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对曹魏一共进行过16次北伐,其中诸葛亮5次,姜维11次。
可以看到,恰恰是第1次最有希望,形势也最好。其主要原因,是那时的曹魏对蜀汉毫无防备。
但我们都知道,由于马谡的自作主张,导致街亭失守,绝佳机遇就这样一去不返。
时移世易,人们对此时常慨叹:“假使当初守卫街亭之人非马谡,或许兴复汉室之梦,不无可能。”
西北望,还旧都
公元228年春,蜀汉对曹魏发动第一次北伐战争。
在诸葛亮的战略构想中,应走离关中最远的祁山道,先吞噬陇右地区,后收复凉州,最后步步蚕食,东征长安。
所谓陇右,即陇山以西地区,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右”。
陇右在三国地图中,差不多相当于雍州的左1/3部分,即陇西郡、南安郡、广魏郡、天水郡,合称“陇右四郡”,相当于今天中国的西北地区。
而从陇右再往更西北的方向看去,那便是更偏远的凉州了。
显然,在诸葛亮看来,只要拿下陇右四郡,那么凉州就会因为失去与长安、洛阳的联系,而不攻自破。
如此一来,占据陇右和凉州的蜀汉集团,便可得到兵力的提升,然后,他们就能专心攻打长安了。
自214年夏侯渊、张郃大破西凉马超,平定诸羌氐以来,曹魏一直没有用心经营陇右,对当地的管理方式仅是迁民,而非养民。
因此,陇右地区的官民们,对曹魏政权并无过多的向心力与忠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228年的蜀军来至,天水郡、南安郡,包括陇山之东的安定郡,竟纷纷开城“欢迎光临”。其中,南安太守还给蜀军主动带路,去陇西郡。
然而,陇西郡的太守游楚却是块硬骨头,不愿开城投降,他对着城下的蜀兵喊道:“告诉你们丞相,不用兴师动众向我们进攻。你们若能阻断我们的援军,让他们来不了这里,那我们一个月就投降了。”
那么,如何才能阻断曹魏派往陇右的援军呢?
从关中地区至陇右地区,共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渭水河道,另一条则是陇山道。
走渭水河道路途较短,但此道崎岖狭窄,不适合兵力较多的部队,况且此时的蜀军主力,已经将渭水河道出口的上邽城包围。因此,曹魏援军只能走陇山道。
陇山道更加平坦和宽敞,然而其中的一段,必须穿越街亭这个关隘。街亭地处南北群山之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仅中央有一条数公里宽的大路贯通。
可见,街亭作为关中通往陇右的咽喉要道,极具战略意义,故而能否在街亭挡住曹军,决定了蜀汉的成败。
这一次,孔明错了
经过一番思虑,诸葛亮决定派马谡去守街亭。
马谡是诸葛亮十分器重的学生,他熟读兵书,才气过人,喜欢与人讨论军计战略。
诸葛亮有时也会跟马谡“自昼达夜”地交谈,鉴于诸葛亮是那种日理万机、事事亲为之人,而他竟愿意投入那么多时间与马谡探讨,也从侧面说明其才华。
然而,马谡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没有实战经验,但诸葛亮依旧力排众议,选择信任自家的得意门生。
可这一次,孔明错了——他看错了人,也用错了人。
来到街亭后的马谡,在经过观察后,突发奇想,自作主张,他不顾副将王平的再三劝告,选择去南山上扎营,意欲居高临下,利用地形优势击溃魏军。
马谡此举,违背了诸葛亮让其平地扎营的安排,而当曹魏的张郃抵达街亭时,他不禁大笑一声:“天公作美,这是老天赐给我的战功!”
