帝不这样,又是连夜奋战,批阅奏折,因为视线模糊,精力不支,他硬是靠“仙丹”撑着。吃一颗还不够,他竟然一口气吃了三颗,结果急火攻心,一口老痰没上来,吐血暴毙。
而我们仔细观察他放红色仙丹的小盒子,其实上面也有锁扣,平时都是锁起来不让别人动的。
我猜,他腰间别着的那把短钥匙,大概就是开启类似于这种小盒子的锁吧!
史料上也有记载,雍正皇帝以及后代皇帝确实腰间常挂着钥匙,用于管理皇家宫殿和仓库等重要地方。毕竟在传统文化中,钥匙就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也符合雍正帝的性格特点。
就像老八胤禩临终前说的那样:
“到这一刻,你还不愿撒手吗?”
“其实,输也罢,赢也罢,到头来不过是过眼烟云,你太放不下了。”
是啊,雍正帝太放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