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中央一系列相关重要文件已明确支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同样,在2021—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连续提及该问题。具体来看,2021年的文件强调要在阶段内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2022年提出“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村集体资产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发展途径。这充分体现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我国“三农”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受到了中央政策的持续关注。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农村集体经济进行了广泛研究,尤其是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概念提出以及基层实践展开之后,围绕其内涵[1,2,3]、类型[4,5]、困难[6,7,8]、风险挑战[9,10]以及发展路径[11,12]等的研究更是穷波讨源。针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问题,已有学者从制度分析的视角,认为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活力的核心要素是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3,14,15],通过明确农村集体产权归属并完善其权能,可以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此规范其运作[16],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对县域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抑制性作用[17]。但也有研究持相反观点,认为农民财产权益难保护和农村集体经济难壮大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所面临的“两难”困境[10],新确立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产权结构将必然冲击原有的农村治理体系[18]。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并不依赖于市场化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9],同时还要警惕市场化导向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所隐藏的“去政治化”倾向[20],中西部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无直接关系,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21]。部分学者从人力资本角度出发,提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稳步发展亟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2]。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壮大亦离不开金融支持[23,24,25],通过健全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和完善农村金融支撑形式能够有效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6]。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之一[27],发展乡村产业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28],二者之间有效的互动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顺应我国农业发展新趋势、激发乡村消费热点、拉动内需的有力抓手。学术界关于如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已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金融支持、人才支撑、政策扶持等方面展开了理论讨论,部分学者也观察到发展产业对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例如,崔超等[29]通过对陕西省丹凤县实地调查得出,该地区“特色产业引领的资金推动”的发展模式能够通过乡村产业发展、用活各类资金来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肖红波等[30]通过对全国12个省份96个村中集体经济发展和产权改革表现突出村进行规律总结,发现壮大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关键路径是选择和培育合适的产业。然而,关于特色农业产业对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仍缺乏理论逻辑上的探讨。
研究某一区域的案例,对于探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具有理论研究、制度提炼、经验总结和政策参考价值。新疆是一个多民族、欠发达的边疆地区,面临着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发展环境。新疆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等多方面,因此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这一背景下显得特别重要且紧迫。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多样的农业类型,使得新疆具有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巨大潜力和优势。新疆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示范模式。因此,以新疆为例进行探究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教训。基于上述考虑和前文对已有研究的综述,本研究首先剖析特色农业产业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其次,梳理新疆特色农业产业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挖掘和总结促进新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特色农业产业案例和经验,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特色农业产业优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壮大的路径,以期丰富产业振兴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逻辑研究,并为其他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经验借鉴。
1 理论逻辑为了充分认识产业振兴对于发展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深刻把握其中的理论逻辑,本文运用产权理论,从要素盘活、配置和重组3个方面阐述了在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特色农业产业发挥的重要作用。
1.1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利于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要素盘活产权理论强调,产权制度规定了个体对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转让权。在此框架下,产权的明晰、专有、可转让和可操作性是决定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如果产权界定不清晰,或者受到制度的限制,会导致资源的闲置、浪费和低效利用,从而降低资源的价值和收益。在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限制,土地、水利、林木等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清晰,导致了资源的闲置、浪费和低效利用。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可以通过创新产权制度,激发农民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价值。例如,以土地流转、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方法,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资源高效利用;通过水利建设、灌溉改造、水费改革等方式,提高水资源的供给保障和节约利用;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林木种植、林下经济等方式,增加林木资源的收益和多样性。此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还可以通过引入新的资源要素,拓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例如,通过融入科技创新、品牌构建、电商平台等因素,增强特色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引入金融服务、保险保障、风险分担等要素,降低特色农业产业的成本和风险;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合作社、专业公司等要素,增强特色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协同效应。基于此,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助于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要素盘活,为农民富裕和乡村发展提供动力。
