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大授衔中,共有177名将军被授予了开国中将军衔。
这177名中将堪称是革命战争的中流砥柱,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不乏一些资历老,功劳大,足以位列开国上将,却又因为种种原因与上将擦肩而过的人物。
其中,有五位最具代表,他们分别是莫文骅、郭化若、廖汉生、程世才、李天焕。
一、廖汉生
廖汉生,1911年出生于湖南张家界桑植,他与贺龙元帅是老乡。
16岁时,廖汉生便参加了红军,跟随贺龙元帅上了战场。这一期间,廖汉生凭借着勇敢的作战表现,军职也不断擢升,1933年,加入我党。
其后先后担任过红3军9师政委和红2军团组织部部长等职务。
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过新四军5师3分区政委等职务;解放战争时,他开始担任了晋绥野战军1纵政委,后来晋升为西北野战军1纵政委和解放军1军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过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务,1954年担任国防部副部长。
如此看来,无论从资历、战功上看,还是从职务上来看,廖汉生的军衔基本上能担得起上将军衔。
要知道,当时的军衔评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以军队级别为主要依据,参照编制军衔确定军官军衔:“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副兵团级、准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中将”。
当时,廖汉生所处的职位为“副兵团级”,而他的老搭档贺炳炎为“准兵团级”,最后还被评定为了“上将”,由此对他来讲授予中将有些委屈了。
但是,作为一名老革命廖汉生将军对此看得很开,他多次表示完全接受组织的安排,想到那么多优秀的老战友都牺牲了,自己能走到这一步,已经很知足了。
二、程世才
程世才,湖北省大悟县人,我国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和高级将领。
少时,程世才家贫,由此年仅18岁时他就参加了红军,并因敢打敢拼的精神而迅速崭露头角。在红军整编为红四军时,他升任了排长。
1933年,红三十军成立时,程世才已经升任了88师师长兼政委,后来更被提拔为30军的代理军长,年仅23岁。
程世才在红军时期就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他率部屡破强敌,其领导的33团因善于夜战而被称为“夜老虎团”。
在全面抗战期间,他历任冀热察挺进军参谋长兼第12支队司令员、抗大分校校长等职务。1955年程世才之所以未能成为开国上将,主要原因有两个:
1、抗战时期,他长期在抗大和党校工作,那些职务虽然也很重要,但对于以战将闻名的程世才来说,却实在有些可惜。
2、当时在面对南满局势时,因程世才与司令员在很多问题上有分歧,后来被换成了“旋风司令”韩先楚,这也成了程世才未能被授予上将的一大原因。
三、郭化若
郭化若,1904年8月出生于福建福州,1925年秋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
同年冬加入我党,1926年夏参加了北伐战争,任炮兵大队第2队队长等职。1927年冬赴苏联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
1928年冬回国,后来参加了红军部队,历任红4军第2纵队司令部参谋、参谋长、纵队长,红1军团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代参谋长等职务。
抗日战争时期,郭化若历任中央军委编译处处长、中央军委一局局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兼中央军委第四局局长、军事学院教育长等职。
在延安期间,他从事军事理论和军事教育法的研究,在军内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是公认的《孙子兵法》研究专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郭化若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解放军第8兵团政治委员等职。
尽管郭化若参加革命较早,但早年长期在军队机关院校工作,担任军政主官的时间较短,是其后来仅被评为副兵团级和授予中将军衔的重要原因。
另外,在中央苏区期间,郭化若一度因“托派”嫌疑被开除党籍,时间长达7年,客观上也影响了他早期职务的提升。
四、李天焕
李天焕,1912年10月出生于湖北黄安。192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底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后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11师政治部秘书长、红30军第90师政治部主任、红30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后随西路军余部转战到新疆。
抗日战争时期,李天焕历任八路军冀中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5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天焕任解放军公安部队副政治委员、副司令员等职。
1952年军队评级时,他被评为副兵团级;1955年9月,李天焕被授予中将军衔,未被评为上将,主要有2方面原因:
1、虽然李天焕在红军时期担任军政治部主任,级别不算低,但在抗战时期他的级别相对一般,仅为军分区的政委,与杨得志、杨成武等人相比,资历还是要略逊一筹。
2、军衔评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军事成就和资历,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当时军队内部的政治氛围、领导层的决策等。
五、莫文骅
1910年,莫文骅出生于广西南宁,1930年入党,后来凭借个人能力与勇武精神,职务一路擢升,多次担任部队政治主官,还担任过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
抗战时期,担任过抗大政治部主任和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莫文骅则担任了东野4纵政委、14兵团以及13兵团的政委。
建国后,莫文骅又历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要职。如果从职务上看,在1953年评级时他完全可以评定为正兵团级干部,但结果却是他被评为了副兵团级。
正因如此,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莫文骅被授予了中将军衔,按理说他是最有能力获得上将军衔的人员。对于这一点,莫文骅在他的《莫文骅回忆录》中曾有过看法:
他认为,是当时兼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的高岗从中作梗才导致的结果。
在延安时期,莫文骅曾不同意高岗兼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委员,对当时军民关系发生的问题上两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多年以后高岗仍记恨在心。
为此,对于莫文骅的这些“想法”,总政治部罗荣桓主任和副主任萧华还特意安慰过他。
其实,从根本上讲,那时对莫文骅的评判还是很客观的,核心的一点是,从莫文骅的履历看,他长期在军队机关院校工作,担任军政主官的时间短,由此授予中将也在情理之中。
读者们,关于“5位错失上将的开国中将”,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15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