张郃可是魏国身经百战的名将,他立刻采取行动。
首先,命令部队测量蜀军从南山上发起攻击的最远距离,并在该距离之外布置军队,同时采用“盾阵”加固防线。
接下来,张郃下令切断蜀军水源,遏制山道,并在陇城河畔派人把守,以确保蜀军无法偷取水源。
几天过去后,尽管蜀军的粮食储备尚可,但水源的匮乏让士兵们一个接一个地陷入困境。我们知道,缺水除了会导致口干舌燥,还会使人头痛、头晕以及全身乏力,所以马谡军中是倒了一片。
张郃乘机发起最后一击,他下令将装有易燃酒精的酒坛点燃,并借助投石机向南山的蜀军营地发起火攻。毫无水源的蜀军,如同烈火中的飞蛾,无计可施,只得弃营而逃。
缺水所引发的无力,剥夺了蜀军的战斗能力,在曹军的追战下,蜀军最终遭受了严重的惨败——街亭就此失守。
归附蜀汉的时间点,使得姜维不可能去守街亭
街亭一役的失利,让曹魏打通了自关中至陇右的增援通道,但这对蜀汉来说,等于直接割断了他们的战略动脉。诸葛亮只好做出艰难的决定——全军撤退。
就这样,他筹备了整整5年的北伐战争宣告失败。
曹魏从此深刻认识到了蜀汉的威胁,为此在雍、凉一线部署了大量兵力以加强防卫,这让诸葛亮之后的北伐一次比一次困难,直至第五次北伐途中,积劳成疾的他倒在了五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这句千古流传的名诗,写尽了无数后人对于诸葛亮的惋惜与感慨。
当历史以其沉重的笔触,书写下诸葛亮的悲壮篇章,一些后世学者和三国迷们,便开始了无尽的假设和猜想。
有人提出:如果当时镇守街亭的是姜维,那么结局定会大不相同。
这一种假想,可能是基于姜维与马谡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诸葛亮所欣赏和器重的学生。
又或者是因为姜维代表了诸葛亮遗志的传承:他一生对曹魏发动过11次北伐,后来即便是刘禅投降,姜维仍在暗中策划恢复汉室,可惜最终无力回天。
不过,对于姜维能否守住街亭的论题,我们不得不提一个首要因素——忠诚度。
姜维是在蜀汉第一次北伐(228年)夺取天水郡的时候,向诸葛亮投降的。而且,并非自愿,而是形势所迫。
当时,姜维只是一名中下级的军官,他正与其他几位官僚,跟着他们的顶头上司(天水太守马遵、雍州刺史郭淮)外出巡视洛门。不料,途中,他们得知了蜀军杀进陇右的消息。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马遵与郭淮抛弃姜维等人,东奔上邽城据守。
按理来说,天水郡的治所在冀城,马遵应当赶回冀城才是,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天水郡各县的守军和百姓们,都主动打开城门迎接蜀军,这便让马遵感到惊慌失措,犹豫不决。
显然,马遵作为天水太守,是担心那些天水人把他抓去给蜀军献降。
此时,年仅27岁的姜维,当然看不透马遵之忧,他劝马遵尽快回冀城。
一听这话,马遵更加猜疑姜维这些天水人怀有异心,指责他们是叛徒,无可信赖。尽管姜维试图辩解,但马遵置若罔闻。
结果到了晚上,马遵就逃往上邽去了。姜维等人闻讯,立刻追赶,却发现上邽城门紧闭,郭淮拒绝放行。
迫于无奈,姜维一行人只能回到冀城,意外地发现连冀城守军也拒他们于城外。而就在此时,诸葛亮已率军包围了上邽。于是,穷途末路的姜维与同僚们,唯有向诸葛亮投降了。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即便姜维有天纵奇才,生性谨慎的诸葛亮,也不可能派一个刚刚投降的人去守重要的街亭。
单论实力,姜维可以胜任
那么,如果抛开忠诚这一因素,只单纯讨论能力层面,姜维是否具备坚守街亭的实力呢?