1.2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利于优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要素配置产权理论强调,不同产权结构将引发各异的激励机制和行为选项。在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农民对集体资产和公共事业缺乏参与感和归属感,导致了要素配置的失衡和低效。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可以通过完善产权分配和保护机制,调动农民参与集体经济的主动性,优化要素配置的结构和效果。例如,通过建立健全集体资产清单、股份登记、分红分配等制度,保障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所有权、收益权和监督权;通过实施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多元化投资等方式,增强集体资产的流动性、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建立健全集体事业公开透明、民主参与、绩效考核等制度,提高集体事业的服务质量和满意度。此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还可以通过优化产权结构和激励机制,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素配置的动态调整和优化。例如,通过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的评估、监测、审计等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体资产的闲置、流失、侵占等问题;通过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的退出、转让、置换等制度,及时调整和优化集体资产的结构和配置;通过建立健全集体事业的需求调查、满意度评价、反馈机制等制度,及时了解和满足农民对集体事业的需求和期待。基于此,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助于优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要素配置,为农民福祉和乡村治理提供保障。
1.3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利于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要素重组产权理论指出,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必须持续调整产权结构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机遇。在当前的农村地区,由于市场竞争和消费升级的影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需要进行产权创新和要素重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技术、管理、模式和理念,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推动要素重组。一方面,通过探索抱团发展的多种模式,实现农村集体经济要素在不同主体之间的重组。例如,通过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土地联营等方式,实现土地要素在农户、企业、合作社等主体之间的重组;通过林木流转、林木入股、林木联营等方式,实现林木要素在林户、企业、合作社等主体之间的重组;通过水利设施入股、流转、联营等方式,实现水利要素在水户、企业、合作社等主体之间的重组。另一方面,通过开发特色、有机以及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实现农村集体经济要素在不同产品之间的重新组合。举例来说,借助本地独特资源和传统文化,开发带有区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通过遵循有机生产标准和认证程序,开发符合绿色消费需求和高端市场定位的农产品;通过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并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开发具有品牌效应和溢价效应的农产品。基于此,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助于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要素重组,为农民增收和乡村繁荣提供保障。
2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2.1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中国的西北部,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迥异的地理气候环境、繁多的生物种质资源以及广袤的土地孕育着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无限潜力,新疆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棉花、粮食、核桃、啤酒花、番茄酱、制糖甜菜、羊肉、马、梨、瓜果、芳香植物和冷水鱼等特色农产品的主要产地。截至2022年底,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新疆已有91个品地理标志农产获得农业农村部注册认证,同时有151个农产品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中,逐步形成了特色品种繁多、区域特色明显、产业体系优化、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特色农业产业也逐步成为了实现产业兴旺、繁荣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
立足资源优势、借助政策红利、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是近年来新疆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战略规划。2020年,新疆立足于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完成了葡萄、褐牛、库尔勒香梨、棉花、薄皮核桃以及伊犁马等6个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创建。建设范围覆盖全疆11个地州的41个县市。2022年,新疆棉花实现总产539.1万t(https://www.gov.cn/xinwen/2022-12/26/content_5733586.htm?eqid=ea1a577400035a5300000003647d9007),产量在全国占比超过90%,占世界棉花产量的20%左右;新疆褐牛存栏量192万头,牛肉产量17.6万t,全产业链产值达165亿元,直接联农带农12.5万户以上[31];库尔勒香梨品牌价值连续3 a在全国各地梨类中排名第一,达到162.1亿元[32];伊犁马存栏量稳定在60万匹以上,年产值突破116亿元,带动5万名以上农牧民增收[33];新疆种植的酿酒葡萄已达21 400hm2,成为我国最大的葡萄原酒生产基地[34]。六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累计撬动投资金额30余亿元,吸引各类经营主体270多家,参与建设的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团体共计45家,带动了20余万农户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和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34]。
2.2 新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自2016年起,新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指导,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核实;科学、合理、有序、规范地确认村集体组织成员身份与折股量化;有效盘活集体“三资”,增加村集体经济实力与组织成员收益。截至2021年末,已有38个县294个村实现了集体收益按股分红,分红总额突破1亿元,惠及35.6万农民[35]。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新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和资本积累。为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新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中央财政每年专项扶持新疆500个左右经营性资产较少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每个村补助5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同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强调:“要通过立足区域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色,遵循市场规律,注重因村施策,探索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途径”。
3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疆实践与经验3.1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疆实践笔者的调研团队于2023年4月赴新疆对玛纳斯、焉耆、库尔勒、乌什4个县(市、区)实地调研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困难,挖掘特色农业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模式及经验。下文所选取的样本案例遵循典型性、多元性以及资料可获得性等原则,依据学术惯例和新疆当地受访者要求对本文的案例进行匿名处理。
