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宜春市公布了该市第40届谷雨诗会的评选结果,36名获奖者中,仅有2名市外作者获得优秀奖,其中一、二、三等奖16个名额均被宜春本地作者瓜分。有网友发文认为,该诗会的评选纯属“自娱自乐”。
澎湃新闻记者:高亮编辑:周妍(00:42)
面向市内外作者广泛征稿,结果获奖的基本都是本地人,这样的评选结果,引发了外界对公正性的质疑:评选过程有没有刻意偏袒本地作者?是不是本地文人圈子的“私人定制”?
对此,主办方宜春市文联回应称,将聘请宜春市外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初评结果进行复核,并及时公布复核结果。积极回应外界质疑,这是应对非议的必要举动。
诗歌评选的本意,在于激发创作热情,促进文化交流。像此次风波中的谷雨诗会,已经运作了40届,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品牌,评选过程更应该公正透明。如果存在猫腻,不仅伤害外地作者的情感,更会让诗会品牌形象蒙羞。
从公示结果来看,本地作者的投稿数量,确实是外地作者的两倍。诗会是本地文联发起,在评选时,对那些本土题材的作品适当倾斜无可厚非,所以本土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可能更有地域优势。即便如此,一、二、三等奖全部花落本地作者,获奖作者的地域分布如此失衡,确实很难用巧合来形容。
有两个细节值得一提:第一,获奖者中多人系当地文化系统官员,这意味着诗会评选,可能存在裁判和运动员集于一身的情况;第二,有媒体联系一位获奖者,而获奖者表示“没有参与评选”。没有参评的作者,为何出现在了获奖名单上?
在舆情发酵后,主办方很快删除了公号上的获奖公示名单,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网友的怀疑。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评选全程公正合规,没有对本地作者,尤其是本地文化系统官员的偏袒照顾,那主办方完全可以大方接受外界的监督审视。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评判文学作品的好坏,虽然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但越是如此,涉及文学作品的评选活动,越应该“拿作品说话”,坚守公平公正的基本底线。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开放征稿的诗会,被地方文化保护主义所绑架,变成小圈子的“自娱自乐”,文学创作的严肃性、诗歌评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都将荡然无存,更不可能起到激发创作热情的效果。
所以,谷雨诗会的评选,是否受到了非艺术因素的影响,存不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情况,主办方应该直面质疑,严肃对待。不妨将获奖作品公示出来看一看,将评选的标准、过程都晒到阳光下,通过更权威的复核,有问题则改之,没有问题则澄清解释。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32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