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评委揭秘获奖三大“绝招”

新京报传媒研究2024-03-23 13:10:20  64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新闻界最高奖项,其获奖作品通过受众、专家和时间的考验,是有分量、有特色、有影响的好作品。

好作品是怎么产生的?2024年1月11日,在中国新闻奖研讨会上,中国新闻奖评委代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作主题发言,分享他的观察与思考。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陆绍阳: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按照“导向正确,内容真实,新闻性强,社会效果好”的评选原则,每年都会评出一批有分量、有特色、有影响的精品佳作。 获得中国新闻奖是每个新闻人的梦想。要获得这份荣誉,作品要具备三个“经得起”——经得起受众的检验,经得起专家的检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尽管获奖作品反映的内容不同,关注点各有侧重,类别丰富多样,但它们有个共性:是记者“蹲下去”“深下去”“融进去”的产物。 1 “蹲下去”才能抓到“活鱼”

能否“蹲下去”,这是立场问题。 新闻从哪里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在劳动中产生,在社会实践中产生。 新闻工作者“蹲下去”,在火热的劳动生活中发现新闻线索,是自觉践行“马新观”的初心使命。 实践证明, 正因为“蹲下去”,新闻人挖到了新闻富矿。 能否“蹲下去”,这也是态度问题。 “蹲下去”意味着新闻人的工作方式不是远观,而是走近新闻点,贴近报道对象;“蹲下去”意味着报道视角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而是平起平坐的倾听和对话。这样,作品才有更多感同身受的体会。

记者要蹲到哪里去?答案是蹲到现场及有历史记忆和时代烙印的地方去。 到了现场,才能抓到“活鱼”,获得新闻线索、写作素材,使内容有新鲜感; 到了有历史记忆的地方,才会看出事物前后的变化,时间自带故事;而有时代烙印的地方,重要性自然也凸显出来。

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重大主题报道作品《神山村三日》,记者采访了全村70户人家;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系列报道作品《记者调查·羊皮去哪儿了?》,记者走访行程达4千多公里;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作品《“小田变大田”引出“农田四变”》,记者积累梳理了10多万字素材。

记者只有“蹲下去”,才能了解社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只有“蹲下去”,才能闻到泥土的芬芳,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和鲜活的细节;只有“蹲下去”,才能走到百姓中间,听群众的心里话。 “蹲下去”,是记者写出好作品迈上的第一级台阶。

2 “深下去”才能使作品有厚度

光“蹲下去”不够,还需要“深下去”。 “深下去”是对内容的消化与处理, 意味着记者角色的转换:从观察者到发现者。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发现事物的本质,发现解决办法。

“蹲下去”使作品保持鲜活性与温度;“深下去”则使作品有了厚度。

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消息《大山里的百灵鸟——冬奥开幕式上,唱着奥运会歌的山里孩子》,这个作品只有三分钟时间,却传递出丰富的意蕴: 来自河北省阜平县马兰乡的小女孩讲述她的感受、音乐对她的意义,这是第一层意思。音乐老师邓小岚,作为革命前辈邓拓的女儿,退休后来到生养她的第二故乡,让孩子们从小接受音乐的熏陶,这是第二层意思。编导采访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他由衷赞叹这些来自脱贫摘帽后的大山里“小百灵鸟”身上的精气神, 这是第三层意思。 有当事人的原声,有背后的故事,还有传递出来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作品的内容更加厚实。

因为信息的扩充,作品更充实丰满;因为充分的材料和严密的逻辑,作品更有说服力;因为对事件背后的现象、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作品更有穿透力。

“深下去”是表层向深层的开掘,是作者对报道对象、社会现象的沉思和真知灼见。 3 “融进去”才能有新意

讲好故事离不开创新表达,这样作品才会好听、好看。 “融进去”,是方法上的出新。创新可以从内部开始,沿传统路径不断深化、开掘,也可以像经济学家熊彼得所说,是一种“新的组合”——作品样式从单一走向复合,叙事从封闭走向开放、连接,表现手法从传统走向传统和现代交融。

电视新闻专栏《相约冬奥》是河北广播电视台一档以北京冬奥会为主题的日播栏目。它采用万花筒式的拼盘结构,各板块内容独立成篇,合力烘托主题;依托赛事报道,以冬奥故事为抓手,突出普通人的奥运情;现场播报和制作好的内容穿插进行、实景拍摄与动画模拟自然切换,为观众奉献了一场互动体验感十足的冬奥报道, 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的《新千里江山图》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千里江山图》把传统文化和“非凡十年”的发展成果结合起来,绘就一幅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实现“硬新闻”的“软着陆”;将传统视听手段和VR技术结合,形成酷炫风格,有效吸引年轻受众;将绘画、音乐、舞蹈、动画、视听等多种元素融合,完成跨媒介叙事。

时代在变革,新闻题材、创作方式应顺势而变。 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获取新闻线索的机会变多,内容不再是稀缺资源,面临繁多复杂的“矿脉”,“蹲下去”“深下去”毫无疑问会使我们更接近事实、更接近真相,也更有可能让人产生共情。 随着受众接受方法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也将以其隐秘的姿态形塑全新的时代,新闻作品的样态样貌异常丰富,“融进去”会带给作品一种全新的体验感和品质!

最后,告诉大家一件事

新媒体文案怎么写才有看头?

辛苦拍摄的短视频为何没人点?

各平台账号涨粉越来越难?

策划方案怎么总是差点意思?

......

针对大家遇到的各种难题,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推出新媒体策划及运营、短视频制作及运营、舆情分析及风险处置等培训课程,去年开班13期,合作单位包括政府机构、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参训学员500余人,均满载而归。

今年,更多量身定制的培训课程陆续上线,欢迎前来新京报交流,一起进步。

独家课程 量身定制

提供融媒课程定制服务,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和预期的学习方向,量身打造专属课程。

“沉浸式”跟班学习

培训期间,跟班学员以现场观摩、全程参与、互动交流等方式“沉浸式”跟班学习。

重在实践 不搞空谈

根据培训学习内容,围绕重点工作策划宣传方案、拍摄作品,导师现场点评,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

开拓视野 开放交流

走进互联网大厂,实地参观拓展视野,与行业大咖在交流互动中吸取经验、促进提升。

More

河北省媒体培训班:

五个新媒体策划方案,齐了!

吉林省媒体培训班:

凌晨5点半,策划方案终于好了!

苏州市媒体培训班:

“刚刚,官方正式通报!”算不算标题党

余姚市干部媒介素养培训班:

新闻发言人,感觉回来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62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