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的历史超过400年, 还是外国人发明的! 我国古人如何注音?

姿势分子knowledge2024-04-19 11:15:00  134

汉语拼音,是我们上学时学习汉字的第一步,可以标记一个汉字的发音。

我们中国人使用的汉字,是方块字。而汉语拼音是字母的形式,这些字母显然不是咱们中国人创造的,而是通过拉丁字母转写的。我小的时候一度认为,汉语的这种现代的表现形式,应该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吧?其实还真不是,汉语拼音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明朝。也就是说,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人意识到可以用拉丁字母帮助我们标注汉字的发音了。

不知道大家如何,至少我刚知道这个小知识的时候,是有点震惊的。震惊之余,也不免有个疑问:如果拼音的历史只有差不多400年,那么在更早的古代,中国人如何标记一个汉字的发音呢?总不能全都靠口耳相传吧?

实际上,在拼音之前,古人也有注音的方式。说起来有趣,因为当时的注音方法,也和外语有关。

先秦时期,我国古人普遍用譬况法来注音。所谓的譬况法,就是详细地描述口势、舌位、送气急缓以及声调长短等方面,帮助人们理解某个字的发音情况。

大家通过第一印象就能很快明白这种方法的缺点,理解起来过于复杂,而且描述地比较笼统,有的时候即便描述得很详细,也还是很难发音准确。

还有一种方法,叫读若法。读若也可以写成“读如”“读为”“读曰”“声同”“声近”等,这种方法也很容易理解,那就是利用同音字或者音近字来注音。

但这里也有问题,同音字还好,要是音近字的话,你也不知道两个字的发音到底哪里像,哪里又不完全一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发音也在变化,可能几百年后,两个字的发音就完全不同了,这就会导致理解的错误。

音近字不行,那就只用同音字呗?没错,这就是直音法。直到今天,有些工具书中仍然会用到这种注音方法。这种注音方法的缺点不太常见,但不代表没有,因为有的时候某个发音只有一个字,没法注音;或者某个发音的所有字都很不常见,以至于即便标注了也看不懂。

到了东汉末年,有一种新的注音方式出现了,那就是反切法

那个时候,正值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的翻译与传抄规模越来越大,许多新的汉字被创造出来,比如“塔”“魔”“呗”“钵”“萨”等。新的字出现,就需要给它们注音。有些儒生受到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于是创造了反切法。

反切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利用两个字的组合来拼出第三个字的发音,其中,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比如:

反切法的出现,代表着我们古人已经可以精准地将一个汉字的发音分解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了。这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随着韵母的观念出现,押韵也变得更加准确了。我们今天能读到那么多朗朗上口并且合乎韵律的古诗词,也和反切法的出现有密切的关联。

当然,反切也有它的缺点,和读若法一样,有些汉字的发音在千百年来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不能准确地描述其发音了。

还有,在早期的时候,古人提炼出了比较少的字母,或者说精选了很少的几个字来作为声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切上字和下字都变得越来越多,达到了几百个甚至上千个。这不仅显得标准混乱,而且有的时候同音字还会出现两组完全不同的反切,这样谁能看得懂呢?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更加标准,适用范围更广也更加简便的方式来给汉字注音。

公元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委托一个名叫八思巴的人创造已汇总拼音文字,叫做八思巴文。八思巴文共有41个字母,可以算是我国最早的拼音了,但由于其字形难以辨识,汉字的生命力又实在过于强大,因此并没有得到推广。

后来,又有一些少数民族利用一种名叫“小经”的阿拉伯文字来拼写汉语。这也是一种字母文字,但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没能被一直使用下去。

而如今我们使用的汉语拼音,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拉丁字母和声调的标识,就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某个字该如何发音。

明朝末年开始,西方的传教士开始大批地来到中国进行传教,其中有一个人直接促成了汉语拼音的诞生,这个人直到今天也非常有名,他就是利玛窦

1605年,利玛窦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当然,他的注音也是得到了当时许多中国人的帮助的。比如被今人称为《葡汉辞典》的手稿,就是他和一个名叫罗明坚的人共同完成的,其中关于“水”的几个单词的罗马字注音如下:

不过,由于当时的拼音尚在探索的阶段,所以其中很多注音也有不完善、不标准或者不明确的问题。比如另一位传教士金尼阁对利玛窦的拼音方案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因此后来的语言学家称之为“利、金方案”。

尽管传教士们创造了汉语拼音,但他们当时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其他西方传教士学习汉语,并不是在中国民间进行传播。后来到了清朝,雍正皇帝闭关锁国,除了当时极少数几名清朝语言学家之外,已经没人知道这种注音方式了。

等到鸦片战争爆发,乃至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屈辱近代史后,情况发生了转变。

首先就是,又有大批的传教士从此来到中国,直接促进了汉语拼音的进一步发展。并且由于编制者身份、依据、需求等方面有所不同,又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拼音方案。

其次,当时国内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清朝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国人本身不行,而是教育不能普及,有些人失去了大展才华的机会。而汉字的复杂性,是阻碍教育普及的关键。有些人甚至大胆地提出:放弃象形字,改用字母语言!这其中,就包括主导戊戌变法的几位领袖。

废除汉字的说法未免过于激进,还有一些人如卢戆章、王照等人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切音字与汉字并列”。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这场历时3个多月的会议,首先根据各省代表投票的方式确定了6500个汉字的“标准国音”。没错,大家方言不同,导致有些汉字发音也不完全一样,首先咱们得自己知道每个字发什么音,才能确定怎么给它标注拼音。

对于字母方案,会议最终决定以章太炎曾经设计的“纽韵文”为基础,并加以改造,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

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各位代表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会议决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给汉字注音,而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

可以说,这个决定是相当正确的。首先,今天我们没有废弃象形文字,但教育依然得到了普及,因为普及教育的方式不一定非要用其他文字取代象形文字,而是可以推行简体字。而且,就算是仍然使用繁体字的香港、台湾地区,也没见因为繁体字耽误教育的普及。

而且,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汉字的优美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我们坚持使用汉字,才能一直领略到古代文学,尤其是诗词这种艺术的优美,极大地提升民族自豪感。相信很多人都会承认,汉语的古诗之优美,是其他任何语言无法替代的。

相比于字母文字,汉字其实是非常简洁的。同样的一段话,用英语来表达,就要比汉语长得多。同样的一本书,英文版可以是要比汉语版厚得多的。

当然了,汉语的优美,还是要学会之后才能感受到。拼音的出现,确实极大地提高了汉字的学习效率。

不过,读音统一会之后,通过的注音字母并没有马上得到推广,而是到了1918年才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示。到了1920年,汉语拼音也正式走进了全国各地的课堂。

尽管拼音的地位、形式、标准都得到了确认,但关于这些问题仍然有许多激烈的争辩。甚至到了新中国成立时,人们仍然争论不已,毛主席也一度非常谨慎。

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开始设计汉语拼音方案。经过3年的时间,在1958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汉语拼音方案》通过,并于秋天进入小学生必修的课程。

关于汉语拼音的地位,毛主席也给出了明确的评价:

(汉语拼音)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

他还侧面指出,关于汉字的前途,仍然可以讨论,这也意味着未来有随着时代继续改变的余地。这也是文字的特点,它们是有生命的,也会随着时间不断成长、发展。在数千年的岁月里,我们的汉字已经展现出了卓绝的生命力,这是其他文字所难以企及的。

伴随着汉字传承到今天的,是我们伟大的华夏民族。我们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文明古国,与唯一现行的象形文字之间,有分不开的关系。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6522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