1)新疆玛纳斯县A村发展棉花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疆玛纳斯县土壤肥沃、光热水土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棉花,是“中国优质棉花之乡”。新疆玛纳斯县A村是一个以种植棉花为主的农业村,棉花是该村的支柱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2019年,该村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村集体土地的集中连片种植和规模化经营。该村通过个人承包地与村集体土地互换的方式,建设出55.13 hm2集中连片棉花田,并引入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2020年,该村平均产量达到400 kg/667 m2,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80多万元。该村还利用村集体资金,联合周边6个村创办了滴灌带加工厂,既降低了自身种植棉花使用滴灌带的成本,又通过外销滴灌带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2020年,棉花滴灌带加工厂年生产滴灌带8万卷,产值超过1 600万元。该村通过种植棉花和滴灌带工厂经营盈利参与分红,使全村拥有了持续稳定的村集体经济收入,2020年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总额突破500万元。
2)新疆焉耆县B村发展葡萄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疆焉耆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条件和地缘优势,加之天山、博斯腾湖带来的“山湖效应”,十分适宜葡萄种植,是新疆四大葡萄酒产区之一。新疆焉耆县B村是一个以种植葡萄为主的农业村,葡萄是该村的特色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2022年,该村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仔细调研下,发现当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村民普遍拥有种植葡萄的经验,因此选择了葡萄产业作为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并引进了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新品种,提高了葡萄的产量和品质。2022年4月,该村争取200万元援疆资金,引进1.35万株葡萄新品种,成立了葡萄产业合作社,建成了6.67 hm2集体生态葡萄园。首先,村集体经济组织向村“两委”成员、有强烈意愿入股的村民筹资筹劳再计入合作社股份,从而在村集体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解决了产业项目后期管护资金难的“怪圈”,创新了“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发展方式。然后,村集体领办的葡萄产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全村400余户建立133.4 m2的庭院葡萄架,并以葡萄架入股合作社分红,在前期村集体6.67 hm2葡萄园的基础上,又增加种植面积约5.33 hm2。最后,该村村集体葡萄园雇佣本村村民在葡萄园打工,每月增加村民工资性收入4 000多元,实现了1个葡萄产业3份收入的农民增收格局,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此外,该村还实现了种植技术的外溢,村民在葡萄园学习科学的种植技术还可以运用于庭院葡萄种植管护,进而增加葡萄的产量和提高葡萄的品质,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3)新疆库尔勒市发展香梨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疆库尔勒市是中国香梨之乡,香梨是该市的特色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梨农80%以上收入来自于种植香梨。近年来,库尔勒市为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出“国资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该模式立足于库尔勒香梨产业,成立专业化的运营公司——库尔勒香梨发展有限公司,以该公司作为引领平台,推动各乡镇成立集体经济的实体企业,各村集体成立香梨种植合作社,引导和推动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参股的方式加入乡镇国资企业。2021年,库尔勒市C乡,为破解单个村集体资源要素不足,发展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的现状,推动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抱团发展,共同出资成立了香梨农业公司,并对各村集体土地开展集中连片规划,进行标准化种植香梨。同时,C乡村集体合作社也带动单个分散的梨农共同参与到村集体香梨产业发展中,各村推动一些缺少资金投入、产量低、技术落后、品质有待提升的梨园向村集体合作社有序流转入股,实现全村零散梨园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运营,有效降低了香梨商品化生产成本,促进了库尔勒香梨产业提质增效,商品果率达到了80%以上。流转梨园后的梨农按照“生产在社、服务在社,收益在社”的模型,在村集体梨园参与香梨授粉、采摘、包装、存储、运输以及梨园管护等多个环节,既可以获得在村集体香梨种植合作社的务工收入,又可以获得村集体分红收入,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村集体年利润突破100万元,带动140余名农民就地就业。
4)新疆乌什县D村发展食用菌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疆乌什县位于我国边境,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当地戈壁荒滩多、土壤盐碱量大,种植粮食作物收成不高,林果品质不优。乌什县D村受制于当地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长期以来农民收入不高,村集体经济薄弱,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2017年在“访惠聚”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的共同研讨下,避开当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利用当地气候凉爽、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访惠聚”工作队和村“两委”引入外部企业,借助国家乡村产业项目资金,立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村集体土地为基础,推动村民以承包地入股,建成了日产4万个菌棒的自动化生产线,80个现代化温室种植大棚,3.67 hm2示范种植基地的食用菌特色产业孵化园。2022年,D村又进一步延长食用菌产业链,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D村村集体与合作企业共同投入350万元进行扩大再生产,建设了产品包装分拣中心、产品展示中心、预冷室。D村村集体自发展食用菌产业以来,带动了30名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入孵化园就业,村内60户村民每年增收5 000多元,实现了村集体分红和劳动务工收入双重增长,截至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8 400元,村集体收入也达到300多万元。
5)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逻辑总结。上述新疆实践案例有力地佐证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能够有效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从中能够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重要理论路径:
第一,土地股份制能够作为推动农民参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土地股份制是一种将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等转化为股份的制度安排,既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又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效率。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农民可以通过流转个人的承包地或者参与合作社的土地流转来获取股份,并享受合作社的分红收益。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因为土地流转而失去收入来源的问题,又可以增加农民对合作社发展的参与度和归属感。
第二,现代化管理方式能够作为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手段。现代化管理方式包括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设备、品种等,建立科学的生产计划、监控系统、质量标准等,实施规范的生产流程、质量控制、风险防范等。在这一管理方式下,合作社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制定合理的种植方案和销售策略,并通过科技创新和标准化操作来提升特色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这不仅可以提升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能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第三,多元化发展战略能够作为拓展特色农业产业增值空间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模的有效途径。多元化发展战略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开发与特色农业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品和服务,从而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或特色农业综合体。在这一发展战略下,合作社可以通过利用村集体资金或者联合周边村庄,创办与特色农业产业相关的加工厂、物流中心、电商平台等,既降低了自身生产成本和运营风险,又通过外销产品和服务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这样既可以实现特色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增长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规模效益,又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
