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司马家族控制着曹魏政权。最后,司马炎废黜曹奂,成功篡位,改魏为晋。而这时,魏蜀吴三国中只有东吴还在苦苦挣扎。为完成一统山河的愿望,司马炎为此准备了10年。
公元279年,发动灭吴之战。但没想到的是,短短四个月,东吴就被灭国,统一了全国。而此时的东吴已立国半个世纪,为何如此轻易就被灭了呢?
一、孙权在位期间,埋下祸患
为避免朝堂陷入争储风波,孙权早早就立下继承人孙登,但怎料天不遂人愿,公元241年,年仅33岁的孙登英年早逝。
在孙权几位儿子中,孙登、孙率早死,如果按照继承顺序的话,理应轮到三子孙和,但孙权却又公然宣称“霸儿有乃父之风”,潜台词就是看好四子孙霸。
于是,朝中大臣也分成了两派:孙和派、孙霸派。随着两党之争愈加激烈,朝中大臣更加水火不容。
眼看闹剧快要控制不住时,孙权出来“各打五十大板”,利用群臣之间的矛盾,先废孙和,再杀孙霸,凡是参与站队的大臣,没一个有好下场。陆逊也因为卷入此事,愤懑而死。
在将三、四两子解决后,继承人位置本该轮到老五,孙权却根本不按常理出牌,直接将年仅七岁的孙亮立为太子。登基后,受制于诸葛恪等朝中重臣。
二、吴末帝孙皓滥杀无辜,疏忽防务
孙皓本是孙和长子,据《三国志》记载:“生男,权喜,名之曰彭祖。”孙休上位后,他被封为乌程侯。
后因孙休子孙年幼,孙皓被扶持登上皇位。据《江表传》记载:“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禀,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禽兽扰于苑者皆放之。当时翕然称为明主。”
然而,在早期施行仁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名声后,孙皓很快就志得意满,原形毕露,不再关心国家大事。
孙皓对臣民残酷无情,而他自己却奢侈放纵,但由于陆抗、陆凯等大臣的苦苦支撑,孙吴得以苟延残喘。
公元270年,陆抗要求增3万精锐,加强西陵地区的防务,防范晋军下游,但孙皓却没答应。
后晋军在上游建造船只,废材被建平太守发现,虽立即判断晋军有攻吴的计划,请求“增建平兵以塞其冲要”,孙皓仍置之不理。
三、晋军为灭吴做足准备
司马昭生前便提出了“先定巴蜀、再灭东吴”的战略方针。去世后,司马炎继承了他的遗志,在国内安定了三年之后,司马炎开始计划灭吴。
首先,司马炎派羊祜守荆州,训练水军,暗中监视孙吴。
羊祜到达荆州后,对当地百姓采取轻徭薄赋,对吴国士兵采取“攻心计”,这样做,大大增加了吴军的离心力,便有许多中下层将士渡过长江,向晋朝投降,也带来了东吴的情报。
其次,羊祜从“西陵之战”中总结经验,司马炎命王濬在上游疯狂造船,扩充一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水军,想要顺流而下,直取东吴。
而东吴这边,陆抗在发现西陵的防守漏洞后,多次陈其利害。陆抗去世后,东吴既没有向上游补充兵力,也没有任人接替陆抗的位置。反而分其兵力,令陆抗之子分别领兵。
最后,晋军灭吴一战,部署精细,采取六路并进,水陆齐发。王濬顺流而下,在一个月内便将西陵和江陵攻破,没有大将镇守的东吴,防线一击即破。
江陵失守后,孙皓抽调下游兵力前去迎战,但领军的却是无作战经验的丞相张悌,最后同陆抗之子,战死殉国。
总之,在西晋灭吴一战中,吴国如此不堪一击,其实也不用太意外,统治者的无能,让军事部署出现重大错误,面对准备充分、来势汹汹的西晋,东吴毫无招架之力。
参考资料:
《晋书》
《三国志》
《江表传》
《资治通鉴》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3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