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李德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他是导致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罪魁祸首之一,却也是唯一个参加完长征全程的西方人。
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李德,原名奥托布莱恩,德国人。1900年9月28日出生于慕尼黑的一个工人家庭。
李德1919年加入德国共产党,曾参加过巴伐利亚保卫战,两次被捕入狱。
1928年,李德被德国共产党秘密送往苏联,化名巴格纳尔,加入苏联红军。在苏联红军中,李德从士兵到班长、排长、连长,很快升到了苏军骑兵师参谋长,最终被选送到苏联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李德
1932年8月,为了营救被国民党逮捕的两名苏联情报人员,李德被莫斯简直情报况部派到上海。完成任务后,李德通过尤尔特,见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博古,两人多次接触,博古对李德的阅历和军事见解很佩服。
博古担任中国中央总负责人时,才24岁,年纪轻,资历浅,镇不住,又不懂军事,此时,李德的苏联身份和军事才干,让他成为了博古最想抓住的帮手。
李德也同意留在中国,但他有一个条件,要共产国际执委会发一个相应的指示,给他一个身份。于是博古和尤尔特向莫斯科发去电报,得到回复:“同意李德作为没有指示权力的顾问,受支配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933年9月,李德从上海来到现金,博古当即宣布:“李德是共产国际派往中央苏区的军事顾问,中央决定从今天起,李德同志主管军事战略、战役战术,领导红军训练及部队后勤工作。”
就这样,李德从没有指示权力的顾问,变成了中央红军的总指挥。
就在这时,蒋介石调集百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刚接手中央红军指挥权的李德,既不懂汉语,也不懂中国国情,他只凭在军事学院学到的理论知识,对着房间里几张很不准确的地图,便开始发号施令。
他不顾实际情况,宣布运动战的时代已经过去,要发展苏联式的正规战,全盘否定了游击战术。
第五次反“围剿”,全都是按照李德“短促突击”、“两个拳头作战”、“打正规阵地战”那一套在打。
1934年广昌战役,红军主力在李德的指挥下,在江西广昌跟敌军打阵地战、消耗战,红军在敌军飞机大炮下苦战18天,四千余人阵亡,两万余人受伤,最后被迫撤出广昌城。
时任第三军团长的彭德怀,当面大骂李德:“你们这些教条主义者,只不过是地图上和纸上谈兵的战术专家!你的计划造成了大量牺牲,难道你的良心不感到责备吗?你就不心疼吗?”
8月,红军北部防线被突破,东线被打开,李德的错误指挥,最终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博古
二、被解除指挥权
早在1934年春天,李德就提出了大转移的军事方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李德首次提出了中国红军主力必须突围的思想,为红军的长征在军事上、物资上、兵员上、思想舆论上做了一定的准备。
然而,长征刚开始,李德又犯了大错误。
李德、博古实行转移中的逃跑主义,没有通盘计划,未作充分动员,同时携带着大批物资转移,单是从事辎重运输的人就有5000人。
在转移的同时,李德仍跟敌军死打硬拼,致使中央红军折损过半。
在安排随行人员时,博古、李德又实行排除异己的方针。1934年10月10日,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李德和博古拒绝了毛泽东向黔北进军的建议,还企图剥夺毛泽东参加长征的资格。
李德的“瞎指挥”,给长征初期的红军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时,红军已经从出发时的八万六千人,减至三万余人。
革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必须要纠正。
1934年12月12日,中央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军行动方面向的问题,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了王嫁祥、张闻天、周恩来的有支持,而李德的主张被否决。
随后,12月18日的黎平会议,1935年元旦中央的猴场会议,李德的意见都被否决。
李德已经遭到了抵制。
遵义会议(画)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李德列席会议。在遵义会议上,李德的“左”倾军事路线受到了严厉批评,并取消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
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终于被解除。后来在行军途中,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三人指挥小组,带领红军走向辉煌的未来。
面对批评,李德心里一直不服气,他认为自己“本来只是作为顾问提提建议,是中国同志自己搞坏了。”“我的话可以听也可以不听,红军遭受损失要自己负责。”
三、走完长征全程
在跟随红军长征的历程中,李德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说:“我终于明白了,中国同志比我更了解他们在本国进行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我没有根据中国的地理形势、中国特有的作战传统进行指挥。”
他还主动要求下放到林彪的红1军团,亲身体验游击战术打法。
3个月后,李德被派到红军大学,负责军事理论课的教学。
红军大学本就是在李德的倡导下建立的,它是中央苏区第一所正规的军事院校。当时,师资力量短缺,相当一部分教官还是由被俘的国民党家军官担任,教学效果不佳。于是,李德费了很大力气编写教材,还亲自讲授战术课程。