第四,有效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能够作为提高农民特色农业产业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渠道,即通过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和风险共担的制度安排,使农民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既能享受到合作社的分红收益,又能参与到合作社的生产管理中,增强农民对合作社发展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这一机制创新了农民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协作方式,为解决农民土地流转后收入不稳定、参与度不高、技术水平不提升等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第五,产业链延伸的战略能够有效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即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合作社,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物流等全产业链的统一管理和运营,提高了产业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一战略拓展了特色农业产业增值空间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模的有效途径,为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增长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规模效益提供了有力支撑。
3.2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疆经验在上述案例中,各类村集体通过不同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些成功经验和普适规律对其他地区也具备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1)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新疆地域辽阔、生态复杂、气候多变,地形地貌、资源分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农业资源禀赋也有所不同,造就了新疆地区特色农业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的思路发展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新疆农村集体经济得以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引。如在上述4个案例村中,A、B村和C乡借助自治区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契机,大力发展本地的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D村则通过利用气候和水资源优势,发展食用菌产业园,有效摆脱了土地资源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制约。
2)引入现代化生产管理方式。单个小农户受制于生产规模小、农业再生产的要素投入水平低、技术条件落后,难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与现代化农业、大市场的衔接不足。引入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方式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有效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现代化生产管理运营能力。在C乡,通过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入股乡镇成立的农业公司,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管理方式,提升梨园的生产管理运营水平。同时,村集体推动产量低、技术落后的梨园向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流转入股,提升了梨园的生产效益,增加了梨农的资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D村通过“借鸡下蛋”的方式,引入外部企业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同打造现代化特色农业产业孵化园,发展食用菌产业。
3)紧密连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核心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其发展和壮大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村集体经济的稳定可持续收入,增加集体组织成员的资产性收入,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广泛动员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参与。在上述A、B、C、D 4个案例中,紧密联系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共性经验则是通过劳动连接、利益连接以及技术连接,利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所衍生出来的工作岗位,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地就业,在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同时,增加工资性收入,促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外溢,提高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例如,B村探索出了“村集体经济与庭院经济”双轮驱动的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户庭院经济提供特色农业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在村集体分红收入、务工工资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农户庭院经济收入。
4)注重内外部资本要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投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要素的投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积累了一定量的内部资本与要素,外部资本要素仍是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撑。A村将分散的农户土地与村集体土地进行互换,集中土地要素,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C乡将农户个人承包的产量低、生产能力差的梨园向村集体流转,村集体进行修整和生产投入,有效集中了村内部的资源。B村先利用援疆资金作为前期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再利用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劳动和资金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扩大再生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项目建设前期村集体经济成员所承担的个人风险。同时,后期的投资也增强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项目的预期。D村利用外部企业资金和政策资金,以村集体土地为基础,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承包地入股,并利用村集体盈利资金与企业资金进行特色农业产业的扩大再生产。
5)探索抱团发展的多种模式。“抱团发展”是指多主体团结协作实现共同发展目标[36],是目前政府提倡、学界关注、基层实践创新的模式。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亦离不开抱团发展,在新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上探索出村村联合、村企联合以及村社联合的抱团发展模式。在A村和C乡,集中各村优势资源与要素,联合成立农业公司,实现村村联合发展,破除单个村集体的要素不足与资源薄弱的制约。D村,引入外部企业,实现村企联合,化解了D村资源要素不足与资本积累缓慢问题。同时,外部企业的介入有助于提升D村集体经济对市场风险的抵御力。B村,由村集体成立合作社,赋予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合作社社员双重身份,从而农民一方面可以享受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盈利分红,另一方面,在合作社从事劳动获得工资性收入。
