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 纪晓岚对出一下联, 堪称绝对

长风文2024-04-06 07:00:00  117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文化也随之在演变流传。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了无数优秀的文化,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那美感和内涵并存的对联,就是历史长河中所孕育出的一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的明珠。

早在秦汉时期,对联就已经有了雏形。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逐渐成了如今我们所知的形式。

宋朝时,对联逐渐兴盛起来,不仅成为文人墨客们喜爱的文学形式,而且在千家万户中也能看到他的身影。

因为当时对联和民俗结合了,过年挂对联已经算是过年的仪式之一。王安石《元日》一诗中便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千古名句。

在明清时期,对联更是发展达到了巅峰。当时上至君王将相,下至普通文人皆好联语,进而各种题材、风格的对联层出不穷,对联得以风靡一时。

对联的生命力如此的旺盛,在各界如此受欢迎,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几点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对联只有两句,却简洁不简单,能用寥寥数语表达出深刻的意义,传达撰联者的思想。

再者,对联的上下联有着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而且有益于传播。

第三则是对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很多对联充满了巧思和幽默,既是切磋方式,还能让人忍俊不禁。

翻开历史,人们经常会用对联切磋较量,留下了很多非常有趣的对联故事。

明朝时期一个小镇上有个书生,自认为读了不少书,待人接物总感觉高人一等。一天自视清高的书生在郊游的路上,正好遇到一个农民在田间劳作,他便想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学,于是走上前去和农夫攀谈了起来。

劳作的农夫看到满口之乎者也的书生,并不想多说话,这让书生有点不开心,便出了个上联:“稻粱菽,麦黍稷,这些杂种,哪个是先生?”的上联来挖苦对方。

岂料农夫听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回了下联:“诗书易,礼春秋,许多正经,何必问老子。”

书生听后,顿感觉羞愧难当,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清代纪晓岚也是对联高手,他刚走上仕途的时候,是在翰林院做事。

有次有位姓乌的满族王公大臣正好来翰林院公干,可能事情办得不是很顺利,让这位乌大人对翰林院这些人颇有微词,一副趾高气昂的模样,到处指指点点。

按当时的制度,能够进翰林院的人,都是博学多才之人,所以不论资质老新都被人称为“老先生”。

这位姓乌的大臣,想到这一点,于是有了一个上联,便对一干人出了:“鼠无大小皆称老”的上联。

众人听了,都觉得这个上联出得十分刻意,摆明了就是在说你们翰林院无论老少新旧都是老鼠。

但如此仓促下,又没人能够反击,这让姓乌的大臣更加得意,又是一顿语言攻击。

就在乌大臣这嚣张到了极点的时候,纪晓岚站了出来了,说道:“龟有雌雄总姓乌。”

在场的人听了,无不拍手叫好。这个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境相符,利用谐音巧妙的还击了对方,实在是难得的好对。

乌大臣听完气得脸色发白,但也无话可说,只能灰溜溜的认输而走。

纪晓岚的才华和智慧,当真让人钦佩不已。

亲爱的朋友们,针对上面这两个上联,你有什么妙对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34465.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