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为何怀念周总理? 除深得民心外, 他做的这些事情永远值得铭记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2024-04-16 09:22:32  116

分享知识,点亮对知识的好奇心,大家好,我是成成讲战争。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讨论:半个世纪过去了,人民为何依然对周总理念念不忘,如此的怀念他?除了把人民放在心中,时时刻刻为老百姓着想外,他做的这些事情,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永远值得我们牢记心中。

他曾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为之奋斗终身,是所有人的榜样

事情要从周总理随伯父周贻庚到沈阳读书说起。

此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前夕,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动荡中,只读经书的旧的学堂俨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以教授西方近代科学为课程的新学堂受到追捧,虽然它学费高昂,但伯父周贻庚还是把他送到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当时的学堂学制包括初等小学4年和高等小学3年),丁班就读。

而后,这所小学又改名为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今沈阳第六中学)。

在东关学校,一位叫高戈吾的老师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老师是学富五车,又极具正义感的进步老师。他时常在课堂给学生灌输爱国思想,给大家讲广州黄花岗72烈士英勇就义的悲壮故事。周恩来和同学们听得心潮澎湃,泪流满面。周恩来很敬重高老师。高老师从平时的课堂表现,发觉周恩来是一个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的学生,对他尤为关照,时常找他谈心,介绍各种进步书籍给他。

当时对周恩来影响最深远的书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家邹容18岁时写的《革命军》。这书共2万字,作者以简单易懂的文字,抨击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呼唤革命的到来。慷慨的文字,声声入耳:“革命者,天理之共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亡过渡时代之要以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也。”书中还提出了如何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周恩来手不释卷地读着这本书,心中涌动着忧国忧民的情感。

在高老师的影响下,周恩来对历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大量阅读历史书籍,了解中国古代的辉煌,近代的屈辱。

家庭的影响在一个人成长的旅途会烙下使人难忘印记。周恩来在沈阳求学期间,一直住在金银库胡同(今沈阳市钟厂附近)的伯父家。伯父非常爱国,虽然生活清贫,却时常谈论政局的变动和社会的变革。周恩来耳濡目染,进一步了解、熟悉了不少要求改革的西方思想家以及他们的著作。

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很多事情还是要到实际生活中去体会。

班上有一位叫何履贞男同学与周恩来关系甚好。1911年的暑假马上就要来了,何履贞邀请周恩来到城郊魏家楼子的家过暑假。周恩来有些拿不定主意,他想多看点书。何履贞说:“我家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打仗的地方,有好多遗址呢。”

“是吗?”

是的。魏家楼子南面的沙河对岸,就是当年的战场。

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又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当年激战的弹痕还清晰可见。

何履贞的祖父是村里的私塾老师,十分喜欢爱读书的孩子。他不顾年事已高,带着孙子和周恩来漫步烟龙山。老人家特别爱国,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大小事情,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他做梦都盼着祖国变强大,满怀热地望着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心愿未了,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祖国强大起来呀!”

周恩来望着老先生,久久不语。

当时,在东关模范学校传唱着一首反对日俄战争的爱国歌曲。歌词写道:辽东半岛风云紧,强俄未撤兵。呜呼!第二波兰错铸成。克查克对肆蹂躏,户无鸡犬宁。日本东三岛,顿起雄心,新仇加旧恨。舰队联墙进,黄鸡山外炮声。俄败何喜,日胜何欣,吾党何日醒。”周恩来很喜欢这首歌,看了遗址,他对歌词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暑假生活使周恩来深受教育。在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期间,他的三个暑假都是在这位同学家度过的。他受到了最初的爱国主义洗礼。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接着迅速席卷全国,各省纷纷起义。这一场变革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令每一位爱国者振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时,学校一片欢腾,鞭炮声此起彼伏,满清国旗黯然降落,代表新生的中华民国孕育而生。

1911年年底的一天,上课铃刚响,魏校长整理了一下衣服,拿起讲义来,走进教室。他身为校长,主讲学生们的修身课,以此来表示学校对此门课程的重视。他今天要讲的课程是“立命”。

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国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处于时刻变化之中,年轻人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迷茫和惆怅之中,找不到为之奋斗的目标。魏校长深感于此,讲课讲到最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问学生:“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教室里安静的出奇,没一个学生主动回答。

见迟迟没人作答。

魏校长走下讲台,问前排一个学生:“你为什么而读书?”

