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知名主持人系美国飞虎队后裔, 长居中国: 直言加入中国很自豪

卡门的事2024-04-12 18:52:52  96

文|卡门的提琴

编辑|卡门的提琴

1995年,一档电视节目上的春节晚会上,两个异域面孔的小姑娘唱着《咱老百姓今儿真高兴》,一瞬间火遍了大江南北。

两个小姑娘都是美国人,但是却说着流利的普通话,说话清脆,调动了在场观众们的心。

直到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两个小姑娘的名字一个叫爱中,一个叫爱华,合起来正好是“爱中华”的意思,而他们的爷爷,曾经还是美国支援中国的飞虎队队员。

那么,爱中爱华究竟和中国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甚至连名字都改成了爱中华?

初识中国,情根植福州

一切的故事,都要从两个小姑娘的爷爷开始说起。

作为一名美国的年轻人,穆蔼仁一直渴望有机会亲身前往中国,了解这个古老文明国度的风土人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一直无缘踏上中国的土地,直到1939年,一个契机终于出现了。

那一年,穆蔼仁受命前往日本出席一个重要会议,会议结束后,他决定借此良机,实现自己多年来的夙愿,前往中国一游。

于是,他乘船抵达福建,开启了自己在中国的旅程。

1940年,穆蔼仁首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并在福州的英华中学找了一份教英语的工作。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中国文化,对这片神奇的东方国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喜欢上了福州的人文风情,努力学习中文,尽力融入当地生活。

然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打断了他在福州的生活。

1941年12月,穆蔼仁不得不离开中国,回到了美国,但他对中国的向往从未停止。

当飞虎队组建,招募志愿飞行员前往中国支援抗战时,穆蔼仁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进来,重返中国,穆蔼仁亲身投身到了抗日战争的硝烟之中。

作为飞虎队的一员,穆蔼仁与中国军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军的野蛮侵略,在战火纷飞中结下了钢铁般的兄弟情谊。

穆蔼仁常常与中国飞行员们一起执行任务,他们互相照应,全力掩护彼此。

空中作战虽然危险重重,但穆蔼仁和中国飞行员们从未畏惧,相反,他们乐于与敌人较量,每当击落敌机返航时,双方都会欢呼雀跃,拥抱庆祝。

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穆蔼仁与中国战友们结下了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谊,这种战斗深厚的情谊让穆蔼仁对中国人民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情。

于是,穆蔼仁选择扎根中国,终其一生都视中国为第二故乡。

2004年,已是耄耋之年的穆蔼仁重游当年任教的英华中学,再次给学生们上了几堂课,临别时,学生们都很不舍,纷纷邀请他留在中国,但是因为身体原因,他不得不回到美国。

2005年,在回到美国后没多久,穆蔼仁便与世长辞,这位老人一生桃李芬芳,颇受爱戴,甚至在他逝世的前几天,还收到了远在中国的学生们寄来的圣诞贺卡。

儿子穆彼得遵循了他的遗愿,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入闽江,以另一种形式永远融入这片热爱的土地。

而他们与在中国的缘分却还没有到头。

儿子穆彼得扎根中国

二战过后,穆蔼仁在美国结婚生子,直到1948年,他终于有了再次前往中国的机会,于是她带着自己身怀六甲的妻子再次回到中国,生下了儿子穆彼得。

穆彼得可谓在中国土生土长,从小习得中文和英文双语,大学时他的专业也是汉语,在父亲的影响下穆彼得自幼就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虽然后来回到美国,但他一直希望能够在中国工作。

大学期间,他努力钻研汉语和中国古典文学,为将来在中国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他娶了一位志同道合的美国女孩穆言灵为妻,两人对中国文化有着共同的热爱,这成为了他们之间最牢固的纽带。

1988年,穆彼得穆言灵毅然决然地带着两个女儿移居中国南京,对于这对年轻夫妻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抵达南京后,穆彼得一家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穆彼得在南京大学任教,妻子穆言灵则在一所中学执教英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将知识化传播给了中国的学生。

两个女儿爱中和爱华就这样在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中长大,她们不仅学习语言知识,更沉浸在诗词歌赞、戏曲曲艺等中华文化的海洋之中。

家人们经常一同外出游玩,领略南京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他们也会与当地居民亲切交往,体验最地道的生活方式。

在他们的心里,中国才是他们的第一故乡,美国只能算是第二故乡。

他们在这里扎根生活,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的事业中。

爱中爱华在中国红极一时

爱中和爱华对中国文化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并渐渐培养出了浓厚的兴趣爱好,她们加入了一支业余艺术团,专门学习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戏曲。

每当有演出时,姐妹俩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用生动的表情和娴熟的身段征服观众。除了戏曲,她们还喜欢学习相声、说唱等中国曲艺,临场发挥的能力十分出色。

看着女儿们在中国文化的大舞台上绽放光彩,穆彼得和穆言灵无比自豪。

他们深知,这份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将会代代相传,永不枯竭。

爱中和爱华在中国文化事业上的成就,让她们一度红极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爱中爱华的央视之路

1995年,爱中和爱华通过层层选拔,第一次亮相央视春晚的舞台,她们纯正的中文发音和娴熟的京腔京语,立刻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

接下来的几年里,姐妹俩频繁在央视各大节目中露脸,她们不仅有着出众的表演天赋,更能娴熟运用地道的语言,让观众们赞不绝口。

2003年,爱华以其出众的才华和亲和力被央视力捧,开始主持多档知名节目,她主持的《开想挑战吗》、《正大综艺》等综艺节目轮番登场,收视率节节攀升。

除了是出色的主持人,爱华更是一位充满正能量的公益明星,她多次参与各类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弱势群体发声。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她第一时间就奔赴灾区,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温暖与希望,她的善举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誉和爱戴,爱华的梦想,就是加入中国国籍。

对于这个决定,她如是说:“中国就是我的家,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也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

与姐姐不同,爱中更偏爱幕后工作,她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后来加入了央视综艺频道,从事节目策划和编导工作。

虽然不太露面,但爱中的才华同样不容小觑,她策划和编导的多档节目广受好评,为传播中华文化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无论是在幕前还是幕后,爱中和爱华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中国文化之美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东方文明。

爱国情代代相传

2016年,穆彼得在南京大学退休,尽管已年过古稀,但他依然对中国文化有着无穷的热情,他经常在家中研读中国古典文献,或是与当地居民切磋中文。

有时,穆彼得会带着妻子和女儿们游览祖国各地,每到一处,他们都会细细品味那里的风土人情,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他们的家中,有一双代代相传的婴儿布鞋,那是在穆彼得刚刚出生后没多久,穆蔼仁的邻居亲手缝制的。

如今已经过去几十年,这双小红布鞋已经成了穆彼得最宝贵的东西,他的每一个孩子都穿过这双鞋,穆言灵说:“自己所有的孙子孙女都要穿,不光给一个人。”

采访时,穆言灵小心翼翼的擦拭着鞋子,红布面早已没了以前的鲜艳颜色,取而代之的有点暗淡的红色,不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穆彼得一家对中国深深地执着。

爱华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一家就像是中国文化的使者,将它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热爱中国。”

这份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穆家人的心中,它将代代相传,永不枯竭,就像一股滚滚不绝的暖流,温暖着世世代代的心灵。

总结

从穆蔼仁到穆彼得再到爱中爱华,这一家族三代人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也见证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这种源远流长的情缘,不仅体现在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上,更体现在他们为中国的事业做出的贡献。

他们扎根在这里,全身心投入,与中国人民共同谱写了一段动人的友谊篇章。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0285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