4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4.1 管理队伍素质不高、人才匮乏一是管理队伍素质不高。这是一个关乎特色农业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农村人力资本、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等多个方面的复杂性问题。缺乏懂市场、善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制约因素。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上述案例村(乡)普遍存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走访村大多均未设置村集体经济组织经理层,村“两委”负责人兼任董事会成员,董事会成员既是决策者又是经营者,45岁以上的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人员占全部经营管理人员的1/3及以上,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人员总占全部经营管理人员的4/5,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层存在年龄普遍偏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以及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
二是村集体经济日常管理存在不规范现象。这是一个牵涉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财务管理、招商引资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性难题,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的重视。然而,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上述案例村(乡)在村集体经济日常管理事务中,“怕麻烦、图简单”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村集体资产管理监督、资金入账、招商引资等方面均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不规范情况。
三是发展村集体经济后续人才匮乏。这是一个关乎特色农业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农村青年人才、人才流动、人才留用等多个方面的战略性问题。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上述案例村(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年富力强、懂经济、有头脑、有闯劲的人纷纷外出务工或创业,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意识淡薄,对村集体经济事务漠不关心,不愿回家重起炉灶。
从理论上讲,“管理队伍素质不高、人才匮乏”这一问题会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后果:(1)影响特色农业产业的更新换代和持续发展,导致特色农业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活力和市场活力,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升级;(2)影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传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导致集体经济组织缺乏稳定的管理团队和核心骨干,无法实现集体经济的长期稳定和高质量发展;(3)影响农民对特色农业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期待值和满足感,导致农民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未来发展缺乏信心和希望,无法提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4.2 小富即安,缺乏长远谋划一是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这是一个关乎农村发展理念和发展动力的战略性问题。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在上述案例村中B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对B村葡萄产业的发展注重短期的资产管理和村集体经济的利润分红,对本村葡萄产业的未来发展的规划不够,缺乏长远考虑。例如,对本村葡萄产业的下一发展阶段的种植面积、种植品种、包装运输、市场销路等均未进行规划,产业规模和产品质量提升不明显,产业发展目前主要处于种植环节,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二是缺乏长远谋划。这是一个关乎农村发展规划和发展协调的系统性问题。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赋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既要在短期内让村集体经济得到增长,也要能稳定、可持续、管长远。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缺乏对所在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远谋划。政府部门之间的统筹意识协调不够,合力推动特色农业产业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行动不足。少数村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时,二者的融入程度不够,2种规划“各说各话,各干各事”。同时,也存在对规划“束之高阁,备而不用”、实施随意性大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小富即安,缺乏长远谋划”这一问题是一种满足于现状、缺乏进取心和创新意识的思想和缺乏前瞻性、全局性和协同性的规划方式,它会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后果:(1)影响特色农业产业的生产安全和质量控制,导致特色农业产品和服务出现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损害特色农业品牌形象和市场信誉;(2)影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导致集体资产和资金出现损失或风险,降低集体经济组织的投资吸引力和融资能力;(3)影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规模扩张和水平提升,导致集体经济组织缺乏长期目标和战略规划,无法实现集体经济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4.3 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管机制缺失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仍需健全。这是一个关乎特色农业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性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力结构、职能划分、协调机制等多个方面的制度性问题。部分村集体在改革过程中,将村级管理和组织机制简单地引入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从而出现了村“两委”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不清晰的问题。一些地区存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组织协调困难,导致村集体与外部组织在本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职能混乱现象。在实地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C乡和D村成立和引入企业的案例,均出现了“分工不明确”“经营管理权责不清”的现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企业的经管管理进行过分的行政干预和过多的价值利益索取;企业绕过村集体与其成员建立单独联系,弱化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中介纽带作用。
二是利益机制不健全。这是一个关乎特色农业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激励性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分配、风险共担、激励监督等多个方面的机制性问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在一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尚未完全确立,导致组织成员的利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4个案例村(乡)中,均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更多的是出于行政命令和社会责任来发展和壮大本村的特色农业产业与村集体经济。
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管手段落后。这是一个关乎特色农业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约束性问题,也是一个关乎使用、监督、审批的综合性问题。部分村集体缺乏健全有效的“三资”监管机制,使用、监督、审批的标准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同时,由于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低,导致对村集体账目的监管手段落后,村集体财务管理公开透明不到位。
