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年,奥匈帝国陆军获得了M.11重型攻城榴弹炮,这种305毫米的大炮发射384千克重的穿甲弹,可以轻松穿透2米厚的混凝土堡垒,简直就是要塞克星。在一战初期,有8门M.11被借给德军使用,它们确实不负众望,在列日要塞、那慕尔要塞中都有优秀表现,不过它却在安特卫普要塞中吃了瘪,一发穿甲弹卡在装甲圆顶上。
M.11和没击穿的装甲圆顶
这枚没能破防的穿甲弹很快接受了调查,斯柯达的技术人员了解了相关事宜,他们提出的解决办法简单粗暴,那就是研制更大口径的火炮,军方要求新火炮的射程至少在15千米,并且机动部署能力与M.11相当。陆军部长在1915年同意建造2门380毫米口径的新火炮,但如果火炮没能符合要求,则军方不支付任何费用,由斯柯达公司自己承担损失。
很快2门代号BH L/17的火炮开始秘密建造,它们大约在1916年初准备妥当,分别获得了“芭芭拉”(Barbara)和“古德龙”(Gudrun)的绰号,代号中的BH代表攻城榴弹炮。在测试中发现火炮最大发射药量为47.5千克,最大射程15千米,约5分钟发射一次。
火炮可以拆解为4个大的部分,用费迪南.保时捷研制的电传动8轮拖车进行运输,它安装了一台150马力的6缸汽油机,驱动2台发电机,电力再驱动所有车轮上的轮毂电机,最大公路速度16千米/小时,它也能更换为铁路钢轮,用火车头牵引机动,至于这个保时捷,不用质疑,就是后来搞电传动重型坦克的那位。
BH L/17赢得了军方的认可,随后的正式生产版被称为M.16 38厘米攻城榴弹炮,它的战斗重量达到了惊人的81700千克,部署前需要提前挖掘一个52立方米的坑,用来安装它的矩形底座,它的炮架比较特别,有两个耳轴安装座,前一对安装座其实是为斯柯达M.16 24厘米加农炮准备的,它也是同时期研制的火炮,虽然炮弹威力小很多,但射程却将近30千米,因为射击后坐行程更长,所以才选择靠前的安装座。
M.16拥有一根6.46米的炮管,采用水平滑动炮闩闭锁,火炮安装好后可以360°旋转,炮管射击俯仰角度在+40°~+75°,它只能在11°仰角进行装填,这样才能正确使用弹药起重机和推杆。
该炮的发射药被分成5份,最大发射药量为68千克,火炮配备了2种炮弹,一种是M17人员杀伤榴弹,主要针对人员等软目标,它的重量为600千克,另一种是740千克重的M16穿甲弹,可以选择有延时或无延时的引信,它的最大炮口初速度为459米/秒,最大射程15千米。
除了2门原型火炮, 陆军后续又订购了14门M.16,不过实际只建造了10门,这些重炮被投入到前线战场,参加了第12次伊松佐河战役、1918年的皮亚韦河战役,它们并没有在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一战后M.16被分散到不同国家,其中意大利就获得6门,目前幸存的2门M.16分别在奥地利和罗马尼亚。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26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