那位学生缓慢起身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另一位学生回答说:“为明礼而读书。”

这两位学生的回答还算得体,在封建教育模式下能有这样的回答已经很不错了。

问到第三个学生时,他站起来,很认真地回答道:“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

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

魏校长摇摇头。他走到周恩来面前说:“周恩来同学,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乱哄哄的教室突然鸦雀无声,周恩来站起来,庄重地回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既惊喜又吃惊,他没想到自己门下竟有如此出众的青年才俊。他迟疑片刻,招呼周恩来坐下,激动地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周恩来的学习目的,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为了这一目标奋斗终生,激励着无数的学子。

他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无时无刻都在牵挂着人民

周恩来的一生都把自己置身于人民当中,与人民同甘共苦,时刻关心人民的衣食住行、吃穿冷暖,向人民倾注了全部的爱。

1954年的的深冬,听闻群众反映乘车困难。这天下午五点半,正值下半高峰期。周恩来对秘书和卫士说:“最近群众反映公交车拥堵厉害,每天乘车要浪费一到两个小时时间,我们今天去坐公交看看,看看具体情况,你不要和保卫部门说。”言罢,便穿上大衣,到北京图书馆公共汽车站附近等车。没一会儿,汽车进站了。等到群众都上车后,周恩来才最后一个走上去。

车里的确很挤,座无虚席。周恩来向里挤了挤,抓住吊环,站在车当中。汽车启动后,拥挤的人们还没反应过来。过了没一会儿,公交车里突然有人喊到:“哎呀,这不是周总理吗?”原来,站在周恩来对面的一位乘客发现了他。“总理?总理?!”公交车里顿时人声鼎沸,大家纷纷起身给周恩来让座,不少人往他身边挤,有的还要和总理握手。眼前的情景,让秘书和卫士十分紧张,深怕大家一不留神挤倒周总理。

这时,周总理向大家挥挥手臂,爽朗地说:“大家不要挤!不要挤!不要动!”众人执意让周恩来坐下来,但周恩来无论如何都不肯坐。

这时,一个乘客挤到周总理身边,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总理,你日理万机,居然来挤公交车?”周恩来笑着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嘛!”就这样,周恩来一路站着,同大家亲切的交谈,问他们在哪里工作,生活怎么样,每天上下班要用多长时间。当乘客下车时,他又同每个人挥手道别。

大家欢快的同周总理交谈着,有的竟然坐过了站。汽车行驶了几站后,秘书和卫士都来劝说:“公共汽车的情况已然了解了,抓紧回去吧。”总理不肯,一直坐到终点,而后又乘坐了无轨电车,在寒冬中绕了大半个北京城。

调查之后,周总理很快召集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研究解决方案群众乘车困难的问题,并要求在街道上标注人行横道线,加粗标清快车道和慢车道之间的白线,在繁华路口的马路中交设置“安全岛”等具体要求和建议。

在他的指示和要求下,问题很快就到了解决。

1966年3月日凌晨,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强烈地震。周恩来火速召集有关部门和解放军总参谋部,对抗震救灾工作作了紧急部署。第二天,在余震未息的情况下,周恩来称作直升飞机赶往灾区,慰问群众,指导救灾。

当飞机在灾区上空盘旋史,周恩来心急如焚:“唉,你们不懂我此刻的心情,我是来看灾区人民的,你们老是在天上转什么呀!”

周总理迎着凛冽的寒风踏上了震后的大地。“啊,周总理来了!”大家情不自禁地喊着,飞奔地扑向周恩来,热泪盈眶。

周总理冒着余震的风险,穿过一堆堆断壁残垣,挨家挨户走访,一个窝棚一个窝棚地查看、询问,逢人便问,煮米有没有锅?烧柴有没有灶?吃饭有没有碗?周恩来忽然看到一个小女孩站在废墟中,就赶紧走过去,把她抱起来,深情地问:“你爸爸呢?你妈妈呢?”听到孩子最后说爸爸、妈妈都在,这才放下心来,并抚摸着孩子的头,对村干部说:“孩子是革命的接班人,要好好照顾,好好培养。”

3月22日邢台再一次发生强震后,4月1日周恩来赶到灾区慰问。

周恩来顶风冒雪来到东汪村。他走进临时医院看望140名伤病员,来到每一个床位前,一次又一次的俯下身子,向躺在地铺上的伤病员问候,和他们亲切握手,众人眼中饱含泪水。周恩来走到骨盆严重折伤的老贫农贺全胜身边,蹲下来,紧紧握住他的手,撩起褥子,看看铺得厚不厚实;轻轻掀起被子,仔细察看伤情。贺全胜流着泪,激动地说:“总理呀,解放军救了我呀,您整天为我们操劳国家大事,日理万机,还亲自来看我们,这可叫我们怎么报答您的恩情!”周恩来听后亲切地说:“为人民服务应该,解放军是为人民服务,我也是为人民服务的。”

就这样,周总理一路风尘仆仆走了好几个村子,他鼓励大家自力更生,重建家园,从早上5点到晚上9点,忙得一口饭没吃,口渴了,就端起大瓷碗喝一口润润嗓子。当众人劝他吃口饭时,他总是说:“不忙,不忙。”并叮嘱身边的同志说:“群众受了灾,这么困难,我们就不要再给他们添麻烦了。”晚上,周恩来来到军营,大家要他去城里吃饭。他坚决说不。结果,和战士们一同吃了加长的烙饼和炒白菜。

周恩来心系人民的故事太多太多了,他总是如此,时刻把人民放在心里,切实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他日理万机,为国家鞠躬尽瘁

