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淮北4月13日消息(记者徐鹏)整洁的车间、排列的工位、忙碌的身影······日前,在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土山社区的“微工坊”中,在此劳作的当地村民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机器声与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合成了一首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奏鸣曲。
这一切都得益于当地“一村一工坊”品牌的打造。依托特色产业,淮北市烈山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以共富工坊为载体,通过招引企业、本地致富能人等推进“一村一工坊”建设。
工坊里工人正赶制拖鞋订单(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我们目前每天上工约40人,月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解决社区部分35岁至55岁的女性劳动力就业问题。”土山社区党总支书记朱峰介绍,目前该社区已与苏北一次性拖鞋厂达成合作,有稳定外销订单渠道,年接收订单预计5000万双以上,年收入可达300万元。
如今,烈山区“微工坊”通过“党建引领、村企合作、农户参与”共富模式,变“富余劳力”为“富裕动力”,有效破解当地企业缺工、剩余劳动力收入低等难题,“产业+就业”实现村企“双向奔赴”。
这样的情况在烈山区洪禧工坊也已成为常态。几名手工技艺熟练的女工,仔细地编织着中国结、蝴蝶结等,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很快便制作了出来。
“孔雀开屏”工艺品制作(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我们现在主要为订单式生产,职工既可以在工坊上坐班,也可以将原材料带回家中进行加工,按件计费,时间相对自由。”工坊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工坊中孔雀编织申报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结和剪纸产品已被选为国宾礼品,同时中国结也被授予发明专利。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工坊为全区发展不断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蹚出了一条“一村富”带动“村村富”的共富之路。
烈山区土型社区的洁风洗涤服务工坊是一家瞄准线上洗涤市场的新型企业。当地通过镇党委招商,引进淮北市洁风清洗服务有限公司面向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固定和灵活就业方式,帮助社区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洗涤工坊的每件衣服都明确标注了相关信息(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企业负责人汤振宇介绍,客户可以通过网上下单—上门取件—专业工厂洗护—快递免费送回,整个流程也就三至五天的时间,“我们在线上开辟了很多渠道,有不同组合的清洗套餐,在行业内性价比算是比较高的。”
截至目前,淮北市烈山区已引进服装、工艺品、香油等企业10余家,建成工坊21个,全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有效破解了农村闲置资源浪费、农民增收渠道少、可支配收入低等难题。
烈山区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区将建成的示范工坊“小成果”进行总结提炼,持续放大帮扶效应,真正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为“富裕新动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06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