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数据真实可信,财富焦虑也没问题,唯一的错误在于,又拿“人均”来说事了。
4月中旬,一季度金融统计和社会融资数据新鲜出炉,有几个数字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据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9.4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247.05万亿元,同比增长9.6%,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但增速同比有所减少。
至于存款方面,老百姓的存钱意愿依旧十分强烈。
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8.56万亿元,存款余额151.76万亿元,以全国14亿人口计算,人均多存了6114元,人均存款突破10万元,达到了10.84万元。
数据披露之后,立即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置身其中,计算自己的存款有没有拖后腿,没达标的话去哪里领存款。
按照统计口径,一个三口之家的存款需要有33万,才勉强达到了平均标准。
可实际上,多数家庭都没有存款,也难免大家都气不打一处来,人人都在“财富焦虑”。
第一,“人均”不代表大多数情况。
说实话,人均存款的数据,不会有太大的误差,我们不用质疑。
统计局只需要将金融机构的存款金额汇总,再除以人口数,简单就能换算出来。
要是咱们的存款没有达到10万以上,那确实是拖了其他人的后腿。
只是,对于很多工薪阶层来说,存款人均10万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标准,人均只能代表平均情况,不能代表多数情况。
如果社会财富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人均存款同样会逐年递增,但普通人的资产却在不断缩水。
如此衡量,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可能用中位数,会更贴合多数家庭的真实情况。
第二,人均负债可能超过了存款。
统计局的数据,只谈了人均存款,并没有公布人均负债的数值,但从人民币贷款总额来看,人均负债很可能高于人均存款。
也就是说,看上去老百姓手上多少都有些存款,可一旦与负债相抵扣,很多人都是妥妥的“负翁”。
两种不同的计算方式,本质上都没有错,只是老百姓更倾向于无债一身轻,喜欢用净资产来衡量自己的处境。
财富焦虑的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的负债超过了存款,觉得这些钱并不属于自己,随时得还给银行。
并且,认为大环境不太好,各行各业赚钱都不容易,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和收入产生担忧。
第三,存款才是安全感的来源。
有房贷和车贷的朋友,每天一睁眼,就得面对还贷款,以及家庭的日常开销,无房无车的家庭,虽然有些存款,但可能还不够首付。
即使达到了人均标准,10万块钱就真的够用吗?足够抵御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吗?
非也!老百姓所有的焦虑和不安,都是源于对未来的未知和不确定。
存款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也是安全感的来源,老百姓总觉得存款不够多,不敢消费,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
之所以这么在意人均存款,一方面是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陷入了迷茫之中,不知道该往哪方面努力,另一方面是想要的太多,而自己并没有领先平均数太多,缺乏足够的安全感。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大家不再只热衷于存钱,那才是真正吹响了“提振消费”的号角,相信也不会等太久吧。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39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