不过,据李德本人的回忆,长征途中,他在红军大学只上过几次大课,做过几次专题讲座和图上演习,大部分时间是参加收割,甚至还参加了一个征粮队。
张国焘
1935年9月10日,张国焘企图武力阻止中央红军北上。李德闻讯后,立即通知红军大学总支书莫文骅,让他立马组织大家随中央北上,还叮嘱他要密切注意时任红军大学教育长的李特,因为李特是原张国焘领导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是张国焘的亲信,要防止他将部队带走和整人。
果然,在红大学员整装待发之时,李特骑马赶来,传达张国焘南下的命令。
李德立即上前,将李特拉下马,严厉谴责他的分裂行为,要强拉他去见毛泽东。李德说:“北上抗日是正确的方针,不经毛泽东同志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把部队拉走。”
两人斗得不可开交之时,毛泽东来了,他高声说:“不要吵了!我们都是红军,都是共产党,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打一家人嘛!现在不愿意北上的也可以,以后我们会在一起的嘛,捆绑不成夫妻,谁愿意走,就放他走吧。”
由于李德的提前准备和马前阻挠,李特仅带走了四方面军一部分愿意南下的干部。
李德跟中国工农红军一起,翻过座大山,渡过24条大河,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唯一完整参加长征全程的西方人。
亲历长征的李德,对长征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这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是中国红军——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军队的全体战士伟大的勇敢、坚韧的毅力和革命的热情的证明。”
四、离开中国
长征结束后,李德继续在红军大学教书,虽然已经没有了实权,但他还会参加一些重要会议。
1935年11月18日,李德参加了瓦窑堡会议,还作了《敌我情况和游击战争部署问题》的报告,这是李德自遵义会议后第一次在中央会议上作报告。
瓦窑堡会议(画)
1926年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在瓦窑保召开会议,会议决定红军渡过黄河东征到山西发展。
李德出席了这次会议,但他却对这次东征极不理解,1月27日,他向中央提出书面反对意见,题为《关于红军渡过黄河后的行动方针问题的意见书》。
毛泽东看到意见书,当即指出,它是在革命进攻下的保守的单纯防御战略,让留在陕北的周恩来对李德进行严肃批评。
不过,毛泽东明白,李德反对红军东征的动机是善良的,而且他的意见书是通过正常程序交给中央的。所以,毛泽东东征回来后,并没有疏远李德。
李德的《意见书》,让毛泽东意识,必须对十年来内战时期军事上的经验教训作一个总结,这促使毛泽东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明了方向。
1936年5月20日,李德与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11位中央高级领导人一起,联名致电张国焘,欢迎他北上陕北。这是李德唯一一次与毛泽东”联名发电“。
1937年7月12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军事研究委员会,李德成为了其中一名委员,这是李德在中国的最后任职。
1939年秋天,周恩来坠马右臂骨折,中央决定送他去苏联治疗。此时,李德接到了共产国际的指示,让他跟周恩来乘坐同一班飞机返回苏苏联。
萧月华
李德在中国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叫萧月华,是在江西苏区时组织帮他找的,但两人文化习惯差距太大,加上语言不能,两人争吵不断,到陕北后两人离婚。
第二任妻子叫李丽莲,是个演员,是李德自己谈的,两人感情不错。李德请求李丽莲跟他一起回苏联,但因为护照签证未得到批准,最后李德只好独自一人黯然返回苏联。
回到苏联后,李德被分配到苏联外文出版社工作,翻译了马、恩、列、斯著作和一些文学名著,成为了一位出色翻译家。他还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
1949年,李德回到东德定居,继续从事编译和文学创作,还当选为东德作家协会第一书记。
1974年8月15日,李德在东德逝世,终年74岁。
李德生前,曾撰写了一部《中国纪事》,讲述了他中国七年的人生经历。
五、李德评价
李德在中国的七年,无疑是过大于功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忠于革命的。
一个永恒的话题,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时势,李德是被时势,推到了历史的台前,但他的才能,显然无法承担他的责任。
李德并非没有军事才能。
来到延安采访毛泽东等人的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就说:“李德无疑是个具有过人才能的军事战略家和战术家……南京的将领们看到李德一些分析他们战术的著作是地,颇为钦佩地承认,想不到李德准确地预计到了这次巨大攻势的每一个步骤。”
只是他的军事才能,还不足以担任总指挥的位置。
影视中的李德
斯诺采访李德时,李德说:“西方的作战方法在中国不一定总是行得通,必段由中国人的心理和传统,由中国军事经验的特点来决定在一定的情况下采取什么主要战术,或许是这样的。我还想告诉你,中国同志比我们更了解他们本国打革命战争的正确战术。也许,每一个外国军事家都弄不明白这个大国的复杂情况。”
总之,一个西方人,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来到中国的大地上,跟中国工农红军一起奋战,他的精神的可嘉的,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站到正确的位置上,因而很可惜地没有发挥出他应有的作用,还给中国工农红军带来了巨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