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亭序史
编辑|兰亭序史
900年前,中国历史上的游牧王朝大辽被彻底打垮。此后150万契丹人流离失所,只能四处逃亡。
那么,他们最终去往了哪里?
如果你姓李、石、阿、蒋、杨等,说不定就是他们的后裔。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辽朝的崛起与覆灭
公元10世纪,契丹人在大兴安岭南麓一带,建立了大辽王朝。
并且,在之后的很短时间内,就统一了中原北方,与宋朝在华北实现了平分秋色。
与大家传统印象中的游牧民族政权不同的是,辽朝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
契丹人不仅勇猛善战,而且十分重视文化教育。
他们创造了独特的契丹小字,用于官方文书和佛经翻译。
契丹小字借鉴了汉字的结构,但形体更加简练流畅,被誉为"天下第一行文字"。
辽朝还修建了无数壮观的建筑,如曾被称为"东方第一奇迹"的多宝塔。
佛教在辽朝也极为兴盛,著名的大云寺塔就是当时最雄伟的佛塔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1125年,金朝攻陷辽京,辽朝就此灭亡。
金军对契丹人展开了长达一个月的大屠杀,150万契丹人在这场浩劫中流离失所,只能四散逃亡。
契丹人的三条出路
面对金朝的铁蹄,契丹人选择了三条出路:
第一波人跟随耶律大石西逃,建立西辽政权。
耶律大石是辽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在辽京陷落后,他率领数万契丹骑兵向西突围,最终在今天的新疆地区建立了西辽政权。
西辽一度相当强盛,疆域横跨中亚,但很快就被蒙古人所灭,契丹人再次无家可归。
第二波人归顺金朝,被强行同化。
金朝对契丹人实行了严厉的"扫穷祛夷"政策,许多契丹人不得不改姓汉化,放弃本族文化。
一些契丹贵族改姓石、李、杨等大姓,他们的后代也许还保留有契丹血统。
第三波人逃往蒙古高原,加入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
这是契丹人的主要去向,他们后来为成吉思汗西征,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后面在蒙元时期,这些契丹人随军南征云南,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云南与东北的契丹后裔
如今云南滇西一带的"本人"族,很可能就是那些南下契丹人的后代。
这些人姓阿、莽、蒋等,语言习俗都保留有契丹文化的痕迹。
比如,他们的语言中仍保留有大量契丹语词根,如"阿"、"莽"、"蒲"等都是契丹语词根。
他们的服饰也与契丹人极为相似,都喜欢穿长袍马甲。
而且"本人"族人对马术非常精通,骑射技艺一直延续至今,这与契丹人的游牧传统不无关系。
另一批契丹人则逃往东北黑龙江流域,后来形成了达斡尔族。
达斡尔人的生活方式、传说故事都与契丹人极为相似。
他们世代以游牧为生,善于骑射猎捕。达斡尔语也保留了大量契丹语的语法特点。
在达斡尔族的民间传说中,常常出现"耶律"这个契丹族的姓氏。
他们自称是"耶律之后"。这些传说反映了达斡尔人与契丹人的渊源关系。
汉化后的契丹血脉
除了上述两地,还有大量契丹人被汉化后融入了汉族。
一些契丹贵族改姓石、李、杨等大姓,他们的后代也许还保留有契丹血统。
不过,经过近千年的时间,契丹文化在汉族中已经失传,要追溯血缘关系已经极为困难。
但从语言、习俗等方面,仍可见到一些契丹文化的影子。
比如,汉语中"中国"一词的俄语译音"Китай",就源自契丹语的发音。
再如,一些地名如"沈阳"、"营口"等,都带有契丹语词根。
这些都是契丹文化在汉族中留下的印记。
融合是历史的主旋律
总的来说,辽朝的覆灭给契丹人带来了巨大灾难。
他们被迫四处流离,有的伊斯兰化,有的融入其他民族。
但无论去向如何,契丹文化最终还是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这种文化交融、血脉相连,正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动写照。
也许在某个普通的汉族家庭中,就流淌着契丹人的血液;也许在某个看似陌生的民族里,也能找到契丹文化的痕迹。
这就是历史的神奇之处。
如果你姓李、石、阿、蒋、杨等,说不定就是那些曾经英勇善战的契丹人的后裔。
他们的血脉已融入你我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这条源远流长的大河中的一股小溪。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动人心魄的历史。
后记
在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了解祖先的渊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也许通过追溯契丹人的历史足迹,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
总之,无论你是谁,只要流有契丹人的血液,就应该为这段辉煌历史感到自豪。
他们曾是北方那片广阔草原上的主宰,是一代雄主;他们的文化也曾辉映中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辽朝早已远去,但契丹精神永存。让我们共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辽史》、《金史》、《剑桥中国史》、《达斡尔族的民风民俗》、《云南少数民族变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37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