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违法犯罪活动高发频发,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扰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为提高广大群众反诈防骗意识,守住百姓“钱袋子”,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米消金”)梳理总结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及建议。 妥善保管个人信息 大量个人信息遭泄露、甚至被买卖,成为犯罪分子筛选潜在行骗对象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把好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一道关口,从源头杜绝隐私外泄。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在相关网站输入账号、手机号、密码等重要信息前要谨慎核实域名真实性,不点击可疑链接、不扫描不明二维码,谨防钓鱼陷阱。 绝不出租出售“两卡” 千万不要认为没有直接参与诈骗行为就不算犯罪,银行卡、电话卡一旦被用于不法行为,出租、出借、出售个人银行卡的人员不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还将受到严厉的信用惩戒,对今后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一经认定的出租、出借、出售、购买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的单位和个人及相关组织者,5年内暂停其银行账户的非柜面业务和支付账户的所有业务,且不得开立新账户。 加强账户安全管理 一些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反映出部分群众的各类账户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因此提高账户安全性,给自己的账户上好“锁”,是风险防范的关键一环。比如:为各类账户设置复杂程度较高的密码、不在其他任何网站上设置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不向任何人透露或转发短信验证码及其他形式的动态密码。 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被害人防骗意识薄弱,是多数电信网络诈骗最终得逞的直接原因。因此,要多学习反诈知识,密切关注媒体报道和网络曝光的诈骗案件,了解近期出现的作案手法,在生活中擦亮眼睛,提高识骗防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积极应对、防骗避损。 培养良好支付习惯 电信网络诈骗尽管无孔不入且真假难辨,但只要群众时刻保持警惕,养成良好支付习惯,把控住对外转账汇款的最后一道关口,仍可有效避免资金损失。因此,接到“熟人”通过短信、微信、QQ等形式发送的转账请求,或询问银行卡、网银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时,须时刻保持警惕,通过电话核实确认,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银行、运营商等机构咨询,避免在与移动支付软件绑定的银行卡中存放过多资金以便分散和锁定风险,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预防和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小米消金将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强化反诈骗宣传教育,筑牢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防火墙”,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做出应有贡献。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1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