从理论上讲,“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管机制缺失”这一问题会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后果:(1)影响特色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导致特色农业产品和服务缺乏差异化和高附加值,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高端化;(2)影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导致集体资产和资金的配置和利用不合理,无法实现集体经济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3)影响农民对特色农业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监督权和知情权,导致农民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透明度和公正度有所怀疑,削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作意愿和团结精神。
4.4 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够一是缺乏系统性的扶持政策。这是一个关乎农村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农村土地使用、人才培养、资产盘活、项目启动资金、税收优惠等多个方面的问题。目前,新疆各级财政对乡村产业、基础设施、支农惠农等方面的政策较多,除国家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以外,受市、区县财政实力影响,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够,在土地使用、人才培养、盘活资产、项目启动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较少。
二是融资困难。这是一个关乎农村发展政策实施和落地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农村金融服务、金融创新、金融扶持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新疆各地多举措鼓励和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涉农抵押贷款物,创新抵押贷款产品,降低涉农贷款门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2020年为例,阿克苏地区发布了《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暂行)》,为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贷款提供了一种方式。但是,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融资受制于自身的弱质性,加之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以及现阶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融资、担保等金融扶持政策有待完善,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加重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融资困难[9]。
三是政府部门之间政策不协调。这是一个关乎农村发展政策协调和优化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农村发展政策的整合、统筹、配合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当前,用于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分散,政策支持的合力较难形成,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实施效果差。
从理论上讲,“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够”这一问题会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后果:(1)影响农村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导致农村发展缺乏政策支撑和推动,无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影响特色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标准、质量、效益等方面,导致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和协调,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3)影响特色农业产业的资源配置和利益联结,导致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缺乏公平和效率,难以实现多方共赢。
5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径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要求,必须确立探索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构建新机制,完善支持政策。
5.1 人力资本引育机制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创造力等能力,这些能力可以为生产活动带来价值。人力资本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为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水平,需要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本培育机制,其中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基础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农民参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意愿。农民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主体和基础,其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特色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因此,应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提升农民的文化和科学素养,培养其创新和创业意识,从而使农民能够满足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农村人才评价、奖励、流动、使用等制度,激发农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乡服务。人才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战略资源,其激励保障水平直接影响特色农业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激励保障措施,提高农村人才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促进农村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有效使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乡投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三是建立健全农村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外部机构的合作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模式等,促进农村人才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交流合作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交流合作水平直接影响特色农业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人才交流合作的支持和引导,拓宽农村人才交流合作的渠道和领域,促进农村人才与外部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为农村人才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5.2 宣传推介机制宣传推介机制是指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向社会公众和潜在客户传播特色农业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信息和形象,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其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宣传推介机制对于增强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优势,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建立有效的宣传推介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健全宣传推介组织体系,明确宣传推介的目标、内容、对象、方式、责任等,形成统一协调、分工合作的工作格局。宣传推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内容规划、对象定位、方式选择、责任分配等,以保证宣传推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推介组织体系建设,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提高宣传工作效率。
二是建立健全宣传推介资源库,收集整理特色农业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信息、发展成果、典型案例等,形成丰富多样、权威可信的宣传素材。宣传素材是宣传推介的基础和核心,其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宣传推介的效果和水平。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宣传推介资源库,收集整理特色农业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展示其发展历程和成就荣誉,挖掘其成功经验和典型故事,形成丰富多样、权威可信的宣传素材。