我们不妨先参考诸葛亮曾写给蒋琬的一封信。
在信中,诸葛亮对姜维大加赞誉,称其为“凉州上士”,更是直言其才能超越了马良。
要知道,马良正是马谡的哥哥,他与诸葛亮亦是挚友,以前为刘备集团可是做出过不小的贡献。
诸葛亮进一步评价姜维既有胆识,又深通用兵之奥义。
随后,诸葛亮让蒋琬从“中军虎步兵”里分拨六千人,给姜维训练,足见诸葛亮对其军事能力的信任和重视。
看到这里,不禁令人回想起了马谡。
想当年,诸葛亮对马谡也是这般欣赏和喜爱,却最终不得不挥泪将其处死。所以,光凭理论知识抑或精神气概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得看实战。
在姜维熬出资历,拥有较大军权之后,他便开始为实现诸葛亮遗志而努力。
纵观姜维一生,共发动过11次北伐战役,时间跨度长达22年之久。就总战绩而言,姜维3胜3平5败。
若将平局以及无关痛痒的小胜小败去除,姜维共获得2次显赫大胜,1次惨痛大败,再有2次中等规模的失利。
在蜀军与魏军这旷日持久的博弈中,双方可谓互有胜负,旗鼓相当。
姜维所处之劣势,不仅是蜀国远低于魏国的国力,更在于一切战斗都在魏国土地上展开,全都是“客场作战”。
曹魏的防线固若金汤,他们屯兵、积粮、城池坚固,而姜维只能跋山涉水,转战于敌军设防的据点之间。除了需要应对敌方的围追堵截,还要面临棘手的后方粮草补给问题。
与此同时,在姜维北伐的漫长岁月里,烽火同样蔓延到了荆北与淮南。自240年至260年,东吴与曹魏同样爆发了11场战争,其中东吴仅仅赢下2场。
要知道,东吴当时的兵力比姜维更为充裕,且他们的对手在能力上亦比不过姜维的对手(郭淮、陈泰、邓艾)。
而且,东吴作战之地,不像姜维那样需要翻越山川险阻,也不用面对粮草、辎重运送之困,其战场环境远比姜维优越。
可那些江东名将却屡遭兵败,辎重丢弃,几为常态。
因此,若我们细审姜维之战绩,虽然他未能对曹魏地盘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但他的战绩并不糟糕。
结合上述分析,姜维显然具备守护街亭的能力。
况且,诸葛亮当时的要求其实并不高,他所期望的并非马谡打败曹军,而是尽可能地抵挡和拖延,为蜀军主力攻占陇西郡、广魏郡争取时间。
终是空幻梦,往事已如烟
街亭自身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张郃率领的魏军尚在途中,蜀军早已抢得占领先机。
可见,虽然镇守街亭的任务至关重要,但难度实际上并不大。
面对这一任务,即使是不识一字、未读兵书的副将王平,或是性格自负的魏延受命镇守,在蜀汉严明的军纪面前,他们也不敢违抗命令,自作主张。
而只要能成功阻击张郃于街亭之外,诸葛亮便能在短期内将陇右四郡纳入蜀汉版图。
地理位置上,陇右地区海拔之高远超关中平原,仅有渭水河道与陇山道是其交通要道。诸葛亮若妥善部署兵力,坚守各关隘,防守难度并不大。
相比之下,倘若日后魏军想要重新夺回陇右,则将面临极大的困难。
而且,西北方向的凉州各郡官民,对曹魏政权也没有深厚的向心力,诸葛亮或许无需大举兵力,便能轻易使其归顺。这意味着蜀汉将掌控雍凉十二郡,其国力无疑将大大加强。
除此之外,雍、凉二州沃野千里,尤其是天水郡盛产小麦,所以倘若陇右归蜀,诸葛亮可以就地开垦,从而一举解决粮草补给的难题。
再者,西北亦是战马的盛产地,蜀国骑兵兵源也将迅速扩充,军队战斗力将显著提高。
接下来,可以预见到诸葛亮将从陇右的高地发起攻势,直指关中平原。他那“还于旧都”的伟大理想,似乎也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
届时,蜀、魏两国必将划潼关而治,蜀国的疆域,便将与400年前那辉煌的大秦帝国极为相似。
天下归属之争,或将再起波澜……
对此,后人曾叹曰:
策马天水旁,粮足马亦安。
镇守陇山道,渭水静潺潺。
雍凉千里野,长安终复足。
终是空幻梦,往事已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