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银幕重温张国荣梅艳芳经典作品, 回望香港电影流金岁月

第一财经2024-03-25 11:43:57  121

2003年,张国荣、梅艳芳两位巨星先后离世,留下无尽遗憾。21年过去,二人留存世间的光影与回想,绵延不绝,魅力依然。

3月23日,“芳华再续:张国荣、梅艳芳香港电影回顾展”在上海影城揭幕。该影展由香港特区政府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驻沪办)、上海电影博物馆、香港电影资料馆、上海电影资料馆联合主办。

本次影展将持续至4月1日,精选张国荣、梅艳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千禧年这段时期主演的八部电影,包括二人首次银幕合作的《缘份》和巅峰之作《胭脂扣》,以及各自主演的三部代表作,张国荣主演的《阿飞正传》《纵横四海》《倩女幽魂》和梅艳芳主演《半生缘》《男人四十》《钟无艳》。其中,《纵横四海》和《半生缘》为最新4K修复版。借由大银幕,我们得以再次感受两位传奇影星的银幕魅力,以十二少、宁采臣或是如花、顾曼璐的形象次第登场。

第一财经从主办方了解到,影展开票不久,包括《阿飞正传》在内的多个放映场次迅速售罄。张国荣、梅艳芳全国各地的粉丝以赠送花牌、留言、致电等方式,表达对两人的怀念。

成为巨星之前

在香港流行文化史,张国荣和梅艳芳无疑是两颗璀璨明星,留下的作品跨越时空,在全球观众当中享有影响力。他们横跨影坛与歌坛,银幕形象百变,演活了各式各样的人物,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办的影展开幕论坛上,本次展映影片《缘份》的编剧、香港导演陈嘉上,曾与张国荣合作拍片的香港演员、导演丁子峻,和电影学者毛尖共同探讨张国荣与梅艳芳对香港、内地流行文化的影响力。

为此次影展揭幕的《缘分》是1984年邵氏出品的都市爱情片。这部影片在张、梅二人的作品序列中并不像其他电影那样为观众所熟知,但意义深远。影片中,镜头略过街道、地铁、电影院、唱片店、家居店,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的都市景观在今天看来是那样摩登和新潮。

陈嘉上说,在《缘分》之前,邵氏最出名的影片都是在影棚里拍的武侠片,几乎没有现实题材影片,也很少有影片在棚外取景,《缘分》台前幕后都采用了全新的系统,而当时的张国荣和梅艳芳还是电影新人:“张国荣那时候确实还是票房毒药,还没有(在市场上)赢过。”原本《缘分》的男主角另有其人,陈嘉上向邵氏力荐张国荣,这才促成了张国荣和梅艳芳的首度合作。

这部影片也是首部获得香港地铁授权的电影,大部分戏份在地铁内拍摄取景。彼时的香港地铁只有荃湾线和观塘线,作为刚刚被投入使用的城市公共空间,象征着时尚与新潮。“地铁最后一班车收工后,我们开工,快到早上第一班车准备出发了,我们收工。”陈嘉上回忆说。

《缘分》讲述的是一个初入社会的小白领与个性张扬的富家女以及甜美可爱的唱片店女孩之间的感情纠葛,也是张国荣与梅艳芳首度电影合作,二人还合作献唱了影片主题曲。《缘分》是当时刚刚因《Monica》爆红的张国荣成为影星的起点,梅艳芳则凭借它拿到了首座金像奖,这也是张曼玉的第二部电影作品。三位巨星初出茅庐时青涩的样貌和表演,被这部影片留存下来。陈嘉上透露,原本只是来客串一天的梅艳芳因表现惊艳,开拍后成为戏份颇为吃重的配角,调节着整部影片的节奏。

毛尖表示,《缘分》在今天看来有一些奇怪的剧情,但拍摄的即兴性使得影片产生一种流动感,某种意义上嵌入香港电影新浪潮的脉络,也多少奠定了张国荣和梅艳芳此后的银幕情感底色,比如张国荣的少年感,梅艳芳总是成全别人。

回想起四十年前拍摄《缘分》,与张国荣、梅艳芳结缘的电影时光,陈嘉上觉得太快乐了:“那个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对未来充满各种期待,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要改变这个世界,我们看到太多不合理,太多理所当然,我们要改变它。张国荣和梅艳芳一生都在做这件事。”