三是建立健全宣传推介渠道平台,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自媒体等各种媒体形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宣传推介渠道平台是宣传推介的载体和窗口,其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宣传推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宣传推介渠道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形式,举办多类型的宣传推介活动,以适应不同的受众需求和喜好。
5.3 产权激励机制产权激励机制是指通过产权合约的形式,将企业所有权或部分所有权赋予员工或管理者,使他们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或共同所有者,从而激发员工或管理者对企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产权激励机制是对人力资本的主要激励手段,也是最具激励效果的途径之一。为确立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主体、产权内容、产权界定和产权登记等方面,以保障农民的集体所有权和收益权。农民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者和参与者,他们对集体经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直接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凝聚力。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主体,即农民或其代表;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内容,即包括土地、资金、设备、品牌等各种形式的资产;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边界,即在法律法规和民主程序下,确认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范围、价值和权属;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登记,即按照有关规定,将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情况进行公示、备案和登记,确保其合法有效。
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内部机构,以规范决策程序,实现民主管理和监督。治理结构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的内在机制,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行效率和效果。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完善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关系;规范决策过程,确保集体经济组织的重要事项经过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并得以通过,以充分体现农民意愿和利益;实现民主管理和监督,确保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行公开透明,接受农民监督和评价。
三是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分配机制,根据资产收益、劳动贡献、风险承担等因素,合理确定分红比例,实现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收益分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核心问题,其公平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农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因此,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转经费、集体经济发展积累资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经营管理人员绩效奖励以及公益金等的份额,形成集体、集体成员、市场主体有序分配的格局。
5.4 产业培育机制产业培育机制是指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延伸产业链条等方式,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产业培育机制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为了建立有效的产业培育机制,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等因素,科学确定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和路径。发展规划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和依据,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着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成效。因此,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为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发展并实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支撑,推动技术研发、转移转化和应用推广,提高特色农业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技术创新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水平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特色农业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特色农产品质量提高以及附加值提升的支撑作用。
三是建立健全特色农业产业市场开拓体系,加强品牌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开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提高特色农业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市场开拓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开拓水平和效果直接影响特色农业产品的销售量和价格。因此,必须要拓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发挥各自渠道优势,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5.5 政策引导机制政策引导机制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利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壮大的政策措施,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政策引导机制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也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保障。为了建立有效的政策引导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制定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增加对特色农业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财政投入和支持,同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其支持水平和效果直接影响特色农业产业的资金状况和投资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推动财政资金和金融支持政策更大力度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建立健全土地资源支持政策,合理划定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用地范围和指标,简化用地审批程序,保障特色农业产业用地需求。土地资源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供给水平和效率直接影响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和布局。因此,强化土地政策支持,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用地指标制度,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
三是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支持政策,加强对特色农业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激励保障、流动交流等方面的支持服务。人才服务支持政策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其支持水平和效果直接影响特色农业产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和人才能力。因此,必须要强化人才政策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完善特色农业产业人才的引、选、育、留的服务支持政策。 基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科建设重点项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XKHJ2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