1973年6月的某一天,周恩来已经连续几十个小时没合眼了。凌晨1点多,秘书纪东于心不忍的走进总理办公室。他看看手表说道:“总理,时间不早了,还有14分钟。”因为越南外宾来华,要求立刻要见到周总理,外事活动安排到午夜2点。周总理此时已经精疲力尽了,觉得该歇歇了 ,便起身动了动身子。

“唔,你们准备一下,我刮个胡子。” 周总理微微晃动一下身体,马上恢复了以往敏捷有力的步伐。

只要刮胡子,就说明周总理要接见重要的外宾,这俨然成为了习惯。周总理在各种场合都十分注重仪容仪表。他也是这样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的,是这是对人尊重,也是中国礼仪之邦的礼貌行为。

秘书低头看了一看手表,知道周恩来肯定又没法吃饭了。便立即给负责招待工作的领导打电话,让他提前在会场准备一些吃的。

秘书刚通知完,就见客厅里人头攒动,大家都焦急的寻找着总理。

纪东心里一惊,这怎么回事啊,刚不是说去刮胡子,怎么一会人不见了呢?

众人纷纷跑向卫生间。

门推开的一刹那,大家都怔住了,天呐!周总理真的在卫生间!但是他已经没有力气刮胡子洗漱了,而是左手拿着毛巾,右手握着沾有肥皂沫和胡子渣的刮脸刀,歪着身子,倚在镜子前睡着了......

瘦弱消瘦的面孔上一双深深凹陷下去,紧紧闭着的眼睛。这还是大家熟悉的,英俊的周总理吗?此刻,周总理发现红血球不过一个月,竟然如此快速的苍老,并且一眼就能感觉到这是一种病容。

大家矗立在门口,不想也不愿意叫醒总理。互相看着,此刻众人的就只有一个愿望——让总理好好睡一觉。

然而,刚过了没多久,周恩来双肩一动,睁开眼睛,他意识到自己睡着了,“哎呀”叫了一声,满脸愧疚。三步并作两步就往外走,边走还边埋怨:“糟糕,我睡着了,迟到了,迟到了,怪我,怪我......”

这就是我们敬爱的总理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怀念他呢?

他曾说癌症还未攻克,死后要将我的身体解剖,为医学做一点贡献,不要保留骨灰,撒在水里还可以喂鱼

周恩来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1956年,我们国家提倡实行火葬,周恩来作为总理,带头响应。1958年,他派专人到重庆,将抗战时期离世的亲生父亲的坟墓,与同时期离世的邓颖超母亲之母,以及同一时期牺牲的战友的坟墓,一同推平进行深埋,并在原来的坟墓上种上庄稼。60年代后,周总理的殡葬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认为人死之后不仅要火化,骨灰也没必要保留,若是把他撒在地利还能做肥料,撒在水里还可以喂鱼,这样做不仅不浪费土地资源,还可以有一丝丝贡献。

1972年被查出绝症后,他多次和医疗组的医生们沟通自己的后事:癌症问题是医学界的难题,我死后,你们要彻底解剖我的身体, 好好研究,若能为医学发展做点贡献,我是很高兴的。

周恩来去世后,依照总理生前的嘱托,他的骨灰要撒到祖国的江河湖南。在场的亲属抱头痛哭:我们留不住伯伯,连骨灰也不给我们留吗?

邓颖超庄重的、严肃的对众人说:我是一个党员,我用无产阶级的坚韧性,高度地克制我内心的痛苦;还要用愉快的精神为解除伯伯的痛苦共同跟伯伯与疾病斗争。你们的伯伯在得知自己的病无法医治时,曾不止一次的对我说,不要保留他的骨灰。这是我和你们伯伯此前就约定好的。我们国家在对待人死后的葬仪方面,从古至今都是土葬的。就感情而言,你们很难过。伯伯的肉体虽然不在了,他的骨灰在祖国的大地河流作肥料,仍为人民服务。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物质不灭,生生不息。你们要听从伯伯的遗嘱,实现他的遗愿。

模范夫妻周恩来邓颖超

周总理的骨灰分别撒到了密云水库、天津海河、黄河入海口三处。

这三处地方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他分别象征着周总理的足迹、周总理的胸怀、更象征着周总理的生命生生不已。

密云水库曾经留下周总理洒落的汗水;天津是周总理早年求学、革命活动的地方;黄河是中华名族的摇篮,生生不息的生命河流,周总理的灵魂由入海口走向更博大的远方。

成成说

周总理走了,可他并未离我们而去,他生前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家日理万机,忘我的没有自己,死后也不需要保留自己。活着将生命为崇高的革命事业为之奋斗不已。长眠时将遗骨洒向祖国的山川河流,化为青山忠魂。他似乎什么也没给我们留下,但是他把什么都留给了我们。

虽然周总理生前没有后代,死后没有墓位。但他的英灵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融为一体,哪里还需要这几尺见方的墓穴!他的名字早已被亿万民众牢记在心里,又怎么会需要这小小的墓碑来寄托哀思呢?

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永远怀念周总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3964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