何以芳华永驻

回忆起与张国荣、梅艳芳的合作,陈嘉上感慨万分,认为他们在舞台和银幕上的魅力源自富于灵魂的表演:“他们演戏是带着灵魂来的,不是来上班的。他们没有在演,就是人物本身。这样的演员很难寻。”在他看来,二人除了是极优秀的演员,也是极好的人:“他们把自己当电影工作者,不是来被人家膜拜的,是来工作的,到最后都不会说自己是明星,而是属于我们的一部分。”

丁子峻说,自己非常羡慕当时的创作环境,演员与主创之间不间断的互动和互信,值得后辈学习:“电影的核心精神就是无论任何岗位,导演、服装、茶水,演员,都是奔着一个目标,就是把戏拍好。”

丁子峻很感激自己入行之初就遇到了如张国荣这样的好演员,给予他真诚鼓励:“他用心关怀作为新人的我,当一个巨星走过来和你说,希望你前途似锦的时候,真的会非常感动。在我们慢慢成为一个越来越有经验的演员的时候,我们用当时哥哥对待我们的精神和方式去对待新人。”他记得,梅艳芳在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非常积极地做许多社会公益:“她是真心去做,而且身体力行到处去帮助别人。我觉得张国荣和梅艳芳是很多人喜欢香港的原因之一。”

在毛尖看来,张国荣与梅艳芳的存在非常特别,他们的前卫和胆魄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才华:“别人是被美定义的,他们是定义美的。他们的美不可一世,特立独行,是非常干净的美,是电影黄金时代的美。”毛尖说:“他们进入这个行业,尽心尽责,没有其他杂念,芳华绝代不仅仅是他们的美貌,也是他们的灵魂。我觉得这是不可复制的。”

时至今日,仍有无数粉丝追怀他们,其实也是追怀那个年代的电影精神。毛尖说:“现在都说明星制,好像请个大牌,就算明星制了,我觉得明星制真正意义是看到明星身上的某种东西,他就成为这个戏的逻辑和光点。”影展的举办,一方面是缅怀他们对电影事业的全心投入,也对今天的电影提出批评:“今天的电影对比当年,有点陷入一种僵化的感觉,这才会让AI趁虚而入,因为电影业应当是人在干活,但现在人像机器一样干活。张国荣和梅艳芳始终在创造,他们脸上的表情是AI无法复制的。”

回忆起二十年前,张国荣、梅艳芳先后离世,陈嘉上动情落泪。当时听闻张国荣死讯后,所有香港影人都陷入震惊和悲痛,即将举办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一度无法继续,陈嘉上坚持还是要办:“在这个关头不办,我们就辜负了香港,Leslie也不想看到。”陈嘉上到梅艳芳家中,希望她作为张国荣的挚友出席颁奖礼,梅艳芳提议说,无论最佳男主角颁给谁:“我觉得张国荣都是最好的。”陈嘉上认为这样对得奖者并不公平,为此,二人大吵一架:“他们都以真情真心待人,很坦荡。”

光影双城交流互促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上海与香港两座城市在电影文化上交流不断,共同推动华语电影多元发展。此次影展由沪港专业机构联合推出,纪念张国荣、梅艳芳对华语电影文化的卓越贡献。

影展开幕前,驻沪办主任蔡亮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香港定位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一直注重中西文化交流,电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表现方式,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业非常辉煌,有许多影视业巨星给全球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张国荣、梅艳芳我相信无人不晓,在去世之后仍然吸引了许多新的影迷,他们是香港流行文化非常著名的代表。”

今年,香港将举办近150项国际盛事和庆典,上半年就超过80多项。第二届香港流行文化节下月开幕,将以“也文也武”为主题,策划不同形式的专题展览、电影放映、舞台节目及外展活动。未来,香港特区政府会权力推动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包括推出“开拓内地电影市场资助计划”,支持香港和内地文化企业投资和推动香港导演的制作,帮助他们拓展内地市场;增加文化交流拨款,支持更多香港艺团和艺术家到香港以外的地方演出,以及参加展览或活动等等。

不久前,王家卫执导,胡歌、马伊琍、唐嫣等上海演员主演的《繁花》成为沪港影人合作的又一个典范。《繁花》出品方,上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在影展开幕式上谈到,上影与香港展开了诸多合作,比如上海电影博物馆开馆十余年来,一直与香港携手,带领上海观众感受《孔夫子》《假凤虚凰》等国宝级电影的光影魅力,让香港的观众欣赏谢晋、吴贻弓等中国电影巨匠的经典作品,去年推出了金庸电影回顾展。王健儿表示,未来两年上影会在新技术,尤其是AI领域加强与香港专业机构以及香港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合作,推动电影生产。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0227.html
0
最新回复(0)